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東
摘 要:據相關酒店行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單體酒店約占全國住宿業80%的市場規模,但是近年來國內外連鎖酒店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以及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加上公寓、民宿的快速發展,對單體酒店經營帶來了較大的生存壓力。在我國目前促經濟穩就業的環境背景下,本文從虛擬經營的視角,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為解決目前單體酒店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對數目眾多的單體酒店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保持生存和發展起到現實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虛擬經營;單體酒店;可行性
虛擬經營是適應多變的需求與競爭環境的一種動態企業的經營觀的產物,是以內外部資源的合理整合與善用為宗旨,以內部機構的精簡和外部協作的強化為目標,以靈活與適應性為原則,把企業的供應商、生產商、顧客或競爭對手等建立起來的動態合作網絡作為新型財富創造的方式。其在實際經營過程中較多地應用在科研教育、生產制造、銷售以及互聯網等領域,涉及業務外包、成本控制、風險管理等方面,曾雁(2004)認為虛擬經營在我國的運作模式主要有虛擬生產、企業共生、人員虛擬、功能虛擬、戰略聯盟以及特許經營六個方面。
目前國內對于虛擬經營在服務性行業,特別是酒店經營方面的實踐研究應用較為有限。劉利(2013)認為新的競爭環境是酒店必須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復合性服務功能,在酒店內部建立動態的內部虛擬組織有利于創造實現企業內部不同能力與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協調各方不同層次的權利與責任。劉麗英(2012)從酒店業務外包的角度來分析了通過流程再造來提升酒店的核心競爭力。陳雪瓊(2002)認為酒店采用虛擬經營可能為酒店贏得市場競爭優勢,也可使酒店資源運籌的范圍從內部延伸到外部,更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形成強大的綜合優勢,其主要實現的途徑有部門外包、策略聯盟、虛擬銷售網絡、共同作業、將附加值高的功能加以強化。吳本(2012)通過研究證明酒店競爭力偏弱的原因是缺乏動態能力機制,因此酒店需要構建一種能對外界環境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的組織機構,通過業務流程再造、組織結構柔性化、組建多類型團隊等形式來達成。但以上研究沒有對因酒店的分類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差異化對虛擬經營實施方式的選擇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同時對于酒店構建虛擬經營的實施路徑仍然缺乏明確的指引。
從我國目前酒店的分類上,大致可以分成連鎖酒店和單體酒店兩類。無論是國際高端品牌的洲際、希爾頓,還是國內經濟品牌的如家、漢庭等都可歸屬于連鎖酒店,其特征是具有較強的、統一的市場品牌識別度,在同一品牌內的酒店,無論管理模式、服務標準,還有產品和風格都較為統一;而單體酒店則各自為陣,在管理和經營過程中帶有鮮明的個體特征,相較于連鎖酒店,單體酒店因為在優秀人才的招聘和培養、標準化的制度和管理、服務質量水平等方面都處于相對的劣勢,因此在行業競爭和客戶市場影響力方面受到連鎖酒店的擠壓,從而迫使單體酒店為了生存和發展采取種種變革和措施。
從虛擬經營的視角看,單體酒店所處的區域配套、交通設施、城市發展以及自身經營業務的構成體系不一而同。因此單體酒店應根據自身的軟硬件條件,結合所屬區域地段的特殊性,根據需要主動尋找合作對象并構建有利于自身經營管理的虛擬組織。連鎖酒店通常采用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由于其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在資本的推動下,更適合通過模式復制快速擴大成員數量和市場規模,而單體酒店則沒有對外復制連鎖的戰略目標,更多的是尋求基于自身經營需要的管理體系,靈活的、可塑性強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符合單體酒店自身特點和發展需要。因此單體酒店比連鎖酒店更適合推進虛擬經營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改善盈利水平。
單體酒店實施虛擬經營可以從自身的外、內部條件進行可行性分析。
一、單體酒店實施虛擬經營的外部條件分析
1.市場細分行業的發展程度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有利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經營環境基礎上,各行各業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吸收學習國外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水平和核心競爭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酒店通過虛擬經營整合外部資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而其中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比不發達的城市和地區更具實施的優勢,前者由于細分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資源的高度集中,使酒店有更多的選擇和實施空間。以酒店的餐廳為例,單體酒店大部分以客房收入做為主體營收來源,只有極少數是以餐廳收入為主,因而對于非核心板塊的餐廳經營可以考慮使用外部成品或半成品配送的形式來滿足日常餐廳的一些基本出品需求,而食品配送中心這類特殊行業只會集中在餐飲行業發達且市場需求量大的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
2.物聯網的廣泛應用
隨著我國互聯網產業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出行已經緊密地與網絡信息傳遞聯系在一起。而酒店行業更是需要與時俱進,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用于提升酒店內部管理,統計數據的電腦操作系統發展到現在對客人入住酒店過程中所能享受的一切服務都能通過網絡智能化實現。物聯網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用于內部管理的客房查詢、報表處理以及客房門禁管理等,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為酒店客人帶來更快捷、便利、高效的服務和體驗。例如自助入住機、無人停車場、客房智能應用系統等的技術應用已經非常成熟,酒店能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從市場上尋找到相對應的科技應用公司,通過與自身酒店管理系統的對接實現功能需求,從而達到全面或局部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和客戶體驗的目的。
3.各行業的高度共生性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酒店行業發展初期,由于國內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大部分酒店都是有外資經營管理,因為代表了住宿行業先進的管理水平,向外界提供高素質的服務和設施,所以酒店經營和服務項目通常大而全,相對應的有龐大的人員組織架構,從而在酒店內部就能為客人提供一系列吃、喝、住、娛、購的綜合性服務。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以及經濟的發展,酒店外部的行業資源和發展水平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酒店的水平,客人有了更多的選擇而越來越少地依賴于在酒店內消費。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降低經營成本,有限服務和經濟型酒店應運而生。以往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組成了一條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現在酒店更需要注重與酒店外部的飲食、歷史文化、交通、教育、醫療、會展等行業資源緊密聯系,相輔相成,這樣才能通過打造多維度產業鏈體系促進彼此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