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韜 毛渤淳 張家愚 馬平川 陳圣愷 徐慶鴻
1.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四川成都 610041,2.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全科,四川成都 610041
玻璃離子水門汀(GIC)因其釋氟性、抑菌性、生物相容性、粘結性[1]被廣泛用作牙體修復及充填材料[2]。目前已有文獻報道,GIC 的力學性能與調拌板、調拌工具、調拌時室溫與濕度、粉液比例、劑型等因素有關[3-5],但調拌方式作為影響GIC 調制過程的重要一環,受到的關注并不多,多數學者認為不同的調拌方式可能通過影響材料的氣泡率、粉液接觸面積等,使其聚合反應速率和程度發生變化。有研究顯示[6-7],調拌時壓力的大小、粉液接觸面積的多少將影響材料產生氣泡的多少。目前尚無對調拌方式影響水門汀物理性能的深入研究,故本研究通過自身對照,探究調拌方式對GIC 充填體邊緣微滲漏的影響,為臨床正確使用玻璃離子水門汀提供指導。
選取2019 年1~3 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頜面外科因正畸治療而拔除的新鮮離體前磨牙40 顆(圖1a),機械清潔,選擇顯微鏡下觀察牙體無隱裂和潛行性齲齒的離體前磨牙20 顆,制備標準Ⅰ類洞,洞深為釉牙本質界下2 mm(約4 mm),直徑4 mm,每制備2 顆牙更換1 次車針,備洞后離體牙置4℃生理鹽水中備用。將離體牙編號后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4 組,每組5 顆。
玻璃離子調拌實驗在我院兒童口腔科治療室進行,室溫23℃,濕度50%。粉劑與液劑的體積比為1∶1,質量比為2.6∶1。選取已配置好的GIC 的粉劑與液劑20 份(圖1b)進行編號,隨機等分為4 組,每組5 份,按上述調拌方式進行調拌(圖1c),具體方法如下:
Ⅰ組:單向順時針調拌法。將第1 份粉劑加入液劑,順時針方向充分旋轉15 s,直徑2~3 cm,再加入第2 份粉劑同法混合30 s。
Ⅱ組:單向逆時針調拌法。除方向相反外其余同Ⅰ組。
Ⅲ組:正反雙向交替旋轉調拌法。將第1 份粉劑加入液劑,順時針方向充分旋轉7.5 s,繼而逆時針方向充分旋轉7.5 s,直徑2~3 cm,再加入第2 份粉劑,同法混合材料各15 s。
Ⅳ組:上下提拉折疊調拌法。將第1 份粉劑加入液劑,將材料沿垂直調拌紙方向來回提拉,充分混合15 s,提拉距離為4 cm,使用折疊法收攏材料,再加入第2 份粉劑同法混合30 s。
調拌總時間均為45 s,調拌頻率80~100 次/min,調拌時調拌刀工作端緊貼于調拌紙上。
計數方法:若采用旋轉調拌法,每360°旋轉記為1 次:若采用提拉折疊調拌法,每上下一個來回記為1 次。調拌過程均由同1 名有熟練臨床護理調拌經驗的護士(從事口腔內科護理工作5 年以上)使用同一干燥、清潔、無污染的調拌器械完成。窩洞清潔、干燥后,按廠家說明將材料充填于窩洞中并打磨拋光(圖1d)。
樣本置于37℃蒸餾水中放置24 h[8]后,放入冷熱循環設備[9]進行500 次冷熱循環實驗(5±2)℃生理鹽水,30 s,交換時間不超過5 s,(55±2)℃生理鹽水,30 s[8,10-11],模擬口腔溫度的急劇變化(圖1e)。
洞周1 mm 范圍外所有牙面均勻涂布指甲油封閉牙體表面,并用光固化復合樹脂封閉根尖孔(圖1f)。將樣本置于37℃,2%亞甲藍溶液中浸泡48 h 后取出,沖洗干燥后樹脂包埋(圖1g),在硬組織切片機上沿充填體中央近、遠中向縱行剖開牙齒(圖1h)。在20 倍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在cellsens standard 軟件中加入標尺測量滲漏深度(圖1i)。每顆牙取3 個剖面,由同一觀測者對每個剖面先后測量最大滲透深度2 次,所得均值為該牙的平均滲漏深度。每組牙平均滲漏深度的均值為該組牙的滲漏深度。

圖1 染料滲透實驗過程
采用SSP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各組離體牙充填體染料滲漏深度進行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檢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為了更好地估計微滲漏深度的范圍,采用t 檢驗得到各組置信區間。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置信區間結果顯示,Ⅳ組染料滲透深度最大,Ⅲ組最小,Ⅲ組與Ⅳ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其余各組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不同調拌方式所調拌的GIC 充填體染料滲透深度(μm)
有研究指出當進食熱飲時,口腔溫度在很短時間內上升到60℃,當進食冷飲時溫度又會迅速低至4℃[12],同時冷熱循環可導致充填體連續的體積變化,增加其邊緣微滲漏[2]。修復體的邊緣微滲漏冷熱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9,13]。
目前體外檢測微滲漏的方法中,在牙磨片上測量染料滲漏深度是最常用的技術[14-15]。將這項技術與數字化圖像分析結合可以獲得更加客觀、定量的實驗結果[16-20]。有研究通過比較染料在不同濃度情況下浸入充填體邊緣的深度,指出在常用亞甲基藍溶液濃度中,2%亞甲藍溶液的穩定性最好,染料滲透深度組內差異最小[9]。盡管在體外實驗中出現染料滲漏情況,并不一定預示體內充填修復失敗[2],但邊緣有缺陷的充填體出現術后敏感和失敗的概率會增加[2]。
充填體的微滲漏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包括材料的性能、洞型、黏接劑的黏接效果以及充填方法和溫度的變化等[13]。本實驗嚴格控制了變量,選擇同1 名具有10 年以上經驗的臨床醫生進行備洞,同1 名有熟練臨床護理調拌技術的護士調制GIC。實驗結果及方法可重復性較強,結果較為可信,較為充分地控制了洞型、充填方法等其他因素對充填體邊緣微滲漏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上下提拉調拌法所得充填體邊緣微滲漏深度與正反雙向交替旋轉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直接影響材料的邊緣密合度。上下提拉折疊調拌法由于其調拌時壓力較小、分布不均且粉液接觸面積較小,相較于正反交替旋轉法在調拌過程中聚合反應的速度和反應的程度更低,因此可能導致氣泡的產生。調拌方式還可能通過對充填體機械性能(比如抗壓強度、抗折強度)的影響,間接影響邊緣密合度[2],在咀嚼過程中,咬合力的長期存在必將導致充填體及余留牙體組織邊緣的少量磨耗,繼而造成充填體邊緣或洞緣牙體組織的折裂,最終導致邊緣微滲漏的發生[9]。
GIC 與牙體組織的熱脹系數較為相似,其在固化初期發生聚合收縮,但在進一步的聚合過程中,GIC在口腔內潮濕的條件下體積有所增加,內部應力相對降低。再加上其釋氟性、抑菌性及生物相容性,因此GIC 臨床應用前景較為廣泛[9]。而目前尚無相關國家標準及行業規范出臺,因此,根據本實驗的結果,課題組推薦使用正反交替旋轉法進行GIC 的調拌,不推薦使用上下提拉折疊法進行調拌。在臨床操作中,嚴格控制調拌條件,進一步規范調拌方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