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陳寶添 梁心雨 鄧冬梅 葉卓盈 呂嘉欣

【摘 要】年例民俗活動廣泛流傳于湛江、茂名等粵西地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湛江年例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來自現代的種種機遇和挑戰,如:隨城市化的進程,城區年例文化氛圍變淡,年例的發展卻也面臨著文化斷層的風險;湛江城區(赤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面對的挑戰)本文基于一帶一路下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年例的保護對策,如:迎合“民心相通”“文旅結合,以文興旅”,建立湛江年例文化旅游村,好好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年例民俗文化,以期更好的傳承年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更好打造湛江地方文化品牌名片,提升湛江年例文化的知名度。
【關鍵詞】一帶一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湛江年例
一、前言
年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粵西地區獨特的傳統節日,一般被認為是形成源于明朝。它是以游神擺宗臺為核心,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實質在于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溝通鄰里關系。在部分地區更有“年例大過年”之說。年例民俗文化于2012年正式上榜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等影響,導致年例文化出現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使得打造年例成為湛江最具特色的名片陷入困境。
而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城市。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根基,文化遺產保護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年例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湛江市要抓緊是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城市的機遇,以“民心相同“為突破口,通過“文旅結合,以文興旅”建立湛江年例文化旅游村,從而保護和發展年例,充分發揮年例作為一種民俗所帶來的文化價值,并更好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名片,提升湛江的知名度。
二、湛江年例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政府重視不足,發展規劃滯后
政府對湛江年例現無較明確發展方向與方案,缺乏系統發展規劃和建設。經過此次湛江年例文化實地調查之行,我們發現湛江的經濟在發展,但年例文化的發展卻相對落后。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采訪了年齡在10至80歲的部分人群,大多數人表示政府對年例的重視欠缺,而年例的籌辦是由所有的村社成員甚至整個年例區的居民的共同協作。并且,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湛江年例文化沒有明確發展方向與方案,現以百姓村為較突出的代表。據我們對湛江政府門戶網站的資料的調查,政府在年例發展與規劃方面的相關文件較少,其中對于年例發展規劃也沒有很詳細的措施,粗略提到了年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走出去。普通大眾無法深切地體會到年例發展與規劃的重要性。大部分群眾表示了解其中的渠道較少,尤其是城區的居民?,F今湛江年例文化存在的發展與規劃不明確,缺乏系統發展和建設問題,為了讓這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下去,政府方面必須加以重視。
(二)節日道具復雜,工藝傳承斷層
年例的發展正在面臨著文化斷層的風險。文化斷層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年例將慢慢淡出歷史。首先,舞獅、舞龍、飄色等多個年例項目,以及這些項目道具制作的傳統手藝,仍需新鮮的血液的注入。且其技術層面的學習,需要一定的專業性。若這些手藝未能代代相傳,也難以在時光中將其拾起,最終便會丟失。如今的年例,由于部分手藝的丟失,也有慢慢簡化的趨勢。其次,文化的斷層意味著年輕一代難以接觸傳統的儀式以及手藝,這也會進一步加速年例在今天滅絕的進程。
人們的思想也備受現代城區生活文化“新人新事新做”的影響,年例一步步地被簡化,人們對年例民俗節日的重視程度也會相對下降。村落里的人口減少,大部分遷到城區的人選擇簡化年例的慶祝方式,使得村落里的許多充滿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動,如穿令、飄色、舞獅等民俗文化活動都被簡化,慶祝年例的方式變成越來越簡單。
(三)生活方式變化,節日氣息淡薄
城區居民的工作與年例日期相沖的矛盾,成為了城區年例文化氛圍弱,年例被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調研過程中,64%的調研對象表示,各個村的年例日期不同。當工作遇上年例,迫于無假期安排,大多數居民會選擇簡化年例或不過年例。在走訪赤坎城區居民時,我們調研小組發現大多數80、90后對自己家的年例文化的認識不清晰。調研對象中,30%的青年不清楚年例的日期,10%的青年不記得自己的老家的村名。80%的青年人在年例來臨時,都會選擇留在城區,讓其家中的長輩會回家慶祝年例,處理年例相關事宜。問訪中的絕大多數年輕人對于年例文化的儀式、民俗活動、年例的文化內涵了解不深。其中00后的情況更為嚴重。年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迫在眉睫。作為一帶一路中的支點城市——湛江,任重而道遠。
(四)基礎難以配備,節日儀式受限
湛江基礎設施落后歷來是湛江發展急需破解的重大課題,為此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駐湛省政協委員們呼吁加快補齊湛江基礎設施短板。“一帶一路”倡議為湛江帶來諸多有機遇,特別在改進基礎設施方面有著顯著影響。文化的交流離不開城市基礎設施,承借“一帶一路”東風讓“年例”文化“走出去”,同時也是國家推進民生項目的政策,民心相通工作的一部分。
在湛江年例民俗活動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湛江城區(赤坎)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存在短板現象,公共娛樂設施和娛樂場所不全,夜市、商圈較少,民眾的精神需求普遍得不到滿足,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部分相去甚遠。在赤坎城區隨機采訪中,大部分的民眾表示知道“百姓村”年例但是鮮少參加?!鞍傩沾濉钡饶昀幕骞痪€路少,交通不便成為城區民眾鮮少參加的原因之一。在“百姓村”的采訪中,村民表示,年例范圍不大,靠村民自行組織搭建場地,沒有足夠的設施支撐大規模的年例活動。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限制了城區民眾對年例活動的參與,同時也不利于年例活動影響力的擴張。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湛江年例傳承探析
(一)立足一帶一路,政府凝聚民心
為了促進湛江年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政府必須要制定湛江年例文化明確的發展方向與方案。首先,政府要以“非遺”凝聚民心、重拾信心。立足“一帶一路”戰略理念,通過對文化自信的深化發展來弘揚湛江年例文化,只有對湛江年例文化充滿信心,政府才能更好地制定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規劃。其次,政府可以利用年例促產業結構優化,用年例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據有關統計,僅2019年春節期間,湛江市共接待接游客603萬人次,同比增長24.5%,實現旅游收入21.58億,同比增長19.7%。其中接待外地游客299.80萬人次,同比增長62.41萬人次。湛江的旅游業發展勢頭正當,政府可以利用好自身的優勢,規劃建設年例文化旅游村。這樣不僅解決了建設年例文化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能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湛江年例文化建設與規劃,年例文化旅游村的建設既能夠傳承與發揚傳統年例文化,又能豐富人們的生活,這一規劃與建設在繼承與發展年例文化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后,政府除了在資金上支持年例文化的,相關的保護措施與宣傳也要到位,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使得民心相通,保護好獨具特色的湛江年例文化。
(二)專業技藝團隊培訓,年輕血液接力傳承
處理好一帶一路中“民意相通”與年例這一非物質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即處理好如何讓城區的人們參與到年例以及讓更多的新鮮血液學習更專業的傳統手藝這兩個問題。年例文化旅游村內有專業的手藝團隊,還可以采取向外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同時保證年例的傳承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專業技藝的培訓不僅面對當地,而且面向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將年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ヂ摼W時代下,一些簡單技藝的網上課程、線上培訓等,可以達到培訓效果最大化。與此同時,這個舉措也能反過來為年例文化旅游村吸引流量,保證了傳統項目的完整性,也保護了年例的傳承。通過年例的保護獲得的認同感,促進了“民意相通”部分。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在年例“非遺”文化保護中,往往是思考如何使它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與利用其本身所帶的文化價值并舉,這便符合一帶一路中的“文化先行”。年例發源于民間,早已成為人們心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首先,面對年例被淡忘的現象,我們必須從起源入手,喚醒當地人內心深處對年例的記憶。從青少年文化教育開始抓起,開展年例文化課堂,文化的花粉要散播到祖國的花朵的花蕊上去。在中小學中開展關于年例文化的第三課堂。結合地方與校本課程,讓他們明白在湛江年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作用,有利于促進當地青少年對于當地特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進特色民俗文化及活動的傳承與發展。
(三)加強節日文化傳承,優化節日慶祝條件
靈活調整假期,減少工作與假期的沖突。在現在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中,民心相通成為一個重要的要點。在年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工作中也要講究民心相通。年例文化被簡化,漸漸不被人們所重視的一個原因在于工作時間與年例日期的矛盾。年例的日期比較集中,一般在于新年年初,而且同一條村或街區的年例日期是相同的。當地政府可以根據不同的年例日期安排假期與調休,在年例集中的時間段里合理安排假期與調休。如在正月,是年例聚集的時間段,可以通過延長年假或者調休來安排年例假期。這一舉措有利于積極打造“湛江文化特色--年例”這一旅游文化品牌和相關工作的部署,可以把湛江年例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把湛江打造成一個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風情旅游、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旅游文化品牌。
(四)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節日發展基底
年例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湛江“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面對湛江基礎設施不完善,限制年例文化發展的現象,應搭上“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首班車,以政策帶動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湛江年例文化鑄就堅實的基底。政府需要加強引導和注入資金支持湛江年例文化,建設年例文化旅游村,將文旅結合在一起,不僅是當地群眾,尤其是年輕一輩,讓他們最大程度地了解到湛江年例文化,讓湛江年例文化得以更好地繼承與傳承。除了政府自己出資外,在社會層面上,政府可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參出資參與湛江年例文化村的建設,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中來,培育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提高品牌形象。
四、結論
年例文化在湛江這片土地上仍代代相傳至今,且形式愈加多樣化,人們依舊會尊重老一輩人對年例濃厚感情。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年例面臨著出現斷層以致消失的危險。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若年例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便能利用一帶一路給其帶來的宣傳資源,讓年例文化旅游村成為湛江建設旅游城市的新助力,讓更多的外來消費者了解年例,當地人也能開始注重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所以,建立年例文化旅游村,既能迎合一帶一路中“民心相同”的部分,又能充分發揮年例作為一種民俗所帶來的文化價值。這樣一來,便兼具了對年例的保護具有保護、傳承和創新的作用,不失為是一個合適的方法。
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都有悠久的歷史,且同樣兼具文化價值。在城市化發展的今天,這樣的文化旅游村模式,不止是一種針對湛江年例而特有的模式,還兼具普遍性,對于其它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勤,余柳娟,傳統“年例”與農民閑暇生活——基于粵西庵里村調查分析[N],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8-6-10
[2] 陳漢威,翁綠虹,謝雪珠, 湛江傳統民俗研究——以年例為例[J/OL],2015
[3]年例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354378-5589842.html#5354378-5589842-4
[4]湛江新聞網:
http://news.gdzjdaily.com.cn/zjxw/content/2019-02/15/content_2358506.shtml
[5]朱強,汪紫鈺.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發展鄉村旅游探究—基于華堂村的SWOT分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1(01):12-15.
[6]江桂杏.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助力茂名鄉村振興的可行性思考[J].源流, 2019,(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