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靳 胡曉娟
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當前高校培養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培養時代新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校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全覆蓋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置制約,無論是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都無法實現教育課程的全程覆蓋,因此,馬克思主義學生社團(以下簡稱學生社團)是彌補課堂教學的時間短缺和組織性短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的重要組織載體,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行為方式形成階段不失位、不缺位的重要組織形式。
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蘊涵的教師子系統、學生子系統和中介子系統共同構成了教學生態,其中教師系統起主導作用,學生系統起主體作用,中介系統連接教師系統和學生系統,課堂教學以組織化形態保證教育進程的實施和教學效果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之外,要實現持續性深化課堂教學的效果,需要依照課堂教學模式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系統—學生社團,實現跨專業、跨年級、跨時間、跨空間的再組織。
教師子系統主導作用再組織。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是教師按照教學規律組織教學內容實施的過程,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主導教學內容的輸出和教學進程的安排,根據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師實施理論講授和組織課堂實踐活動,與學生民主溝通形成融洽的教學共同體,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政治素養。在學生社團中,教師主導作用與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發生了變化,思想政治課教師單純的課堂組織者和課堂實施者轉變為學生社團實踐的協作者,與輔導員、學工老師、心理課老師等主體構成教師系統,形成合作關系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由單一主導者轉變為協同主導者,在社團活動中協同其他參與主體共同實現學生的價值共鳴、價值趨同、價值求和〔1〕。
學生子系統主體作用再組織。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體現在學生是有效課堂的參與者和構建者,接受理論熏陶和方法論指導,增強“四個自信”的意識,塑造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課堂效果的有效參與主體和評價主體。在學生社團中,課堂學習的組織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跨年級、跨專業、跨班級、跨時間和跨空間同時并存,知識體系不同、判斷力有限、社會閱歷短缺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差異在個性張揚的時代需要教師指導下發揮主體作用,有序參與學生社團的組織管理、組織建設和組織發展,改變“‘學生活動其實是教師在‘活動學生,學生在被安排、被告訴、被排練、被演示的情境下被迫參與活動”〔2〕的格局,促進學生社團成為包容性的學生自我民主管理、自我謀求發展的組織。
中介子系統實踐作用再組織。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3〕,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聯結教師子系統和學生子系統的中介子系統包括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教學內容和課堂實踐,通過中介子系統鍛煉學生辯證思維,增強“四個自信”,提升認同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自覺。在學生社團中,中介子系統包括閱讀經典、主題研討等構成的思想實踐、志愿服務和創新創業等構成的社會實踐以及微電影、視頻剪輯等構成的技能性實踐,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提升學生多元的獲得感,為學生深化政治認同繼續創造條件。
學生社團屬于思想政治類社團,按照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要求,至少有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加強引導;為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發揮學生社團等組織的聯系服務、團結凝聚師生的橋梁紐帶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項工作和活動,促進師生全面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社團逐漸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但是建設和發展中不能忽視和淡化影響社團發展質量的系統性困境和約束。
教師子系統的協同困境。學生社團指導教師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輔導員、學工教師、心理教師以及思想政治教師共同指導社團建設和發展能夠為學生社團引入不同的發展資源,嵌入不同的發展思路,增強社團發展質量。然而,多元指導主體的引入首先面臨彼此定位清晰的困境,職責范圍、角色定位、主體間聯系形式、評價方式以及監督方式清晰以實現學生社團建設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錯位;第二,面臨協同經驗的困境,面臨新時代,發展學生社團依靠零零散散式發展已經成為過去式,子系統內部領導力的完善、子系統內部資源整合以及與外部環境物質、能量、信息的有效溝通都面臨著內部經驗的制約;第三,學生社團的發展依賴于子系統內部團隊精神的發揮,在集體行動中難免存在沒有付出但是獲得收益的“搭便車”,既不利于子系統成員之間團結也不利于社團的良性發展,難以實現社團發展質量的提升。
學生子系統的管理困境。首先,學生社團來源廣泛,跨越常規的院部、專業和班級組織,成員吸納方式開放,申請加入社團條件簡化,組成容納不同專業背景、年齡、能力的集體,疊加學校課程安排的時間差異,存在差異性、隨機性的成員被整合到一個具有共同目標的集體引發管理的挑戰;其次,成員流動性強,加入簡便,退出零成本,再疊加新學生進入學校和畢業生離開學校兩種周期性因素,難以保持成員相對穩定,形成比較穩定的管理模式比較困難;第三,學生社團的民主管理主體是少數關鍵的學生,包括指導教師培養的學生干部以及能夠影響其他成員行為的意見領袖,主要依靠興趣、情感和專業等因素參加社團管理,管理過程隨機性、管理成員隨意性以及管理過程中常見的“吐槽”式表達更容易獲得成員的認同,降低了社團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