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劉建濤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和手稿中對自然界的自然力有著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認識和論述,深入研究和闡發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對于我國保護和發展自然力,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力不能單純的從自然科學或經濟學的學角度下定義,自然力也不是與人無關的力量,而是始終與人的生產生活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指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要素及其各種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所具有自身的再生的力量、產生生命的力量、以及參與經濟活動促進經濟發展的力量。對于這種自然力馬克思稱為“純粹的自然力”或“單純的自然力”,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自然力,即風、水、蒸汽、電”〔1〕536以及漁產、森林和礦業,這些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力量,是屬于自然界的自然力。此外,自然界的自然力還囊括了電磁力、分子力、引力等各種力和核能、化學能及潮汐能等各種能量。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的自然力是人類生存活動和經濟活動的物質根基,同時也是有待加工和消化的人類精神的食糧。在他看來,一切活動是都是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也就是勞動,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通過人的活動所引起、調節、調整物質變換的活動。在這個物質變換的活動中自然要素以生活資料富源和生產資料富源的形式被納入了其中,參與到人的生活的改造中,從而形成自然生產力。對于這種自然生產力馬克思稱之為“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勞動在無機界發現的生產力”〔2〕122因而人是通過勞動建立人與自然界的現實關系的,脫離勞動的自然力是抽象的不存在的,勞動是自然界的自然力以及整個世界存在的最為深刻的基礎,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刻地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3〕158自然力作為生產力的自然生產要素并入經濟生產過程中,進而奠定了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自然根基。并且這種自然力是不用花費分文的,對此馬克思指出 “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產過程中”。〔4〕394 自然力究竟以多大的效能并入經濟生產過程,這和科技學技術及其物化的工具的發展直接相關。科學技術越進步,自然力利用的效率就越高。現代化的工業生產過程已經變為科學在工藝上自覺的應用。因而隨著生產過程的科學技術化,驅使自然力也在大規模地為人類的需要服務。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5〕444。
總之,自然力的存在和再生產能力直接影響經濟生產的活力和持續發展。沒有了自然資源的豐足供給,人的勞動資料和勞動條件也會受到自然的約束,使得“勞動的社會生產力” 〔2〕122的持續發展受阻。因此,沒有感性的自然界,人類的生產就無法正常運行,更不會有經濟生產力存在。特別是對于我國而言,充分、高效、環保地利用自然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體量日益增大,因而對各種自然要素及其形成的生態環境的依賴性日益增強。
在資本主義的文明國度中,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永恒規律。自然力在資本運行與循環的過程中退化成了純粹有用性的單一的質料存在,因而資本的生產力是一種破壞和濫用自然力的生產力。資本通過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實現對自然界的宰制,并且會以最快的速度推進自身的增值和擴張。這樣,資本通過生產并積累剩余價值的方式獲得操控自然界、操控工人、乃至操控世界的權力,由此產生出資本運行下異化的生產關系,即一部分對另一部分統治的權力關系。正因為資本對世界行駛操控的權力,所以資本一旦得到擴張的動力,便會不顧及各種自然力本身固有的循環周期和持續再生產,從而瘋狂地掠奪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以便把它們轉化成商品。這必然導致資本的增值和擴張對自然界本身運行周期的破壞,打破自然界長期進化而來的生態平衡,造成資源匱乏、冰川融化、物種稀缺等生態危機,并且使得自然界成為資本在增值過程中的附屬品和消耗品。因此,自然力在資本運行過程中必將會出現非自然性的現象,即自然力的異化現象,突出的表現就是自然界的自然力損壞和自然界原有活力的消失。
因此,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資本為了實現價值的增值和自身的擴張,將會盡可能的使用科學技術榨取各種自然界的自然力,使得自然力被資本過渡的吮吸,導致自然資源被無限消耗從而走向枯竭的邊緣。資本之所以能夠毫無節制榨取自然力,正是因為這些自然力是“不費資本分文”的,這些免費使用的自然資源,一旦成為資本增值過程中可以利用的對象,便會遭受資本無節制的掠奪,造成生態資源的匱乏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5〕580這里的土地是廣義的,包括水、森林、礦產、河流等人類勞動的一切對象。
總之,在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進程中必將導致兩種必然的分離結果。一種是工農業的分離,隨著作坊手工業向工廠手工業的轉變,使得生產力的內部系統發生分化,進而產生了大工業與大農業的分離。大工業的出現更多的濫用和破壞勞動力,而大農業的出現更直接的濫用和破壞土地的自然力,然而在資本主義以后的生產過程中二者將攜手共進,導致勞動者的精神衰退和土地的貧瘠化,這將打破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撕裂生態系統原有的物質變換結構圈和生態圈。另一種是城鄉的分離,這是資本邏輯經濟空間形式的外在表現,中心城市人口的密集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將打破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是人們在生活中消耗的廢料不能夠立即回歸到土地之上,從而損壞了土地持久的肥力,造成了無法彌補的裂痕,這種城鄉分離的結果會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界的自然力。同時,資本的運行目的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以此實現自身迅速增值的目的,因此,自然力的非自然性是資本的內在邏輯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這種非自然性不僅打斷了生態循環鏈,同時也撕裂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循環系統,造成了各種自然力的枯萎和物種生命能力的減退。因而馬克思對資本的生產力的破壞性作用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譬如馬克思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文明對森林的破壞:“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所起的作用則微乎其微。”〔4〕272 因此,受剩余價值規律操縱的資本的文明作用和發展過程,也會通過資本的生產力破壞自然界中的森林、礦石、煤炭等自然資源。
自然力在資本邏輯與權力的宰制下失去了活力,成為肆意掠奪的對象。因此要使得自然力恢復生機與活動就必須消除資本。但是現代社會又是以資本為本質依據的,現代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消滅資本的程度。資本仍然是現代社會主導性的生存條件,仍然具有很大的活動空間,我們在總體上仍然處于資本的時代。對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明確指出:“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6〕66馬克思指明的歷史時代就是資本主義的時代。因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必須引入資本的力量才能進行,對此魯品越教授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集成與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不斷克服資本主義矛盾與危機的長期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必須在社會主義力量為主導下引入資本才能進行。”〔7〕13但是資本在它的增值運動中又會破壞自然力。既然不能消除資本,那就必須駕馭、節制資本,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力量、思想力量、制度力量全方位地約制資本的破壞性,把各種資本力量引導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軌道上來。約制資本并不是要困死資本,而是把握約制與利用資本的張力,使其既能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又能限制它的消極作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逐步揚棄和超越資本。發展、限制、揚棄資本是同一個歷史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為自然力的休養、再生產、持續發展提供力量支撐。只有這樣也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遠景:“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8〕20
節制資本是恢復自然力活力的根本途徑,但是怎樣節制資本,盡管途徑很多,但制度的力量是最基本的節制力量。因為制度是一種剛性約束和基本的紅線和底線,資本只有在制度的范圍里合理運行,才能確保發揮它最大的效用。習近平總是指出:“要精心研究和論證,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如何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把良好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列入后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9〕因此,必須要建立起保護自然力、保護生態環境的完整制度,健全生態安全屏障體制,加大環境監測力度,這樣才能推動自然力的周期性和可持續再生產,以為我國的經濟活動提供充足的環境容量和資源基礎。此外還要對城鄉中各類的污染排放統一行駛嚴控制度,堅持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在土地的開發過程中實施土地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國家土地保護帶,并且規范工業用地審批制度。通過健全嚴密的制度體系,使得資本的破壞力縮減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證自然力將免于遭受人類利益活動的破壞,保持自然界的生命活力。
除了節制資本、建立健全制度外,還要在全社會樹立保護環境的理念,特別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因為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會引導出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有什么的發展模式就會對自然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10〕95特別是對我國來說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尤為重要,因為我國的經濟規模和體量十分龐大,并且還在日益增大,對于這樣巨量的經濟活動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引領,必然會對自然界的各種自然力造成嚴重的損害。經過長期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我們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進而又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10〕6其中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要致力于恢復自然力的活力和生機。因而綠色發展理念是推進自然力再生產、再循環、再持續的綠色思想力量,這種綠色思想凝聚并促進著綠色行動。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的視域中自然力的豐富性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和經濟得以發展的源泉,撇開感性的自然界,那么人本身存在的意義也將不具有任何的價值。人通過勞動實現對自然界的改造,進而改變人的自身,這種連續的感性活動就是生產,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資本在其積累和增值的過程中將科學技術和工具異化,導致資本及其人格化的資本家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的范圍越來越大,并且不顧及各種自然力的承載力。因此,資本凌駕于自然力之上,對自然力進行操控和破壞,從而導致了各種自然力的生產性和循環性遭到嚴重毀壞。而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必須貫徹經濟社會協調、綠色發展的理念,而這樣做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恢復、保護自然力,實現和諧發展,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但是我國的發展必須利用資本,而資本運行又導致了自然力非自然性和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出現,這就迫切的需要節制資本、建立嚴密的制度,以為資本的運行劃定范圍。因而我國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控制好資本發展的尺度和張力,使得資本的限制和利用朝著有利于自然力持續發展的方向運行。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魯品越.鮮活的資本論——從《資本論》到中國道路: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8〕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J〕.人民日報,2014-07-11(12).
〔10〕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201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