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宋鑫陶
青島外貿能夠逆勢增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貿易結構的變化。而“船小好調頭”的民企,也在更快速靈活的應對中,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和舞臺。
今年8月,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公布。參與測評的298座城市中,外貿進出口增速超過10%的城市有152座,增速超過20%的有93座。青島位列第15位,排在山東入選的10座城市首位。
山東是外貿大省,青島是外貿強市。2018年,山東省有進出口記錄的民營企業數量達4.2萬家,對全省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達94.7%。同年,青島民營企業進出口占青島市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54.6%,占比最高。而今年前10個月,我國出口的50%以上、進口的30%以上都來自民營企業。
不僅在青島、山東,就全國而言,民企都已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主力軍。
外貿興,則青島興;外貿強,則青島強。作為外貿城市,東部沿海的青島是首批全國沿海開放城市,有著發展外貿的區位優勢,也成就了一批外貿強企。
根據《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山東有61家企業上榜,青島有6家。新華錦集團排在山東第36位,全國第237位。
作為青島外貿的代表企業之一,新華錦集團的主業是國際貿易。“集團創新發展國際貿易的新模式、新業態,在中國北方率先搭建起面向中小微企業的貿易平臺,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和跨境電商業務,搭建起‘線上+線下、境內+境外、外貿綜合服務+跨境電商’全方位綜合服務體系。”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說,正是依靠平臺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運作,降低了中小微外貿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出口競爭力。
數據顯示,在該平臺成立的7年多時間里,超過1.2萬家中小微外貿企業借此搭建起了海外互聯網銷售渠道。其中,近800家小微外貿企業的年出口額由最初的5—10萬美元,增長至百萬美元。
雖然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但今年1—7月新華錦集團完成進出口總額117581萬美元,增長11.9%。其中,出口完成96743萬美元,增長11.6%;進口完成20838萬美元,增長13%。“我一直堅信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會,中美貿易摩擦對國內貿易行業將是重新洗牌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在如此不利的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可能會成為新華錦未來做大做強公司核心業務的機遇。”張建華說。
新華錦是青島外貿的一個縮影。今年,青島的外貿進出口交出了不錯的答卷。2019年前10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768.3億元,同比增長11%,占同期山東進出口總值的28.7%。其中,青島市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為2819億元,增長20.6%,占同期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9.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為1305.3億元,下降1.8%;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為643.7億元,增長3.7%。
民企進出口增速最快,占比持續提升。青島市商務局外貿處相關負責人分析認為,今年青島發起了壯大民營經濟攻勢,落實了國家穩外貿20條政策措施,加強了對民營外貿企業融資、信用保險等方面的支持;在穩定傳統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培育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民營外貿企業提供報關、融資、退稅等全流程外貿綜合服務。
除了因為中美貿易摩擦因素,對美進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主要貿易市場均是增長態勢。今年前10個月,歐盟、東盟、美國、韓國、日本等五大市場占青島進出口總值的56.8%。其中,對東盟出口增長32.8%。巴西、東盟、歐盟、韓國、澳大利亞是主要的進口市場,合計占54.9%,自巴西進口增長49.3%,自歐盟進口增長48.6%,自美國進口下降30.9%。
這不僅是青島外貿的現狀,放眼全國也是如此。去年,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成為當年外貿發展的一大亮點,并繼續保持著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將其主要原因,歸結為四點:一是民營企業數量眾多,2018年有進出口實績的達到37.2萬家,比2017年增加了10.7%,而且大中小微各種規模都有;二是民營企業本身機制比較活,市場開拓能力較強;三是民營企業具有把握市場先機、提前推動轉型升級、打造市場競爭新優勢;四是支持政策密集出臺,對穩定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減輕負擔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認為:“在任何一次貿易環境改變的沖擊中都有企業退出和進入,當前民營企業數量的凈增長反映了國內市場環境的改善,是我國外貿動能轉化的表現,說明市場在貿易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自2018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通關便利化、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等政策措施。2019年,我國的營商環境升至歷史最高位次的第46位。在更寬松的土壤中,民企數量快速增長,也更具活力。

今年上半年,青島一般貿易增速達13.3%,占比升至61.3%,是青島進出口的絕對主力
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前行離不開“三駕馬車”的拉動。在投資增速不斷下滑的同時,出口成為當前重要的拉動力。
外貿指標,是一個區域產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參照。在我國,進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深圳。一個是長江的入海口城市,有中部貿易的地理優勢。一個是經濟特區,有對外開放的優勢。上海以一般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式,深圳的貿易優勢則是跨境電商、全面的一體化加工貿易和優渥的投資環境。華為和富士康等知名民企就聚集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
如果綜合城市的發展潛力、競爭潛力等因素,深圳則在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榜單中,排在首位,第二位的是上海。如果我們再看一下“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500強民營企業”排名,前五的排名中,深圳占了三席:深圳華為公司、深圳市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富桂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對深圳市外貿增長貢獻度超過九成,并長期占據著“內地大中城市外貿總值第2”“出口值第1”的地位。
得益于口岸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跨境貿易便利化的不斷提升和對民企“走出去”的支持,深圳的外貿進出口規模跑在了全國前列,外貿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占外貿結構主導地位、高新技術產品及民生消費品進口規模居全國前列的同時,跨境電商、租賃貿易等外貿新業態,也加速崛起。
這些年,青島的外貿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傳統的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方式日漸式微,代表貿易結構優化的一般貿易則突飛猛進。今年上半年,青島一般貿易增速達13.3%,占比升至61.3%,是青島進出口的絕對主力。
國際貿易的競爭主要是產品的競爭。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正是“青島制造”的代表。目前,青島主要的出口產品就是機電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產品。其中,以高鐵為代表的高端機電產品出口正成為青島外貿增長的新亮點。
2019年7月17日,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9列共90輛新型內燃動車組通關裝船,運往斯里蘭卡。這是該公司第四批出口到斯里蘭卡的內燃動車組,累計已經達到52列、390輛。
借助“多式聯運”,青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也在增長。2019年前10個月,青島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1206.8億元,增長27%,占全市外貿總值的25.3%。
這些年,青島企業也在不斷“走出去”。海爾、海信、青建、森麒麟等青島品牌企業,不僅在海外站穩了腳跟,在“走出去”的水平和層次上,也實現了由貿易合作、生產合作到技術合作、資本合作的跨越突破。因為“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獵頭公司銳仕方達青島公司近幾年的海外訂單也因此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山東自貿區的獲批、上合示范區的平臺搭建,以及青島港口的樞紐作用,都在不斷拓寬青島對外貿易的邊界和市場空間,優化著外貿結構。青島外貿能夠逆勢增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貿易結構的變化。而“船小好調頭”的民企,也在更快速靈活的應對中,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