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紅
【摘要】詩詞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故詩詞教學應該圍繞形象思維展開。教學中教師應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指導學生吟誦,激發學生聯想和想象,讓學生置身詩境,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提升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形象思維;聯想;想象;置身詩境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課例研究的背景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要獲得“思維發展與提升”,其中包括獲得形象思維的發展?!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強調,要“增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就是要“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接體驗;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落實好“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達成課程目標要求。那么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沒有具體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嘗試:知人論世,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吟誦詩詞,體會作者感情;激發聯想,分析意象內涵;置身詩境,進入想象世界。下面筆者以李清照《聲聲慢》教學為例,試著探究如何在詩詞教學中用這四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增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二、課例研究的過程及分析
(一)知人論世,豐富表象儲備
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形象,離不開形象,它運用形象進行想象和思考。學生在學習和鑒賞詩詞時需要有一些生活閱歷,需要了解一些詩人身世。然而學生閱歷有限,對作者了解也不多,這時教師就應該想辦法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獲取豐富的表象資源,便于用獲取的形象進行思考。 在學習和鑒賞前如何獲得豐富的表象、形象呢?我們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書籍等媒介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讓學生記住各種各樣的“畫面”,豐富表象儲備,為學生在詩詞學習和鑒賞中運用形象思維做準備。
在李清照的《聲聲慢》教學課例中,課前布置預習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課堂上教師可以展示有關李清照生平視頻、圖片及文字介紹,豐富表象儲備。甚至特意對照展示“李清照青年、老年畫像”的圖片,對比《如夢令》唱曲與王祖賢唱的《聲聲慢》。在這種視聽對比的沖擊下,學生或多或少會形成有關李清照的畫面,并由此對李清照的一生進行思考、判斷:李清照的晚年是悲慘的,她嘗盡了國破家亡、漂泊孤獨的苦痛。
(二)吟誦詩詞,體會作者感情
中國古典詩詞講究聲律,具有韻律感、音樂美和情韻美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吟誦詩詞時,要讓學生掌握詩詞節拍、韻律、緩急的特點,還要讓學生揣摩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上的變化,融入自己的感情,聲情并茂地吟誦。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詩詞的韻律感、音樂美和情韻美。
另外,指導學生進行有節奏、重緩急、用感情地朗讀詩詞,還要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所描繪的畫面,讀出詩情畫意來。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詩詞鑒賞的層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聲聲慢》這首詞情感基調是悲傷的。詞中運用疊詞,使用齒音,使用入聲韻,有利于悲傷情感的抒發,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這些情況便能更好地體會詞中所蘊含的感情。
(三)激發聯想,分析意象內涵
聯想是形象思維的重要內容,人們在形象思維過程中,運用聯想進行精神生產,創造出典型藝術形象達到陶冶情操、啟人心智等藝術效果。著名心理專家、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從心理的角度把聯想分為接近聯想、類比聯想、對比聯想等。聯想可以拓寬作者的創作視野,豐富文藝作品的內涵。古詩詞中出現的各種意象就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就需要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分析意象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近聯想指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的經驗中形成聯想,因而容易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本課例中“酒”和“梧桐、秋雨”的意象分析就可以讓學生學會接近聯想?!熬啤边@一意象在很多詩詞中出現,李白寫過“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他借酒表達失意的愁悶;王維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離別之愁??梢娋剖恰俺睢钡南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里李清照也借酒消愁,酒淡愁重,此愁是源于她晚年的凄涼孤獨,再加上“秋風”急吹,不僅身體感覺有涼意,而且心里也倍感凄涼。
類比聯想就是對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的和它性質上相似的事物的回憶。本課例中“雁”和“黃花”的意象分析就可以讓學生學會類比聯想?!把恪笔且环N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這種現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歐陽修寫的“夜問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是以“雁”寫思鄉,思人?!把氵^也,正傷心”詞人看到雁或者似曾相識的雁,回憶丈夫在世時有過借雁傳遞思念的做法,而今物是人非,悲從中來。
“黃花”亦稱菊花,有文人用它表示過時、枯萎,例如李清照寫過“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蘇軾也寫過“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一瓣瓣黃花開過之后在風中紛飛凋零,多么像自己晚年的孤苦飄零。
這些意象浸滿了作者孤苦凄涼的愁情,這愁情來自顛沛流離,來自愛人離世,來自晚年孤苦,來自國破家亡,真可謂言有盡而愁無窮。學生通過各種聯想了解意象所蘊含的內涵,進而了解作者思想情感,這一過程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
(四)置身詩境,進入想象世界
別林斯基認為:“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一切感情和一切思想必須形象地表現出來,才是富有詩意的……詩歌的本質就在這一點上:給予無實體的概念以生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彼栽谠娫~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置身詩境,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聲聲慢》的課例研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營造特定的情景,對《聲聲慢》進行再創作,再現圖畫和形象,讓學生進入想象世界,從而體會詩詞意境。可以是散文式的描繪,也可以是藝術式繪畫。
例如散文式的描繪,一個秋日下午,年老孤獨的詞人,隨著逃難的人群來到了南方,她左顧右盼,并沒有發現自己熟悉的人、事,周圍是一片冷清。她時而沉思時而抹淚,丈夫和親人如今不在了,只剩下她孤苦一人。一陣風過,微冷,她拉了拉衣襟,給自己倒了杯清酒,一飲而盡,想抵擋下寒冷,卻越發寒冷。這時窗外傳來雁聲,她趕緊跑到窗口,抬頭望去,心想:這不是當年為自己傳信的鴻雁嗎?可雁已經飛走了,她看著離開的雁,禁不住淚流滿面。望著窗外金黃燦爛的菊花,詞人也無心采摘,只能讓它枯萎凋謝。她坐在窗邊回想著當年夫妻恩愛,如今國破家亡,叫她如何受得了。夜幕降臨,秋風蕭瑟,空蕩蕩的屋內,燭光隨風搖晃,忽明忽暗。詞人注視著梧桐樹,聽著“吧嗒吧嗒”雨打梧桐葉的聲音,似乎這聲音不是滴在樹葉上,而是滴在她那千瘡百孔的心上。這冷清、無邊的黑夜讓詞人愈發感到壓抑、難受,情不自禁說道: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說得盡呢!
對于有繪畫技巧的同學來說,也可以采用藝術式繪畫。
不管是描繪還是繪畫,我們試著讓學生用形象去挖掘、體悟作者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這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增強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國瑞.論毛澤東詩詞的形象思維[J].揚州師院學報,1987(1).
[2]袁行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