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在12月12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再度成為明年中國經濟的注腳。2020年如何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系?只有經濟穩了,才有條件去做好調結構、增就業、提高經濟增長質效等工作;只有經濟穩了,才有能力和底氣去應對外部風險挑戰。但只有積極推進各項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才能實現長足的發展。
在“穩”方面,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將要發揮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進”方面,會議提出要推進結構性改革,要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地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其是要把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尺度,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由此可見,“穩”與“進”是辯證統一、相互推動、相輔相成的。那么,其中的抓手和落點在哪里呢?
第一,“穩”要求先改善民生和為企業減負。
應該認識到,刺激政策至多只能在短期拉升經濟增長率,但改變不了經濟長期變動的趨勢。而且刺激政策會扭曲市場,加重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和債務負擔和結構失衡問題,還可能埋下金融泡沫、房地產泡沫等隱患。
經濟增長基本上還是要靠市場的自發調節能力。與其把錢花在無效的投資領域,不如花在給企業減負和解決老百姓切身問題上。明年政府工作的落點,要回到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和為企業減負上。
在民生方面,面對“一老一小”的養老和教育問題、工薪群體的減負問題,政府應拿出足夠的財力物力和精力來予以解決,這也是服務型政府應有之義。
在企業減負方面,目前由于經濟下行,繼續大幅度減稅暫時空間不大,但繼續降低社保繳費負擔是可行的。要依靠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活力。
第二,“進”要求不斷推進各項供給側改革。
改革仍是本次經濟工作會議的主題詞。中國經濟在穩的基礎上亦要求進,這體現在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確保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如何在老齡化水平提升的情況下增加人力資本積累,如何在投資效率下降的背景下加大創新等,都是無法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解決的,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中國發展既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逆周期調節,又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既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又不斷提高發展質量。
2020年是關鍵之年,為應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打一些“硬仗”、啃一些“硬骨頭”在所難免。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發展的目的、穩定的基石,沒有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什么事也辦不成,辦什么也沒意義。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系,關鍵在改善人民生活這個落腳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