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平
【摘要】要深化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育改革,必須借鑒模塊化教學理論。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基礎,采用相應的課程定位,培養實踐技能。主題為語文能力的培養,水平分組提出演講和寫作兩個模塊,形成符合標準的“一主體兩翼”實踐模式。
【關鍵詞】中專;語文能力;模塊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專教育從規模到質量、從學歷到能力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下,優化課程結構,強化能力,無疑是職業中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保證。加強職業中等教育改革實效、深化職業中等教育發展是實現世紀戰略發展的需要。學習模塊化教學理論,加強語文教學,創造“智力雙發展,語言與寫作雙翼”的能力,構建智能與適應的全方位模塊。提高老師的實踐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單一能力向多類型能力過渡。
一、轉變觀念定向達標
(一)適應性原則
職業中等教育作為一種完整性的教育,應立足于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將導致學習與應用的分離,背離職業中等教育的目標,陷入“多學、多知識、少技能”的怪圈。考慮到適應的原則,我們必須把注意力放在滿足社會需要的目標上,把語言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在工作生活中必須接受的實踐訓練上,這樣他們才能努力工作,實踐真正的技能。為了能夠盡快滿足社會需求,縮短適應期,成為一個能夠說寫流利的社會競爭者。要求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注重技能培訓,注重課程內容的合理銜接,注重教學與閱讀結構的適應。使語文教學從注重閱讀和分析轉變為注重實際應用,有效提高競爭和技能發展水平。
(二)簡單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內容復雜,適應性多樣,課程太窄,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對學校觀念的盲目比較。在課程結構設計與教學的語境中,要把握思維的基本要素,切斷分支,增強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需求的能力。協調發展聽、說、讀、寫技能,設計一個以思想發展為主體,語言和寫作模式為兩翼的模塊,即構建“一主體兩翼”標準的能力。為了實現扎實有效的教學模式,必須體現學科的基本結構,才能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三)模塊化教學的原則
模塊化教學的突出特點是發展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優化,實踐環節的加強。以實踐性為核心的語文教學與傳統的模塊化教學不同。傳統教學更注重模塊化教學,而現代教學注重教學實踐的整體表現,突出技能培養的功能,橫向構建課程單元,以實現技術教育的實踐應用目標。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是解決“用”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說寫,成為市場需求的“熱門”人才。語文教學要經歷“聽、說、讀、寫”四個部分。此外,“四個能力”是分離的,凝聚力不是很強,效果也不是很好,教學總體目標難以實現。只有教學模塊按“一主兩翼”模式橫向組合,才能更好地集中課時注意和力量,突出智能發展的共同目標——提高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
二、優化模塊的完全一致性
標準模塊的優化是保證職業中學語文教師教學改革取得有效突破的關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深化模塊教學的一致性。隨著職業中學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而提出突出縱向智能發展的主線,組織“四個能力”發展序列。并實現主從聯系、協調聯系,從根本上創建“一主兩翼能力”標準模塊,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建設目標。
在通過對上述模塊應用之后,其突出的性能如下。
(一)語言是思維的直接表現,是表達思維的有力工具
具有一定的知性思維能力,能使表達者加深體察感受,發揮聯想想象。例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生動地展示情理內容,增強表達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具有較強的創造思維能力,能增強觀察者敏銳的洞察力,突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獨辟蹊徑,立意獨到,運思靈敏,提高表達的獨創性和應變力。表達與表達者的思想水平密切相關,因此表達者的思想很重要。
職業中學正處于知識思維經驗水平向抽象思維理論水平轉變的黃金時代。忽視了思維潛能資源的開發,盲目強調“記憶問題的學習”,這是傳統漢語教學中偏見和錯誤的根源。中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學生思維的三個具體階段,垂直分量、橫向滲透,重點加強語言反思。
(二)強調語言、文字和表達的主體
這不是忽視閱讀的累積,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實際效率問題,突出寫作和表達的主干。將傳統的“你有我”轉變為現在的“我有你”。它的直接目的不僅是收集知識和寶藏,啟發智慧,而且是學習狀態的表達。其本質上包括四種類型的閱讀:積累閱讀、綜合閱讀、評價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前三種閱讀能力是基礎,創造性閱讀才是關鍵。只有我們注重表達和創造的需要,強化閱讀的方向,才能使閱讀更具針對性。真正提高閱讀質量,提升閱讀效率,使之處于良好的狀態。所謂讀寫,是在尋求更深層次的整合基礎上,創造一種良好的主次關系,創造一種新的主次關系。以言語寫作模式為主體,將言語寫作與閱讀言語形式同步,使閱讀能從下屬寫作中汲取教訓,促進言語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通用標準的有效性
標準模塊“一主兩翼”與現行教學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從中專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出發,將課程內容橫向與智能發展的系列化屬性相聯系。其目的是將考試基礎培訓轉變為相關類型技能的實踐培訓;其結構是松散的知識庫。為了完成智能化的轉變工作,它的教學目的就是改變簡單的閱讀和分析,突出扎實的實踐訓練;它貫穿于標準化和實踐訓練的主線,貫穿整個同步模塊。知識和寫作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保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學習控制系統和優化機制,以提高標準模塊化教學的整體效率。
1.目標明確
縱向教學體現了科學指導與課程實際應用的結合,以智能發展的實踐目標為核心,體現了教學發展的漸進性。它不僅突出了整體目標的定位,從整體到局部,層層分層,而且強化了漸進的實踐型教學。實施具體的目標,逐步實現從積累到使用的一體化目標。在橫向上注重教學模塊結構與目標的有機統一,注重整體性的控制。要實現統一標準,突破重點、縱橫滲透、全面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強調明確目標,激勵、調節和凝聚模塊化教學。
2.強大的匹配訓練
“四個能力”的整合和主從協調是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在達到標準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將大跨度的臺階改為密集小臺階,加強“四能”訓練的銜接和匹配,使“四能”融合成為現實。一是智能發展的同步化。針對大學新生智力思維發展的基本特征,在思維訓練的第一階段強調定向觀察,豐富情感想象,提高認知水平,為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打下基礎;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增強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應加強抽象思維的訓練,實現雙向智能的融合和彼此間的相互促進;三是在現有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深入拓展思維訓練,加強具體思維訓練,提高辯證思維水平,以增強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和靈活的思維方式。語文老師要具備綜合的思維素質。“四個能力”訓練的協調和讀寫模塊的“三體”實踐,是將身體與身體區分開來討論的過程。論證、強化思辨、訪談與討論、強化張力、前后呼應、深化遞進、互補可以提高教學模塊的基本構成。同時,也增強了智能發展的效率和全面實現目標的力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轉變中專語文教學的舊觀念,就要運用新興的模塊化語文教學。模塊化教學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讀寫表達水平為主干,最終實現中專語文能力提升的目標。在新時代的社會競爭中,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登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5(8).
[2]嚴敏.中職語文教學形成性評價的實踐研究[J].蘇州大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