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麗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以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做人。小學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的淺見,與同仁商榷。
尊重學生,呼喚擁有童心的教師,呼喚能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教師。擁有童心的教師能夠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把生活搬進校園,把課堂帶到社會。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動物”時,老師和學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講一講、唱一唱、說一說,與學生玩成一片,既讓學生了解、熟悉小動物的特點,又懂得了愛護小動物的時候也要保護自己,喚醒學生保護動物的責任感。
情感教育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教師與社會,也能夠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在日常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述歷史故事、觀看電視記錄片和教學影視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嚴肅性和重要性,讓學生從心靈上真正感悟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大意義。實踐證明,情景教育是一根系著理論與現實的紐帶。尤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并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思維定勢。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有效傳播的效率,就要認真地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創新已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優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斷地產生對學習的新鮮感,不斷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并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學習的內容,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時間,以此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多的探究性認識,提升探究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這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此種教學設計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讓教學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斷地突出特定的思維和習慣,找出更加科學的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和研究能力。
現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其次,適合進度和方向,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使用多種方式營造輕松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若是學生的興趣點比較低,教師就需要究其原因,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應,明確地擺正教師自己的位置,改變沉悶的課堂環境,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綜合研究各類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學習要素,做好教學的準備和設計,由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擔當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大多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而在新時期的今天,我們發現,僅培養學生品德是不夠,還必須加強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使之與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品質的形成,有效正確的踐行能力。而關于法律板塊的教學,我們不能直接授予,必須采取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多樣化教學方式。而在這過程中,多媒體無疑是最好的輔助工具,可將學生身邊的關于道與法的事件(因為生活中的事件往往都是道德與法律綜合的事件)呈現在課堂上來。這樣的直觀再現,讓學生感受到了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從而學習更認真,既獲得對道德的認知,也形成了一定法律意識。
總之,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山西省方山縣城內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