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需要,我們必須要抓住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互聯網帶給我們的高效、便捷,有針對性的進行農產品的營銷,最大限度的實現營銷策略的實效性。本文筆者就傳統農產品營銷現狀進行深入剖析,探究新型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新策略,希望可以給其他人提供一點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眾所周知,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我們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是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還是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優勢,勇往直前?答案顯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應該結合當前的新形勢,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省卻中間不必要的環節,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直接將優質、低廉的農產品清晰的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農產品的生產流程,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等有所了解,便于消費者鑒別,挑選,最終選擇最為適合的農產品。網絡平臺可以為生產者和銷售者搭建一個“雙選”平臺,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優化,提高工作效率。這也是我國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我就目前農業營銷中存在的問題出發,談一下我的一點認識和看法。
現如今,我們的農業生產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是農民農產品大豐收,但是卻苦于“脫銷無路”,低價售賣卻無人問津。而另一方面,城市的老百姓卻抱怨吃不到質高價廉的瓜果蔬菜。這種產銷信息的不對等,嚴重阻礙了農民增產增量的熱情和主動性,怕產量過高出現滯銷,積壓的現象,所以不敢增產。但是,如果產量減少,需求量如果大了,又會造成“供小于求”的尷尬局面,使得農產品的價格不正常的增高。正是因為當前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現象,我們必須要看到信息時代的重要性,拓寬信息資源面,促進農產品的營銷朝著一條健康、有序的道路去發展。
傳統的農產品,是需要生產出來,運輸到中間商的手中,中間商在扣除掉損耗、人工、店面等費用之后層層加價才會到達老百姓的手中的。這種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不但菜農賺不到錢,而且,消費者也到不到實惠,吃不上質優價廉的新鮮蔬菜。生產者不但要面臨農產品“顆粒無收”的風險,還要承擔賣不出去所導致的腐爛和損耗現象,這在無形當中都會增加瓜果蔬菜的銷售成本,嚴重阻礙農產品的銷路。
眾所周知,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對于產品的質量、包裝、服務都有著較高的需求,不再單純的滿足于吃到放心安全的農產品,而更多的要求產品的標準化水平,重視農產品的品牌效應。通過實踐證明,目前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還停留在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上,標準化水平低,包裝簡單,沒有標注產品的質量等級,信息不明確,不透明。只有搞好農產品的專業化經營,才能讓自己的農產品真正的走出去,促進農產品經濟的深化與發展。
農業生產者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科學化的手段,實現農業生產朝著標準化、精準化的方向去發展。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不必浪費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智能化農業”生產。
為了解決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情況,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多元化的網絡直銷模式。現如今,這種直銷的產銷模式已經得到了人們群眾的廣泛認可。
根據不完全統計,淘寶上的“農村淘寶”銷量一直居高不下。通過電商銷售平臺,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農產品的生產環境,足不出戶就可以選擇讓人心儀的產品。另外,生產者也可以省卻運輸、損耗、租賃商鋪等不必要的費用,通過公眾號、微信、微博、淘寶等方式宣傳自己的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把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應該利用大數據對目標人群進行精準定位,有的放矢的對目標客戶進行營銷策略。我們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消費者的需要進行具體分析,按照消費者的需要合理規劃下一年度的生產規模,種類和數量,最大限度實現農產品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將農產品的滯銷數量化簡為零。
作為新時代的農民,一定要緊密結合當前形勢,拓寬互聯網思維新模式,創造現代化的農業新模式。過去傳統的營銷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積極主動的探索信息化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農產品營銷的全程追溯,真正的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發展,打造一個現代化農業的宏偉新藍圖。
綜上所述,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化生產經營當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創新互聯網+思維,積極引入現代化信息手段,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現代農業的“智能化”、“標準化”發展,逐步升級傳統農業的產業鏈,最終發展成為新型的“互聯網”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