朱玉龍 陸元英 陳雷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區門診傷害監測數據,為制定傷害預防措施提供依據。方法:對2015—2018年在上海小昆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傷害病例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2015—2018年門診共報告傷害病例5 891例,男女之比為1.81∶1;0~14歲和15~29歲年齡組的傷害構成比下降,30~44歲和≥65歲年齡組的構成比上升(P<0.001)。傷害原因的前3位依次為跌倒/墜落(39.5%)、鈍器傷(27.6%)、刀/銳器傷(24.1%);傷害發生地點的前3位依次為工業和建筑場所(35.3%)、家中(30.8%)、公路/街道(16.6%);傷害發生時的活動前3位依次為工作(42.7%)、家務(23.0%)、休閑活動(18.9%);傷害性質的前3位依次為挫傷/擦傷(76.3%)、骨折(10.4%)、銳器傷/咬傷/開放傷(9.6%)。結論:社區傷害發生以跌倒/墜落為主,應加強對不同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宣傳,減少各類危險因素造成的傷害。
關鍵詞 傷害;社區;監測;分析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22-0042-05
Analysis of the injury monitoring results in a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from 2015 to 2018
ZHU Yulong, LU Yuanying, CHEN Lei
(Public Health Section of Xiaokuns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jury monitoring data in a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veloping injury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injury cases in Xiaokuns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from 2015 to 2018 was conducted. Results: A total of 5 891 cases of injuries were reported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 from 2015 to 2018, and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81:1; the composition of injury in the 0~14 age group and the 15~29 age group decreased,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30~44 age group and ≥65 age group increased(P<0.001). The top three causes of injury were slip/fall(39.5%), blunt injury(27.6%) and knife/sharp instrument injury(24.1%); the top three locations were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sites(35.3%),home(30.8%), and roads/streets(16.6%); the top three activities when the injury occurred were work(42.7%), housework(23.0%) and leisure activities(18.9%); the top three injurious properties were contusion/abrasion(76.3%), fracture(10.4%), and sharp instrument injury/bite/open injury(9.6%). Conclusion: Community injuries are mainly caused by slip/fall,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different groups to reduce injuries caused by various risk factors.
KEY WORDS injury; community; monitoring; analysis
傷害是所有國家和地區第4位或第5位的死亡原因,是1~44歲人群,特別是勞動力人口的首位死因。傷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殘疾和早死,消耗巨大的醫療費用,削弱國民生產力[1]。我國2012年傷害所致總經濟負擔高達3 792.3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73%[2]。傷害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國內外多年的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表明傷害和其他疾病一樣是可以被認識、預防和控制的[3]。長期開展傷害監測是傷害預防和控制的基礎。從傷害監測的信息中能夠了解傷害的流行狀況與特征,為制定和評估傷害干預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4]。本研究旨在分析2015-2018年上海市松江區小昆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傷害監測數據,為社區傷害的干預及防控效果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于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海市松江區小昆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傷害監測系統。監測對象為首次在小昆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并被診斷為傷害的病例。同一次傷害在本醫院復診的病例不作為監測對象。
1.2 監測方法
2012年6月以后,上海市松江區小昆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全部采用信息化傷害監測。利用上海市社區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對于國際疾病分類法(ICD)的診斷編碼是S00-T98的就診患者,系統自動彈出傷害報告卡,由經過傷害填報培訓的醫務人員完成傷害報告卡的錄入。社區防保科醫生定期對醫務人員上報的報告卡信息逐一復核。
1.3 監測內容
《醫院傷害監測報告卡》主要內容包括:(1)傷害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文化程度、戶籍、職業等;(2)傷害事件的基本情況,包括傷害發生時間、地點、原因、致傷意圖、傷害發生時活動等;(3)傷害臨床信息,包括傷害性質、部位、嚴重程度、致傷物、臨床診斷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傷害監測網絡數據庫導出的Access數據庫轉換為Excel格式,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描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傷害病例的人口學特征
2015-2018年共報告傷害病例5 891例,其中男性3 795例,占64.4%;女性2 096例,占35.6%。男女比為1.81∶1。年齡范圍在0~100歲,平均年齡(46.92±19.82)歲,中位數是46歲;其中男性的平均年齡是(42.59±17.92)歲,中位數是41歲;女性的平均年齡是(54.76±20.68)歲,中位數是55歲。2015-2018年,0~14歲和15~29歲年齡組的傷害構成比由3.4%和23.4%下降至2.2%和18.5%,30~44歲和≥65歲年齡組的構成比由22.7%和16.6%上升至24.4%和23.0%(χ2=40.873,P<0.001,表1)。
2.2 傷害發生時間分布
從傷害發生月份來看,每年的2月是傷害發生例數的低點,4-8月傷害發生例數逐漸上升,8月達到全年高點,9-12月傷害發生例數逐漸下降。見圖1。
2.3 傷害發生原因分布
2015-2018年傷害原因前3位依次為跌倒/墜落(39.5%)、鈍器傷(27.6%)、刀/銳器傷(24.1%)。男性傷害原因前3位的依次是鈍器傷(33.9%)、跌倒/墜落(30.3%)、刀/銳器傷(28.1%)。女性傷害原因前3位的依次是跌倒/墜落(56.1%)、刀/銳器傷(16.4%)、鈍器傷(16.3%)。不同性別間傷害發生原因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9.886,P<0.001),見表2。
2.4 傷害發生地點
傷害發生地點前3位的依次為工業和建筑場所(35.3%)、家中(30.8%)、公路/街道(16.6%)。男性傷害發生在家中的比例為20.9%,女性則為48.6%。不同性別傷害發生地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082.677,P<0.001)。見表3。
2.5 傷害發生時活動
2015-2018年傷害發生時前3位的活動依次為工作(42.7%)、家務(23.0%)、休閑活動(18.9%)。男性傷害發生時活動前3位的依次為工作(57.3%)、休閑活動(15.8%)、家務(14.5%),女性傷害發生時活動前3位的依次為家務(38.4%)、休閑活動(24.7%)、工作(16.3%),不同性別傷害發生時活動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034.923,P<0.001)。見表4。
2.6 傷害性質及部位
2015-2018年傷害性質前3位的依次為挫傷/擦傷(76.3%)、骨折(10.4%)、銳器傷/咬傷/開放傷(9.6%)。男性傷害性質是骨折的比例為7.9%,女性傷害性質是骨折的比例為14.8%,不同性別間傷害性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586,P<0.001)。2015-2018年傷害部位前3位的依次是上肢(43.6%)、下肢(36.6%)、軀干(13.8%),其中男性上肢傷害占46.9%,女性上肢傷害占37.7%,不同性別間傷害發生的部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575,P<0.001)。
3 討論
上海松江區的社區傷害監測工作于2011年正式開展,近年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周圍區域居民聯系緊密,能夠提供傷害患者長期隨訪的信息,醫院門(急)診的傷害監測被公認為是一種較好的監測方法[5-7]。
本研究顯示,男性傷害病例多于女性,與全國監測數據一致[8]。不同性別間傷害發生的原因、發生的地點、發生時的活動、傷害性質和部位的分布均有不同,與上海其他地區傷害監測結果一致[9]。這可能是由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性質、身體條件及生活半徑決定的,男性以戶外生產活動為主,女性室內作業或進行家務勞動較多。65歲及以上年齡組的女性傷害病例占女性傷害病例的34.4%,同年齡組的男性占比為12.5%。提示老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傷害,與文獻報道一致[10],這可能是老年女性由于絕經、骨質疏松等原因更易發生傷害[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每年的2月是傷害發生例數的低點,4-8月傷害發生例數逐漸上升,8月達到全年高點,這與2011-2015年上海市金山區社區傷害監測結果基本一致[12],這可能是上海小昆山社區外來人口的比例較高,2月份為農歷春節,外來人口回老家過年從而減少了小昆山社區發生傷害的例數;進入夏季后,生產活動旺盛及人群活動增加而導致傷害發生增多。
2015-2018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傷害發生占比逐年增加,0~14歲和15~29歲人群傷害占比逐年下降。這可能與上海小昆山社區老齡化不斷加劇及近幾年不斷開展的學校健康教育有關。本研究傷害發生原因首位的是跌倒/墜落,在65歲及以上年齡組中,跌倒/墜落的占比為68.9%。在女性傷害病例中,跌倒/墜落占56.1%。上海松江區的監測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群跌倒/墜落發生最多的地點是在家中,發生比例高達63.9%[13]。以上結果提示在傷害干預工作中需重點關注老年人群,并可通過改善居住環境來減少居家跌倒/墜落的發生。
綜上所述,0~14歲組的青少年的傷害主要是在家中進行休閑活動時發生的跌倒墜落傷,15~44歲組年齡組的傷害主要是在工業和建筑場所進行有償工作時發生的鈍器傷或刀/銳器傷,65歲及以上老年人傷害主要是在家中進行家務及休閑活動時發生的跌倒/墜落。因此,對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可以開展居家環境的危險因素干預,而對于青壯年則應開展針對性的安全生產知識宣教和工作場所環境評估及干預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聲湧. 建設我國傷害預防與控制機構與傷害防控專業隊伍的倡議書[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1, 15(1): 5-8.
[2] 鄒亞明, 郝元濤. 我國傷害所致死亡損失生命年和經濟負擔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6, 20(5): 495-499.
[3] 袁慧, 王聲湧. 我國傷害預防與控制工作的主要進展及展望[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7, 21(10): 971-973; 978.
[4] 段蕾蕾, 吳凡, 楊功煥, 等. 全國傷害監測系統發展[J]. 中國健康教育, 2012, 28(4): 338-341.
[5] 邵潔, 陳贊瓊, 傅弦琴. 2011-2014年上海市濰坊社區傷害監測病例特征分析[J]. 上海醫藥, 2016, 37(2): 43-46.
[6] 付強強, 李麗, 呂元, 等. 上海某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老年傷害患者特征分析[J]. 環境與職業醫學, 2014, 31(8): 596-599.
[7] 王璐, 田丹平, 鄧欣, 等. 傷害監測系統簡介[J]. 傷害醫學(電子版), 2013, 2(4): 35-38.
[8] 段蕾蕾, 鄧曉, 汪媛, 等. 2010年全國傷害監測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 2012, 28(4): 244-247.
[9] 郭齊添, 沈忠芳, 李志勇. 2008-2013年上海市浦江社區傷害監測分析[J]. 職業與健康, 2015, 31(2): 234-236; 240.
[10] 王晨. 北京市西城區社區老年人跌倒現況及危險因素調查[J]. 職業與健康, 2015, 31(1): 52-54.
[11] 王卓群, 楊靜. 我國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J]. 中國社區醫師, 2006, 22(18): 46-47.
[12] 王慧, 朱曉云. 2011-2015年上海市金山區社區門診傷害監測結果[J]. 職業與健康, 2017, 33(18): 2530-2533.
[13] 陳秀芹, 黃麗妹, 馬慧芬, 等. 2016年全國傷害監測系統中上海市松江區的跌倒/墜落病例特征分析[J]. 傷害醫學(電子版), 2018, 7(4):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