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邀撰稿 廖文睿
政府通過“做城市做環境”帶動“做產業做企業”,以“政府辦好企業圍墻外的事”帶動“企業做好圍墻內的事”。
1999年9月10日,馬云的“十八羅漢”團隊在杭州湖畔花園的公寓中成立了阿里巴巴。創立阿里巴巴之初,馬云對公司的未來有三大愿景。第一個愿景是“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為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第二個愿景是“阿里巴巴在未來要成為市值50億美元的企業”,第三個愿景是“我們要做一家生存80年的企業(后改為102年)”。
20年風雨前行,阿里巴巴早已超額完成了前2個目標,第3個目標也已不覺走過1/5。如今的阿里巴巴,已是一個市值近5000億美元、年納稅額超500億人民幣的“商業帝國”。而要實現“102年”的“世紀目標”,阿里巴巴還將面臨很多挑戰。據有關部門統計,世界500強的企業平均壽命為40歲,1970年評出的世界500強企業到1980年年初就有三分之一破產。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2歲,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7.5歲,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歲。
1999年,杭州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225億元,2018年達到了13509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十。20年來,杭州第三產業發展迅猛,1999年杭州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99億元,2018年達到8632億元,增幅達16倍,年平均增長428億元。第三產業比重也由1999年的40.7%增加到63.9%。其中GDP增速、第三產業增速與我國平均水平持平,第三產業占比(63.9%)遠高于中國平均水平(52.2%)。第三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互聯網信息經濟的發達程度。得益于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杭州被冠以“互聯網之都”的稱號。
人才,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底氣。
新世紀以來,杭州將“環境立市”作為杭州發展的核心戰略。良好的環境,是生產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務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經濟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發展環境好,哪里就會聚集更多的生產要素,其經濟活動就會出活力、出效益。因此,環境已成為一個城市參與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環境立市”需全力優化軟硬環境,不但包括和諧的社會環境、清廉的政治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公正的制度環境,也包括寬松的市場環境、優質的創業環境、開放的人才環境。以一流的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創辦一流企業,使杭州真正成為勞動、知識、技術、 管理、資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成為各方人才投資創業的“天堂”,共建共享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政府通過“做城市做環境”帶動“做產業做企業”,以“政府辦好企業圍墻外的事”帶動“企業做好圍墻內的事”。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才紅利成了各個城市追逐的焦點,中國城市之間的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人才暗戰”早已拉開序幕,并在持續升溫。從武漢2017年初提出“百萬人才留漢計劃”,到成都發布“人才新政12條”;從鄭州向全球發出“史上最強”招賢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寬松”戶籍政策,并實施“海底撈”式落戶服務,足見各地政府攬人心切。
2015年,杭州出臺“人才新政27條”,2017年,杭州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見》,是對“人才新政27條”的補充和完善,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惠及人才群體更多。2017年,杭州出臺《杭州市新引進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發放實施辦法》,對新引進到杭州工作的應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和歸國留學人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2至3萬元。據統計,截至2018年8月,該政策已惠及全市24000余名應屆畢業生,發放補貼超5億元。2019年8月,杭州進一步提高應屆高學歷畢業生一次性生活補貼,補貼標準由碩士2萬元、博士3萬元,調整為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

2008年,阿里巴巴入駐位于杭州余杭的西溪園區,10年之后,當初的這個決定已經足以改變杭州的經濟版圖
近年來,杭州發布《關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產業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旨在讓杭州的民營企業再次迸發活力。2019年8月29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浙江省有93家企業入圍,位列全國省份第一;杭州市有36家企業入圍,連續十六次蟬聯全國城市第一。截至2018年年底,杭州境內上市公司總數為132家,數量居全國第四位,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
2008年2月,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與余杭區人民政府簽約,在余杭區倉前高新高教園區創新基地設立浙江淘寶城實業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入駐位于余杭的西溪園區,當時很多人可能不會想到十年之后,這個決定已經足以改變杭州的經濟版圖。
多年以后,馬云曾這樣回憶自己與余杭的那次邂逅:“我考察了很多區域,只有像余杭這個地方,特別適合我們企業的發展。余杭具有很濃厚的文化底蘊,環境特別優美,離西溪濕地非常近,我那天去考察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地方天生就是一塊非常好的創業之地,而且我自己也覺得,我夢想中的創業就應該從這個地方起來,我們要打造一個淘寶城,把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放在那里。”
如今,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五期項目已完成規劃,建成后的西溪園區總體量為201萬平方米,遠超過蘋果,谷歌、亞馬遜、百度、騰訊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總部。而馬云等人倡議籌建的湖畔大學,也將于2020年落戶余杭區倉前鎮。2015年前后,阿里巴巴的未來科技城板塊,還是商品房均價1萬元左右的“價格洼地”,而在2019年的今天,未來科技城板塊的商品房均價已升至近4萬元。主要依托阿里巴巴的未來科技城板塊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杭州的經濟版圖和城市格局。
隨著未來科技城板塊的崛起,它與濱江一東一西,相互呼應,成為杭州科創獨角獸企業的兩大高地。2016年,浙江省政府決定以文一西路為主軸,以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為核心,規劃建設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全長約33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這不僅沖擊著杭州東南面蕭山、濱江等區縣的經濟地位,更顛覆了余杭內部“東重西輕”的固有格局。

20年間,杭州市委市政府給予了阿里巴巴充分的發展空間,而阿里巴巴也為杭州實現經濟轉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8年,余杭區實現生產總值2312.45億元,增長11.2%,超過了蕭山區此前公布的2110億元。成為年度GDP之冠,加冕“浙江經濟第一區(縣)”,這是余杭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GDP浙江區縣冠軍。事實上,阿里巴巴帶給余杭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上的突飛猛進,更有經濟質量和經濟結構上的更新蝶變。過去,以義烏為代表的“商貿強市”和以蕭山為代表的“工業強區”,憑借自身產業強項成為周邊范圍內的“經濟高地”,而余杭區憑借2018年全區1600億元的服務業增加值和超過7成的第三產業GDP占比,財政收入超越溫州、紹興。可以說余杭能成為“浙江經濟第一區(縣)”,享受的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果實。這一切,都離不開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蓬勃興起。
得益于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聯網企業的強勢發展,越來越多人將杭州作為就業目的地。杭州日益優化的人才生態環境,已然形成了強大的“人才磁吸”現象。據2018年最新數據統計,杭州人才凈流入率為8.82%,互聯網工程師人才凈流入率為12.46%,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為13.6%,均位居全國第一。更為重要的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為杭州創業氛圍的營造起到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多的人在杭州創業,使得杭州的創業生態和人才儲備得到巨大的改善。阿里巴巴如同一條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紐帶,帶動了杭州的創業氛圍,聚集了杭州各行業的資源,進一步引領了各領域的發展,提升了杭州商業的包容性與多元化。
一直以來,外界總有疑惑:阿里的總部為何不改設北京或上海,始終堅持扎根杭州?在2015年與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的一場對話中,馬云對此做出了回答:“我創業那會兒諾基亞很棒,它的總部在芬蘭一個小島上,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北京喜歡國有企業,上海喜歡外資企業,在北京、上海我們什么都不是,要是回杭州,我們就是當地的獨生子女。”
2017年11月,在雙十一電商大戰展開之際,馬云接受了央視財經記者的專訪,對于阿里未來的發展,馬云表示要用20年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阿里巴巴立志希望通過二十年努力,打造一個網上的經濟體,能夠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能夠支持20億消費者,能夠創造1億就業,能夠解決1000萬家企業在網上和網下的盈利。
目前世界前五大經濟體分別為:美國(2018年GDP約為20.49萬億美元)、中國(2018年GDP約為13.63萬億美元)、日本(2018年GDP約為4.97萬億美元)、德國(2018年GDP約為4.00萬億美元)、英國(2018年GDP約為2.83萬億美元)。在2018財政年度,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記錄GMV總額4.82萬億元人民幣(合7680億美元),體量相當于2018年GDP排名第18位的沙特阿拉伯(約7698.78億美元),距離2017年馬云為阿里巴巴未來三年定下的2020財年(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實現1萬億美元GMV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馬云希望,這個經濟體能夠創造的價值是讓世界經濟更加普惠、共享,讓世界經濟能夠更加的可持續發展,讓世界經濟能夠更加健康和快樂地成長。通過這個新經濟體,能夠讓全世界的年輕人、讓全世界的中小企業能夠做到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和全球郵;能夠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和年輕人都能夠分享全球化的快樂以及自由貿易的快樂。
20年間,杭州市委市政府給予了阿里巴巴充分的發展空間。而阿里巴巴也不負眾望,不但為杭州實現經濟轉型做出了重要貢獻,還讓杭州成為當前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之城”。
20年間,杭州與阿里巴巴血脈相連,齊頭并進,一同創造了一系列的“發展奇跡”,也成為新型政企合作的一段佳話。從數據上來看,阿里巴巴2018年納稅516億元,平均每天納稅超1.4億元,成為向國家納稅第一互聯網企業。其納稅額相當于臨安區2018年GDP總量。有人說,是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也有人說,是杭州成就了阿里巴巴。兩種說法都過于絕對,在杭州與阿里巴巴攜手并進的20年,很難說是誰成就了誰。或許兩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杭州哺育了阿里巴巴,而成熟后的阿里巴巴滋養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