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
最近,國家衛健委聯合11個部委下發的一份鼓勵無償獻血的文件中,將無償獻血與社會征信掛鉤,消息公布后即刻引起輿論的質疑。
其中,爭議較大的是無償獻血與征信系統是否存在必然聯系。獻血本應遵循自愿,而征信系統更是社會信任的基石,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裝。
對此,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回應稱,將無償獻血納入個人征信系統是個人信用的加分項目,目的是讓更多無償獻血者的善舉得到更廣范圍的支持和肯定,讓他們的奉獻精神得到更多贊譽。
她強調,不獻血不會影響個人信用,更不會有懲戒,因為人們不獻血有健康、年齡等各種客觀原因。
不過,這種解釋并未完全打消公眾的疑慮。對于征信系統泛化的問題,很多人的擔憂并非毫無根據。
最近幾年,時常聽聞高鐵霸座、馬路上闖紅燈、員工頻繁跳槽等行為都可能被納入到個人征信系統里。公眾對此的反應從拍手叫好到逐漸質疑,擔心征信系統過多介入到道德領域,個人隱私更加得不到保護。
中國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出臺鼓勵無償獻血的政策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在具體做法上需要慢慢調整和完善。征信系統主要應用在經濟商用交易上,跟社會道德評價有聯系,但并不是完全一回事。
“征信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這是很多人對于最近征信相關新聞的深切體會。
11月18日,央行、銀保監會公布的《關于金融服務支持收費公路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ETC超過30天拖欠未付款的用戶將納入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建立黑名單機制,合力防范惡意拖欠。
兩天后,11月20日,北京市住建委同央行征信管理部門簽訂《關于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采集公租房違規信息的合作備忘錄》(下稱“備忘錄”),首次將北京存在轉租轉借、空置、擅自裝修等違規使用的公租房違規家庭信息納入到央行個人征信系統。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認為,關鍵是違規行為和征信的相關性。ETC屬于消費信貸領域,欠債還錢是應該的;公租房價格比商品房低廉,提供給社會弱勢家庭。兩者都與個人信用存在較大相關性,理當納入個人征信系統。
然而,一些城市和部門出臺法規或草案,將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行為納入征信系統。例如,常見的有高鐵霸座、地鐵推銷和吃喝,甚至垃圾分類不規范、公共場合光膀子都可能被納入到個人征信,這在推行過程中很可能造成輿論反彈。
對于征信泛化現象,董希淼認為要分兩方面看待:一方面,適當擴大征信系統信息收集的維度、范圍是必要的,信用能夠反映一個人方方面面的信息,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全面了解一個人;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征信系統過于泛化,這對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沒有幫助,同時也不利于個人隱私的保護。比如是否參與無償獻血、闖紅燈并不能反映一個人真實的信用情況,這也和有沒有能力償還貸款無關。

1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指出,各地應探索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征信系統。圖/新華
最近,引起較大爭議的就是無償獻血與征信系統掛鉤。11月14日,衛健委聯合11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無償獻血工作健康發展的通知》。在這份通知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各地應當探索將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征信系統,建立個人、單位、社會有效銜接的無償獻血激勵機制,對獻血者使用公共設施、參觀游覽政府辦公園等提供優惠待遇,定期開展無償獻血表彰活動。
郭燕紅認為,公眾對于這條政策存在三大誤解:第一,獻血是不是強制的?她強調,獻血是公民的自愿行為,國家法律提倡18周歲至55周歲的公民自愿獻血;第二,獻血與信用有何關系?她認為是有關系的,一個樂于捐出自己血液、組織,甚至器官的人,一定是利他、熱于奉獻、社會責任感極強的人,更是值得信任及信賴的人;第三,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獻血的人是否會有懲戒措施?她稱其實是不會的,社會征信系統既要懲戒失信行為,更要褒揚誠信行為,也就是要加大對守信的人的激勵機制,而無償獻血納入社會征信就是褒揚這一行為,激勵守信。
中誠信征信董事長岳志崗兼CEO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當前國內對于征信和誠信的概念并不夠清晰。在國外,跟商業和借貸相關、按照最低有效性原則的行為才能稱之為征信,解決的是一個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判斷。是否無償獻血、有沒有闖紅燈等等,對于銀行來說并不重要。無償獻血跟誠信沒有太大關系,更重要是構建一個全社會有效的良性互動機制。很多問題,歸根到底其實是社會問題。

征信更多時候指向的是個人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
事實上,在衛健委鼓勵無償獻血入征信之前,很多地方早已實施類似做法,這次只不過是將過去地方試點經驗上升到全國探索推行。
2017年,江蘇省開始針對無償獻血者提供“三免政策”,其中獲得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以上可以享受免費乘公共交通、免費游公園、看病免普通門診診查費。
在《江蘇省獻血條例》“三免政策”的基礎上,南京出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惠及獻血者的政策,對無償獻血滿4000毫升的市民開通“市民誠信卡”,在公共出行和借用公共圖書等方面享受優惠;無償獻血納入積分落戶加分項目;獲國家奉獻獎享受免費體檢等。
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傅強介紹,2018年南京市獻血共計95314人次,同比增長7.22%,獻血量29.30噸,同比增長8.48%。2019年截至5月31日,獻血共計38583人次,獻血量12.11噸,同比分別增長9.80%、9.44%。南京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在獻血報銷方面,2018年至2019年5月31日,無償獻血者總報銷人數共1450人,總金額177.13萬元;在獻血積分落戶方面,南京通過無償獻血進行積分落戶的已有43人。”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江蘇南京之外,山東威海也在探索無償獻血激勵制度。2018年,山東威海市先后印發《關于在全市開展“海貝分”個人信用積分的試行意見》(威信用辦〔2018〕9號),出臺《威海市信用積分惠民政策清單》《威海市個人信用積分計算標準》,為參與無償獻血的志愿者進行信用加分。
據悉,山東威海市無償獻血信用加分時間自2017年1月1日開始計算,凡在威海獻血并建立獻血檔案的市民,獻血一次可加10分,五年一個評價期內累計加分最多為10次。信用評價采用千分制,分AAA、AA、A、B、C、D六個級別。個人信用積分等級達到AAA、AA后,對應誠信模范級別、誠信優秀級別,將享受獎勵激勵政策。
具體的激勵政策包括:在公立醫院免收住院押金、出院手續容缺辦理;在金融活動中給予一定授信額度貸款;在辦理各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和相關業務過程中,享受“綠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務;在評先選優活動中,優先考慮信用等級高的個人。
目前,已經有超過近8萬名獲得信用加分的獻血者將有機會在公立醫院、金融活動、行政許可、評先選優等活動中享特殊待遇。
不僅僅是無償獻血,全國各地將很多政策納入個人征信都引發過熱議。4月份,西安市推出《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中提到,將違反垃圾分類行為納入個人征信。西安市城管局面對公眾質疑回復稱,“此系統與央行征信不是同一個系統”。
其實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明確提出要重點建設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簡言之,由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或單位,一起構建起一個全國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其實包括了央行征信體系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還編制了一套加減分數的行為清單,得分高得到獎勵,分數低就可能會被罰款,或者個人生活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目前,除蘇州、宿遷、威海、榮成等城市之外,湖北省也推出了考評打分系統。
央行征信體系則更為人所熟知,是因為起步早,2006年正式上線,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具體負責建設、運行和維護,記錄著個人借債還錢、合同履行、遵紀守法等信息,已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社會信用體系尚處于2014~2020年這一階段性建設期內。
回溯中國征信機構的歷史,最早是民國經濟學家章乃器于1932年在上海辦的中國征信所,解放戰爭后遷到臺灣。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征信機構的,一直到改革開放。
1988年,外經貿部為了方便外資在華投資,匆忙成立上海遠東資信評估公司,業務集中于企業征信。直到1999年,中國才出現第一家個人征信機構,即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同一年,央行開始建設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曾在央行金融所和征信中心工作過的劉新海表示,一是當時為了加入WTO,需要市場配套機制;二是國內金融開始發展起來,信用卡、房貸、消費貸款慢慢興起。由此,國家提出要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由央行和發改委作為雙領頭。
“當時建征信系統時候,想讓央行、發改委和商務部一起做,后來發現跟金融更緊密,就讓央行來辦。不過,發改委發現信用管理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可以應用到社會管理上,用于提高營商環境,就建設了信用中國網站,各地試點,并有一些部委加入。”劉新海透露。
其中,央行主辦的“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征信系統”,重點針對金融領域和部分市場經濟活動領域,既有個人征信又有企業征信,監管的法律依據是《征信業管理條例》。
此外,國家發改委利用信用中國平臺主辦的“社會誠信體系”和“社會文明體系”,重點針對社會、政務、司法等領域的信用行為。這個領域暫時沒有法律監管,社會信用法正在草案階段。
實際上,無論是個人征信還是企業征信,中國和美國差距仍舊十分大。
美國征信體系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公平信息報告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在個人征信體系上,形成了益博睿等三大全國性征信機構、400多家專業征信機構,還有信用數據服務商、征信服務商以及數據挖掘公司形成的產業鏈框架。
在劉新海看來,央行的征信系統跟國際接軌,比較成熟和完善。國家發改委的信用系統則更像是中國特有信用共享和激勵機制。
然而,中國征信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機制架構。首要困難來自于數據,岳志崗表示,絕大多數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包括工商、司法、稅務、社保、公積金等等。當前缺乏一整套機制,如何合法獲取數據,如何合法利用數據,以及合法交易數據?
其次困難來自于牌照,與美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不同,中國央行針對個人征信只發了一張牌照,就是百行征信。央行旗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占據大股東,原來8家民營征信機構占據剩下股份。
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認為,當前市場環境不夠完善,監管更加相信央行主導的個人征信機構,尤其是拉卡拉征信出事后,私營征信機構更加難以獲得監管層信任。如果站在征信如何促進金融體系效率角度,可能會支持效率優先。但如何站在消費者隱私保護角度,在當前一整套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社會還不能夠接受將數據完全交給私營機構去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