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寒冰 王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一個國家的思想根基,一個政黨的信念旗幟。一個國家的崛起與強大,不僅僅體現為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和國防鞏固等硬實力的增強,還體現為文化自信、文化繁榮、文化創新等軟實力的提升。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繼往開來的重任,習近平很重視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問題,指出青年自信則國自信,文化自信應當從大學生文化自信開始,并把青年文化自信培養,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至此,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對研究問題現狀的了解和掌握,是進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是展開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的首要問題。目前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兩個方面展開。從實證研究方面看,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一方面是研究成果少,僅為數量有限的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問卷調查方法為主。如王夢琪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研究》,主要調查了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不同態度,包括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等。鄭玲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主要從文化形態的認知、文化情感的體驗、文化意志的堅守、文化行為的弘揚四個層面調查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先進文化、外來文化的認知態度、情感體驗、文化意志及行為表現。雖然問卷調查研究方法具有客觀性、標準化程度高等特點,但是,從目前研究來看,問卷調查只是在某一地區開展,研究范圍相對狹窄,只能作為某一地區的情況說明,不具有全國代表性;從實證研究效果來看,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還有待于拓展和完善。
從理論分析方面來看,現有文獻基本采用理論分析方法,主要從國內、國際、歷史等角度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問題進行了剖析。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第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問題。在對待這一問題上,研究者達成了共時性的結論為大學生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的現狀,是導致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缺乏信心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薛玉成認為除了傳統文化知識匱乏外,當代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缺少正確的認識。 〔1〕第二,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和立場問題。對于這一問題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看法。王夢琪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后認為,雖然從主導文化來看,中國文化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興趣已經超過了中國本土文化的興趣。〔2〕而薛玉成認為雖然當代大學生對西方文化采取更加包容的態度,但是,同時大學生也更加辯證和理性,能夠分辨良莠。齊尚才和石重陽認為當代大學生表現為“文化冷漠”和文化自卑的現狀,就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結果。〔3〕第三,對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問題。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主流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認同的,但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程度還有待于加強和提高。蔣晨菲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后認為現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存在問題,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關注度不高,甚至小部分學生出現排斥心理。〔4〕
這些研究雖然對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做了調查和分析,但是,還存在著研究范圍局限、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且研究視角有待于進一步拓展,研究深度有待于進一步挖掘。
大學生文化自信出現種種問題,必有其原因所在,只有對這些原因進行科學、客觀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對癥下藥,提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容和對策,真正解決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目前對該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展開。從客觀原因來看主要從社會、經濟、歷史和教育等角度展開。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發展影響論。有研究者認為大學生文化不自信是因為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沒有解決好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造成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負面影響的表現。鄭玲認為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使人民的文化生活不能得到足夠的滿足,致使大學生忽略,甚至懷疑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從而喪失了文化信心。〔5〕第二,市場經濟困境論。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文化并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導致經濟領域主導文化空場局面的出現。除此之外,朱永民認為文化市場化也使大學生對文化價值的認識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一些大學生文化價值觀扭曲現象。〔6〕第三,歷史自卑論。由于中國近代經濟文化落后,在近一個世紀里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東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差距,導致一些大學生認為中國近代的落后是中國文化落后所致,因此,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則出現自卑情緒。王麗麗在其碩士論文《當代大學生文化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教育對策》中指出中國的近代歷史使中國民眾出現了文化弱勢心理,這種心理導致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缺乏自信心。第四,教育缺失論。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而價值觀的形成與教育息息相關,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大學生缺乏文化自信是由于中國教育在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方面不足的結果。郝桂榮認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7〕
從主觀原因方面來看,主要是學生和家庭兩個方面。首先,從家庭因素方面來看,家庭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啟蒙地,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具有重要影響。薛玉成在其碩士論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其培養研究》中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家庭在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觀念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傳統文化是通過祖輩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行代代相傳的,這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養是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因素。其次,從大學生個體方面來看,一些大學生文化意識不強,對文化不感興趣,把文化狹隘化理解;還有一些大學生受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的影響,不懂得辯證的看待中外文化差異,盲目崇洋媚外,喪失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薛玉成認為大學生心理素質不成熟,主動追求非主流文化是大學生文化不自信的內在原因。
綜上所述,大學生文化不自信不僅有其客觀原因還有其主觀原因,只有內因與外因都得到解決,才能使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得以徹底改觀。
如何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是解決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才能有效的解決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提出。從客觀方面來講,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軟實力包括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是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實現,也是中國文化被世界接受和認可的結果。因此,張海祥認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會起到及其重要的影響作用。〔8〕第二,弘揚社會主義主導文化。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斷交融,相互影響,因此,要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必須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文化教育。胡曉軒認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9〕第三,加強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大學生形成認知的主要途徑,把文化教育滲透到大學課堂教育中來,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的主導和塑造功能,使大學生收獲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項久雨、吳海燕在《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中提出文化自信是價值自信的基石,而價值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因此,通過學校教育使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樹立正確文化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第四,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王夢琪提出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通過把先進文化精神融入校園物質載體中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第五,發揮大眾傳媒的積極作用。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學生作為網民和信息用戶的主要群體,其思想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大眾媒體的影響和左右。因此,鄭玲在其論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中指出必須加強對大眾媒體的監管,發揮其積極作用。
從主觀方面來看,大學生既是文化自信建設的主體,必須發揮其在文化自信建設中的能動作用;又是文化自信建設的內因,必須從大學生自身尋找問題解決的路徑。朱永民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中指出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文化自覺,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不僅要自覺接受和弘揚中國文化,而且要自覺踐行和創新中國文化。王吉莉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閾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中提出培養大學的自我教育途徑,認為通過自我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王夢琪認為應該積極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實現文化自信的知行統一。王麗麗則認為應該創新文化教育方法,激發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
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對策,但是,關于這些對策的實施范圍、實施手段和實施效果等問題的研究還很欠缺。
除了以上從宏觀視角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進行研究外,有些成果從微觀角度出發,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進行了探討。有的研究者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提出了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對策,謝和平在其著作中不僅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作用,而且根據加拿大教師的個案提出了大學課堂的文化著力點問題。〔10〕有的專門論述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中的作用,李秀芳等在《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的文章中不僅論述了如何把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而且還提出把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中,建立大學生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反饋標準。有的以民族地區為研究視角,如李玉玲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不僅分析了民族地區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特殊性和挑戰性,而且提出了民族地區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對策。〔11〕有的從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入手,高文倩在其文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中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以社會主義和性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具體措施。還有的研究把研究對象具體化,例如劉慧在其文章《醫學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與塑造》中把醫學生這一具體的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還有的從中國的某一傳統文化入手進行研究的,如葛鑫的文章《傳統茶文化對構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探究》。還有的以校園文化建設的某一領域為研究視角,例如張鵬的文章《高校圖書館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中的引領作用》等。
這些研究,不僅拓展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的領域,而且豐富了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內容,也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拓寬了思路。
〔1〕薛玉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其培養研究〔D〕.南華大學,2014,(05).
〔2〕王夢琪.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3,(12).
〔3〕齊尚才,石重陽.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4).
〔4〕蔣晨菲.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5,(06).
〔5〕鄭玲.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05).
〔6〕朱永民.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05).
〔7〕郝桂榮,李本智.大學生文化觀現狀及樹立文化自信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2).
〔8〕張海祥.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05).
〔9〕胡曉軒.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
〔10〕謝和平.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01).
〔11〕李玉玲.增強民族地區大學生文化自信略論——以廣西高校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