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2017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江蘇省人口老齡化程度位居我國前列。截至2017年年底,江蘇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756.21萬,占戶籍人口的22.51%,比全國(17.3%)高5.21%,老齡化率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三位,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全省老年服務需求抽樣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0%以上,失能、失智老人占老年人口的3%左右,他們對醫療、照料、護理、康復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長,給醫療、養老等相關社會服務帶來巨大挑戰。
醫養結合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已經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近年來,江蘇省以健康江蘇建設為統領,全面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能力,在創新醫養結合方面做了頗多探索。護理院、康復醫院等醫養結合專業機構發展迅速,服務模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截至2017年,江蘇省醫養結合機構達到385家,床位6.2萬張;其中護理院135家,入住老人20 699人;康復醫院99家,床位11 313張,初步建立了養老、醫療、康復護理和慢病管理深度融合,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老年人尤其是高齡失能老年人從中普遍受益。
醫養結合機構是指具有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由于其職能不同、定位不同,其中的醫療服務內涵也不同于一般醫療機構。主要包括三個功能:一是預防保健。通過給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定期巡診、護理查房等預防干預,做到保健保養、疾病防控、管理慢性病。二是院中診療。雖然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療服務,但診療科目以老年科、康復科等為主,病區以腦血管康復、神經康復、安寧療護等為特色。三是雙向轉診。對于突發急重癥老人,及時進行轉診救治,對于大病恢復期、手術康復期、癌癥終末期等老人能收住兜底。
基于以上特點,醫養結合機構的醫療服務管理無法完全參照綜合醫療機構的管理辦法和標準,由于目前尚無國家和行業標準出臺,大部分機構參考《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護理院基本標準》《康復醫院基本標準》等規范執行,在服務的質量、規范、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隨意性。 因此亟需一個醫療服務標準來指導醫療養老結合服務機構開展醫療服務。
2.1 任務來源及原則 2018年12月,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知,公開征集2019年度江蘇省地方標準項目。江蘇省老年病醫院聯合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共同申報“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項目,經江蘇省衛健委審核推薦,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論證,被列入2019年度第一批江蘇省地方標準項目計劃(見蘇市監標[2019]89號)。據查,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尚無國家和行業標準。本標準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要求,以提高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化、專業化為原則編制。
2.2 主要內容 起草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中有關內容,主要依據有關國家標準及有關法律法規,同時參考了國外有關情況。內容涵蓋了資質、機構環境、科室設置、運營管理、服務質量等幾方面。具體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體例見表1。

表1 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服務規范體例
目前,我省醫養結合機構發展迅速,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在參與省衛健委牽頭的“江蘇省示范型醫養結合機構”的評審以及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由于醫養結合政策體系和相應行業標準的缺乏,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缺少規范。為了使全省醫養結合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急需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業服務規范標準。
3.1 體現規范性、標準化 我國“醫養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老年人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層次和期望也不同,需要制定專業、科學的服務標準來保障老年人的權益與實際需求。在起草過程中,對于機構的資質、規模、硬件設施、科室設置、人員要求、管理規范、服務質量、效果評價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要求。
3.2 體現合理性 目前,此標準僅限于同時具有醫療、養老資質的醫養一體化的機構,對于其他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尤其大型養老機構、民辦醫療機構等并未列入其中。因此,結合目前醫養結合國情和政策,及一些機構人力資源不足、硬件設施不足、服務水平偏低等現狀,需對部分指標進行合理化制定,以鼓勵和促進機構良性發展。
3.3 目標明確可操作 在規范中,對于醫療相關服務實施全過程和內容標準化,從根本上提高醫養服務質量,減少無效供給。對于醫療質量應重點關注哪些方面均有明確,讓規范可操作、可衡量、可評估。
3.4 體現專業性 醫療服務是醫養結合的重要保障。機構中的醫療服務內容更突出醫務人員的管理、醫療質量管理等方面。如醫療制度方面需建立查房、會診、交接班、死亡病例討論、查對、危急值報告等核心制度;建立急救流程,急重癥病人轉診綠色通道;對老年人評估、使用安全用具應有告知制度;機構還應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有健全的感染管理組織等。一方面讓醫養結合結構有據可依,另一方面對于上級部門監管和考核,加強對服務質量的監督具有參考價值。
我國醫養結合已發展了多種模式,通過實踐,醫養結合機構的“醫”是全新的顛覆傳統概念的醫療模式,不僅是規模、資質,而且是功能和職責的轉換。醫養結合的標準化建立離不開政策支持,通過標準化等具體操作層面的細則落實,進一步引導機構發展,促進有效的行業管理和監督,提高我省醫養結合機構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