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案,正在呈現出一種很詭異的狀態:在結果可預見的情況下,沒人關心彈劾的結果,只是在算計彈劾的過程對己方的有利程度,雙方都在尋找有利于自己的攻守平衡點。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眾院司法委員會表決通過了針對特朗普的兩項彈劾條款:濫用總統權力和妨礙國會調查。接下來,眾議院先要對司法委員會提交的兩項彈劾條款舉行全體投票,簡單多數即過半數為通過,然后提交參議院進行審理,需要絕對多數即超過三分之二的參議員通過,總統才會下臺。
事件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黨派屬性,由此可以預見的結果是:該彈劾案很可能在由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獲得通過,然后被由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否決。
雙方對此已經不加掩飾,表現出過于明顯的結果預設。由民主黨主導的司法委員會的調查過程被指過于倉促,兩項指控都涉嫌證據不足,參議院的最高級別陪審員、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則承認,自己的每一步都將與特朗普協調好。
在這個事件中,眾議院的角色像是提起控訴的檢察院,而參議院的角色像是負責審判的法院。眼下的情況是,“檢方”竭力證明自己的對手有罪,而“法院”則要與“被告”協調立場。

美國總統特朗普。圖/中新
可能就連民主黨自己也不會相信,這個事件最終會導致特朗普下臺,這甚至可能不是他們的努力方向。姑且不說美國歷史上尚無總統被彈劾下臺的先例,單就特朗普被指控的兩個罪名,在很多民眾看來,都沒有到非彈劾不可的程度。
福克斯的數據顯示,10月底以來,支持彈劾和罷免特朗普的人數增加了1%。而支持彈劾反對罷免,及反對彈劾的人數沒有改變。調查者還發現,投票結果基本上按黨派劃分。
所以,不管對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彈劾事件的意義都不在于彈劾本身,而是其對于明年11月總統選舉的影響。對這一事件的權衡,不僅在于其對風向的影響,還在于這種影響在選舉中的權重。
民主黨批評特朗普公器私用要挾澤連斯基調查拜登,卻又對拜登及其兒子所犯之事閉口不提。共和黨一方面批評對手彈劾背后的政治預謀,又千方百計粉飾特朗普在這一事件中的濫用職權,同時拒絕作證,讓對手找不到證據。其中的核心考量,是選民對這一事件的態度,以及可能的轉變。從目前的態勢看,選民一方面認為特朗普確有濫用職權,但小題不宜大做,而拜登及其兒子的事也是個瑕疵。
所以,對于彈劾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即在其間竭力呈現對手不以公利為重,私心為上,同時又要注意隱藏自己,避免用力過猛,以免讓選民生疑。這將是一個集心理、輿論、資源調配、攻防轉換于一體的博弈過程,標志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了“前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