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明 賈麗琴


蘇州技師學院創建于1960年,學校占地255畝,設4個專業教學系、1個基礎教學部和13個行政處室,開設24個專業,在校生6000多人,教職工320人。學院以“建設省內領先、全國一流技師學院”為目標,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為宗旨,堅持“多元辦學、內涵發展、服務社會、塑造品牌”的辦學理念,攻堅克難,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效。學院先后獲得“國家首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首批國家職業訓練院試點建設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蘇州市文明單位”等榮譽。
黨建引領事業,堅持正確辦學方向
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建引領事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強化技能立業、文化育人、技術強校。近年來,學院累計培養全日制畢業生1萬多人,其中高級工、技師占比95%以上,技師占比12.5%。社會化短期培訓近4萬人次,每年學生技能鑒定合格率中級工100%,高級工98%以上,技師70%以上。學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
學院黨委以黨建引領事業,堅持把黨對技工教育的領導體現在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學院以“黨建+”為抓手,把“黨建+”模式全方位、全過程地貫穿于學院各項工作中,形成了黨建+政治引領、黨建+隊伍提升、黨建+教學改革、黨建+競賽突破、黨建+志愿服務、黨建+學生管理全面融合的新態勢,形成圍繞教育教學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教學的良好生態。在創建國家職業訓練院、省重點技師學院、建設世賽基地等重大項目中,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創了學院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互促共贏的新局面。學院“黨建+競賽突破”成效尤為明顯,學院兩個項目被列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中學院共有三名學生入圍國家集訓隊。在江蘇省狀元大賽中,學院成績優異,先后三次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搖籃獎”。
打造高端平臺,建設一流育人設施
學院建設了四大現代公共實訓中心、147個實訓室、123個標準化多媒體教室。教學設施設備集高端性、先進性、示范性于一體,滿足技工教育、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競賽、技能鑒定、技師研修的需求。
以仿真企業的理念建設實訓場所。學院的四大公共實訓中心建有147個高仿真校內實訓室,仿真企業生產環境進行設計和布局,使用企業常見生產設備,能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生產設備,體驗真實的工作過程,如城市軌道交通綜合仿真實訓中心,完全模擬蘇州市城市軌交二號線工作場景,配備了一系列仿真實訓設施。通過可操作的虛擬現實場景,配以實物實訓設施的演練,營造可以直觀地接觸到的“真實的地鐵”環境。
以前瞻性眼光配置高端實訓設備。學院以前瞻性眼光,瞄準時代技術前沿,投資1.32億元配置了與“四新技術”同步,與現代企業生產同步,與職業培訓同步的各類先進設施設備,以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實際需求。學院所用設備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瑞士等6個國家和地區,先進性突出。如學院同西門子公司共同建立的西門子自動化技術實訓中心,所用設備代表當今西門子最新自動化技術,自創建以來始終處于省內、國內領先地位,成為全國西門子技術師資培訓和高端自動化技術培訓基地。
以未來的視野開辟實訓空間。為滿足學院未來發展需要,投資建設高端實訓平臺,學院新建綜合實訓大樓投資3.54億,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樓內高標準規劃軌道交通工程實訓中心、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傳統工藝實訓中心、國際技術技能交流中心等。
強化培育機制,促進教師團隊成長
學院現有教職工320人,碩士以上占比33%,高級技術職稱及高級職業技術等級教師占比44%,其中教授級講師4人,江蘇省技工院校教學名師10名,江蘇省技工院校專業帶頭人20名。
完善機制,打造區域名師團隊。學院探索建立起了“新教師入門有人帶,骨干教師成長有人推,品牌教師發展有人追”的師資隊伍梯隊發展機制。“新教師入門有人帶”的實現路徑是實施“青藍結對”工程。近三年學院共引進青年教師41名,他們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各方面進步迅速。“骨干教師成長有人推”是學校建立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選拔和培養管理辦法》,通過安排教學骨干參賽帶賽,主持精品課程建設,主持課題研究,編寫教材,制定專業建設方案,進企業參加脫產研修等,使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教學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品牌教師發展有人追”氛圍的形成在于學校的品牌教師和品牌班主任動態評選表彰制度和名師工作室建設機制,激發了廣大教職工趕超先進的熱情,形成了能力提升的氛圍。
注重實效,建構立體培訓機制。學院在教師培訓規劃上,確立了“標準要高,水平要高,層次要高”的理念,邀請全國職業教育專家、全國知名培訓機構以及全國知名企業的高層技術專家開辦講座,傳遞新理念,推介新技術、新工藝。每年組織中層干部赴知名高校參加能力提升培訓。每年組織教師赴國外培訓,共有64人次前往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訪學研修,開闊視野,提升專業水平。每年組織班主任培訓,提升班主任隊伍業務水平和學生管理能力。每年組織教師進企業研修,安排教師脫產進企業學習研修,做項目、學技術,了解掌握企業新技術新工藝。
大師引領,提升技能層次。學院把以技能大師為引領的企業教學咨詢官隊伍,作為師資隊伍的重要力量。聘請了一批企業的技術能手擔任教學咨詢官,他們承擔著來校授課,開設技術講座,參與課程開發、教學計劃制定、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研討等工作。其中,有14人是來自蘇州各行各業的大師和名師,他們中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緙絲代表性傳承人王金山,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蔣雪英,江蘇省機加工大師顧星等。他們以大師工作室為平臺,參與學校教學和技能實訓,融大師工作室、技能實訓室于一體,開啟了現代學院培養和傳統師徒培養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實訓環境與企業環境對接。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技能培養合作,也重視企業文化的移植,使學生在校學習就獲得身臨其境的生產環境體驗,學生在學院技能訓練猶如在企業上崗,操作前有班組會,進車間有企業口號,墻上有安全生產、質量管理圖標,設備上有維護記錄、6S掛圖等,實訓空間貼近企業環境,發揮了環境育人的作用。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企業快節奏、嚴管理、重實效的要求,在無形中得到職業素養熏陶。
探索國際合作,開創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
2016年,學院啟動中德合作辦學,引入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與德國埃爾福特培訓中心、萊比錫經濟技術學校合作辦學。目前中德班共開設3個專業、8個班級,在校學生218人。
引入德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學院以引入、吸收、推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為宗旨,合作舉辦4+1+1中德班。學生在國內按照德方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技能知識培養,按照德國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和考核。德國專家每學期來校,對中德合作班的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效果及學生操作素養等進行全程指導和監督。學生最后一年赴德國學習,由德方按照德國教學要求制定課程計劃,組織實施教學、集訓和考證。
培養師資隊伍國際視野。中德國際班配備了優良的師資團隊。學院通過邀請德國專家來校進行教學法培訓及每年組織15名左右專業教師赴德國培訓,促進教師團隊系統學習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標準,吸收了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
建設先進的實訓設施。中德班實訓場地在德國專家的指導下,按照德國技能訓練標準進行了改造和提升,建成德國模式的一體化綜合實訓室。其中模具制造專業實訓場所1200平方米,設備包括車床、銑床、鉆床和鉗工工作臺;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場所約1000平方米,設備包括學習工作站、基礎電工實訓室和電力拖動安裝調試實訓室,給學院帶來了實訓理念和標準化提升。
引入高質量的教學組織。通過中德合作,吸收德國高質量的教學規范和標準。一是按照德國標準,組織授課、教案的編寫、學生工作頁的制定、實習耗材的招標及采購、教學場所布置、教學管理規范體系的建立及完善等工作。二是全程督導,中德雙方建立督導協調機制,明確各自的職責,細化了任務分工。德國專家參與全過程督導,三是嚴格考核。中德班的期末考試實行考教分離,由德方委派專家到校出題、監考、測評,學院予以配合。德方嚴格按照德國考試的流程和要求進行考試,考核學生的德語及操作技能。
多措并舉,技能競賽取得新突破
近幾年學院在市、省、國家級技能競賽中共有56人次獲得第一名;在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選拔賽中有3名選手入圍國家集訓隊;在第八屆全國數控大賽上有4名選手獲得一等獎;在第四屆江蘇省技能大賽上有1名選手獲得青苗組狀元。學院先后有3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21人次獲得“江蘇省技術能手”稱號。
完善技能競賽制度。2018年修訂了《蘇州技師學院職業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強化了競賽的組織管理,細化了技能競賽工作組、項目組的職責,優化了選手的選拔和培養機制,提高了對教練團隊的要求,設立明確的競賽成果目標,加大了對優秀競賽成績的獎勵力度,組建青苗班。
創新技能競賽機制。建立以賽促學的機制,通過廣泛宣傳和動員,調動了廣大學子比學趕超的積極性,激發帶動全體學生的技能學習熱情。建立以賽促教的機制,從政策上、時間上、待遇上大力支持帶賽教師。組織教師把帶賽作為課題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并轉化為課堂教學成果。同時,組成帶賽教練組進行教學研討和攻關。建立以賽促改的機制,反思、尋找學院在帶賽理念、培養模式和訓練方法上的差距,以賽促改。
強化世賽基地建設。學院CAD機械設計項目、商務軟件解決方案項目被列為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學院為基地配置了先進的競賽設備設施,出臺了基地管理辦法,組建了蘇州技師學院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管理機構;引進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進入教練團隊。
拓展世賽基地服務。世賽基地先后接待了俄羅斯專家及選手、伊犁技師培訓學院師生、國家集訓隊選手、教練、專家等100多人次來校訓練、交流、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