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屬于常見惡性消化道腫瘤,且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該病多發于40歲后人群,特別是老年群體,可能與老年病人的身體免疫機制及臟器功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有關[1-3]。目前治療結腸癌的有效方法是采用根治性手術。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創傷較大,不利于病人術后恢復,特別是老人群體,對于手術的耐受能力較差,接受手術的風險也比較大,嚴重影響病人預后[4-5]。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則具有創傷小、風險低、治療效果顯著等優勢,已成為目前臨床較為認可的一種手術方式[6-7]。本研究旨在探討2種手術方式對老年結腸癌病人炎性因子、應激及胃腸激素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89例老年結腸癌病人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這些病人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61~85歲,平均(69.2±8.4)歲;腫瘤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21例;病理類型:腫塊型15例,浸潤型17例,潰瘍型14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60~83歲,平均(70.3±8.1)歲;腫瘤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16例,Ⅲ期19例;病理類型:腫塊型13例,浸潤型15例,潰瘍型15例。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腫瘤分期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病人均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8],并經結腸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2)年齡≥60歲;(3)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1)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腫瘤轉移的病人;(2)術前接受過相關治療的病人;(3)患有精神疾病、依從性差、臨床資料不全的病人。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術前均給予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改善營養狀況等常規處理,并進行常規腸道手術準備,行全身麻醉。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以下腹部為手術入路切口,逐層進腹探查,滿足手術治療標準后,分離暴露的結腸系膜血管,將淋巴結清掃完全并切斷腸管,清除病灶,吻合腸管后檢查出血情況,后徹底沖洗腹腔,行常規引流操作,關腹。觀察組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根據腫瘤的不同位置選取不同的體位,建立氣腹,腹部壓力維持在14~16 mmHg,采用5孔法設置觀察孔、主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將腹腔鏡及操作器械置入后,探查腹腔情況對手術可行性進行評估,依據腫瘤根治術原則,游離對側腹膜、大網膜及結腸系膜,清掃血管根部及周圍淋巴結,切除腫瘤及足夠腸段,吻合兩側腸端,后操作與對照組相同。2組病人術后均給予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及常規護理。
1.3 觀察指標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術前1 d、術后3 d的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取上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應激指標包括皮質醇(Cor)、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以及胃腸激素包括胃動素(GAS)及胃泌素(MTL)水平。并觀察所有研究對象術后2周的并發癥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

2.1 2組病人炎性因子水平 術前,2組IL-6、TNF-α及CR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IL-6及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2組CRP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術后觀察組較對照組IL-6及TNF-α水平下降更為明顯,CRP水平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病人應激激素水平 治療前,2組Cor、E及NE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or、E及NE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術后觀察組Cor、E及NE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前后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病人胃腸激素水平 治療前,2組GAS及MTL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GAS及MTL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術后觀察組GAS及MTL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手術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2組病人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13.04%)明顯低于對照組(30.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結腸癌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原因與個人生活飲食習慣、結腸慢性炎癥、結腸息肉的發生有關,早期無顯著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腹脹、腹痛及大便異常等表現,且不同位置的腫瘤病人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癥狀表現[9-10],其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特別是老年群體,由于身體免疫機制及臟器功能容易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老年人群結腸癌的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甚至有部分病人還出現向遠處轉移的情況[2, 11]。目前,治療結腸癌有效的方式還是通過外科手術將腫瘤病灶及相關淋巴結清除[12]。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需要打開腹腔,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風險高,容易出現術后并發癥[9];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則創傷小,美學效果優勢大,術中出血量少,術野更為清晰,淋巴清掃更徹底,住院時間也短,有利于病人術后的快速恢復[13]。且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于上述優勢,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是目前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和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腸癌病人炎性因子、應激及胃腸激素的影響的報道還較少。
結腸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包括炎性反應,而腸道的慢性炎癥反應會引發機體的免疫反應,且有研究認為當腫瘤發生時會啟動人體內的免疫機制產生免疫應答[14]。IL-6是應激狀態時介導免疫調節和炎癥損傷的重要細胞因子,能夠參與腫瘤形成,促進腫瘤細胞增殖;TNF-α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具有抗感染作用,其合成以及釋放會造成其他細胞因子水平的異常,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相關;CRP能夠反映機體對炎性反應的應激情況,是組織受到損傷后唯一恒定升高的細胞因子,其水平在應激狀態下可明顯升高[5, 15-1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IL-6、TNF-α及CRP水平較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提示相較于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能更好地減輕病人的炎性反應。
當機體突然受到強烈刺激時,會出現一種非特異性防御反應,即應激反應,通過防御性、保護性措施對抗各種強烈刺激的損傷性作用。其中手術造成的機體應激反應及程度與手術的創傷大小有關,創傷越重,機體應激反應越劇烈[5, 19]。Cor、E及NE是3種能夠反映機體應激反應程度的指標。本研究中發現,術后觀察組Cor、E及NE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提示相較于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病人造成的創傷小,引起的應激反應相對緩和。
神經內分泌因素可以調控胃腸道蠕動功能,而胃腸道的蠕動與GAS、MTL相關。當受手術操作對消化道的直接牽拉作用、手術創傷的應激反應及麻醉藥物作用等因素影響時,GAS與MTL容易發生分泌異常[10, 20]。本研究發現,術后觀察組GAS及MTL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傳統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消化道牽引少,創傷程度較輕,對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更為有利。
綜上認為,使用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老年結腸癌病人,能夠更好地減輕病人炎癥反應,降低機體應激情況,利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