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云
【摘要】“讀”和“寫”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通過部編教材這個經典的例子,找準課內外閱讀的接觸點;依托文本,點撥寫作方法;借助文本與教師下水文,搭起讀寫橋梁。讓學生愛讀、想寫,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閱讀寫作;部編文本;方法點撥;搭建橋梁
【中圖分類號】G6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溫儒敏教授認為語文學習重要的是提高閱讀寫作能力。語文教學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素養,就要從本質上引導學生多讀書,勤動筆。在教學中,常常會聽到孩子忐忑的心聲:沒有教材為依據,得不到有效指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嘗試用文本做引線,點撥學生拓展閱讀,開發寫作資源,借用部編教材搭起初中生讀與寫的橋梁,撥開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迷霧,點燃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火花。
一、找準接觸點,點燃閱讀火花
閱讀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而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缺乏讀書的方向與讀書的興趣,缺少讀書積累的習慣,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嘗試以課堂教學為契機,尋找文本與課外閱讀的接觸點,打開學生從課內文本閱讀通向課外閱讀的通道。
比如在和學生一起品讀楊絳的散文《老王》后,我設計了一個推薦閱讀環節:剛才我們被作者和“小人物”老王身上閃耀出人性的光輝所感動、所洗禮。今天我再給同學們推薦一部楊絳先生在九十多歲高齡發表的一部家庭生活回憶錄——《我們仨》。在這部作品的第三部分,作者濃墨重彩,徐徐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家庭生活“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雖然是作者一個人的回憶,但是文中沒有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卻處處流露著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
介紹完推薦理由,我播放了一段配樂朗誦視頻?!皥A圓見過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邊觀看……她要趕爸爸走。鐘書很窩囊地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觀看視頻之后,我讓兩位學生模擬了父女倆的對話,在同學們忍俊不禁時問讀完這段話的感受,趁勢啟發。讀名著并不像同學們想象的那樣艱深晦澀,就如節選文中的對話一樣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也讓我們感受到楊絳先生平緩而不失趣味,柔和而滿溢溫暖的筆觸。她作品中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那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感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像這樣,在教學中,教師經常依托部編教材,有意識地利用教學文本由課內引向課外,“由節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尋找課堂所學通向課外閱讀材料的接觸點,適機按下讀書的懸念,播撒讀書的種子,可以很好地喚醒學生閱讀潛能,點燃閱讀火花。
二、方法巧點撥,授之寫作之漁
部編教材的選文文質兼美,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作品中受到心靈的震撼,而且這些選文是經典作品,是作為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范例。利用這些典范的例文,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寫作,讓寫作方法與技巧的訓練有本有源,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寫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與寫作的習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時可以暫停下來,跳開閱讀,隨文點撥寫作方法,給學生一個情景,讓學生學習文本,寫上幾句話或一個片段,把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應用到情景寫作中。如在教《老王》一課時,引導學生賞析老王來送雞蛋和香油一段:“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蔽以O計了“品味語言,學習描摹”這一教學環節,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在這個片段中找出一處最能突出老王病重特征的人物描寫方法,加以賞析,共同探究這些人物描寫的妙處并討論總結出作者刻畫人物的“小妙招”: 抓住人物的特征(病重、善良);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肖像、動作、神態、心理);添加生動的修辭;發揮恰當的聯想與想象等。在閱讀體驗與分享中把寫作技巧的引導融入其中。如賞析片段中“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一句,可以這么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看到老王被打了嗎?(生:沒有)他散了嗎?(生:沒有)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句呢?作者是寫實還是想象?(生:想象)作者通過想象把老王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神態寫得怎么樣?(生:生動)所以以后我們在寫作中不僅要寫實還可以寫虛,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能把人物寫得更加形象,逼真。賞析這一段人物描寫的精妙后,暫時跳開閱讀,展示一張與老王相類似的生活中的“小人物”照片,如“背柴的老奶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調動生活體驗,讓學生用剛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來描摹一下畫面中的人物。
“教學的問題,乃是尋找材料使一個人從事特殊的活動的問題?!辈烤幗滩闹羞x入閱讀教學的文本,有豐富的內容,有多樣的教學價值。通過隨文學習寫作,學生以所學文本為依據,學以致用,可以很好地將課內閱讀學到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運用到日常寫作中。
三、下水仿文本,搭起讀寫橋梁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認為教材須與人類的共同利益有聯系才是人類化的教材。部編教材中供學生閱讀的文本是有社會根源的,經過老師的巧妙引導,就可以通過文本,把經驗和觀念吸收到學生自己更為直接的經驗中去,形成學生自己的主動作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適時引導學生寫作,通過自己模仿文本進行下水作文,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寫作有本可依,有榜可學,克服寫作的畏難心理,激發他們跳一跳也能摘果實的表達欲望。如在教學《昆明的雨》小結時可以這樣啟發學生:汪老的文章富于生活氣息且有韻味,他從容地行走在昆明的雨季中,用平淡樸實而又不失情趣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昆明雨季美麗的畫卷,用昆明的綿綿細雨浸潤著我們的心靈,昆明的雨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過往歲月的想念,也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世間平淡生活的珍愛。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如果我們也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那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就不是瑣碎繁雜,也可以是美、是從容、是詩意。同學們,我相信,生活中也有你難忘的情味,請用你手中的筆記錄下自己生活的所遇、所感……現在老師就先展示一下我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我把它命名為——《餐桌上的歡笑》:“……‘當的一聲,打破了飯桌上的平靜,老公沒握著湯匙,湯匙還沒拿起就像泥鰍一樣急速地向桌邊溜去,我和兒子的目光很快聚集過來,空氣頓時凝固了。只見老公迅速把手伸向快滑到邊緣的湯匙,不料,湯匙在他的手指上輕輕一觸,說時遲,那時快,眼看就要抓住了,它卻‘哧溜一下,狡猾的彈起,躍向空中,優雅地畫了個美麗的弧線,等老公伸手再去抓時,它已奮不顧身地向地面撲去。只聽見 ‘叮當一聲,湯匙碎成了幾段,七零八落地躺在地上,結束了剛才的表演,為空中那搖曳的舞姿畫上了完美的休止符。正當老公用無可奈何的眼光看著地上的湯匙碎片時,兒子卻拍手歡呼起來:‘媽媽,你看,湯匙會跳舞,它剛才在空中跳的多美啊!看著兒子雀躍的樣子,我笑了,老公捏捏兒子興奮的小臉,也跟著笑了,歡笑聲在席間傳遞……”教師的下水文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關系,不僅給學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還點燃了學生寫作的火花,它會讓學生感到,只要用心去觀察與感受生活,寫作離我們其實很近。
閱讀與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素養。教師應潛心研讀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做一個充滿激情的導游,引領我們的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中;做一個出色的導演,以部編教材為依據,找準時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搭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點燃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美)杜威(Dewey,J).民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