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健 楊 博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1325)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當中,誕生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當中,孕育出了堅韌的革命文化及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些優秀的文化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內在精神,也體現了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文化自信。進入了新時代,促使新時代大學生不斷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一代代生息繁衍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強大影響力并具有指導作用的文化,我們往往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一些生動而形象的比喻,將其比作“精神命脈”、“精神基因”等等加以概括和形容。這些生動形象的概括和形容,實際上是表達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的重要作用,也表達了現代人的文化自信。新時代大學生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我們黨非常注重文化自信,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上的戰略性地位和作用,風俗文化的總匯,是我們現代社會主義社會中文化自信的基礎所在,是我們的底氣和基石,是在歷史長河中,經過錘煉、實踐總結、在實踐循環往復中積累的、最優秀的成果,取精華,去糟粕,逐漸形成的關于中華民族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生存法則和各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等的文化總和,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底氣和基石。這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會產生巨大的教育、感化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文化對人的性格、氣質、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塑造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地深入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及實踐過程,凝結出我們最深層的精神最求,積淀著我們最傳統的價值取向。正是這些隱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給養,深深影響著我們幾千年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表現為我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高尚的品格以及崇高的追求。新時代大學生從傳統文化中能吸取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的歷史演變和時代的進步表現出極大的影響力、生命力和創造力。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習慣,都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下而發展變化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更是大放光彩、輝煌耀眼,足以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們的文化自信。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我們必須找到其中短板,補短板,強自信。
第一,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深刻,文化自覺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新文化和觀念層出不窮。大學生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過程中,不能深刻的認識到文化強大的力量、文化蘊含的精神、文化自身的精髓,不理解文化包羅萬象的廣泛性、包容性,在眼花繚亂的文化背景中感到無可適從,不是主動學習、自覺接受有益的文化內容,而是被動地受文化影響,甚至是盲目從眾,因而缺乏文化自覺,更是談不上文化自信。在生活中,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沒有應有的關注,影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文化缺乏學習與弘揚的意識,就更談不上文化自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二者息息相關,只有基于文化自覺才能促進文化自信的增強。當前狀態下,大部分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傳統文化,只是局限于從課堂上獲得,還沒有主動對文化知識認真學習、思考、研究。一些大學生缺乏主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單純為了湊夠學分、拿到證書、便于就業。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沒有將文化精神入腦入心。
第二,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危機意識淡薄。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包括學習和與外國文化的交流。在文化交流中,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也滲透到了我們的社會。金錢崇拜,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對國家人民,特別是大學生產生了嚴重影響。實際上,可以看到一系列負面的社會現象,如炫耀財富拜金及攀比等。在網絡活躍的環境中,各種文化的傳播難以得到有效監管。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或群體有意通過公開的或隱晦的方式,如影視、游戲等等,還有微信推文,將其價值觀、政治傾向傳播給我們的大學生,嚴重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降低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大學生們的閱歷相對簡單,思想還不成熟,對社會問題認識尚不深刻,并沒有對國家安全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國家安全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還包括生態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的綜合性安全。對于西方的東西辨別有時不清,如西方節日在大學生中受歡迎程度高于中國傳統節日;我國一些國粹大師、民間藝人、國學名家離世很少能夠引起大學生們的關注和共鳴。所以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憂患意識亟須加強,這才能激發他們對待文化的自覺性、責任心和使命感。
第三,高校利用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氛圍,大學作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應承擔著繼承傳統文化的重任,但實際情況令人擔憂。 目前,大學生缺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引起高校應重視的關注,大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起傳統文化學習的專業課程,高校組織創新培訓課程的效果未達到預期。所以,高校在營造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工作依然存在問題。一是現在大學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雖有涉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章節和內容,但是內容偏少,信息量不足,知識點不明確,泛泛而談,因而不能引起大學生們的重視。此外,圖書館圖書涉及傳統文化書籍不足,限制了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導致現代大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教學創新是不夠的,學生的興趣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不能充分激發大學生積極了解中國優秀文化學習的行為,產生學習效果。第三,大學生缺乏他們在現實中所經歷的文化知識,缺乏感受中國文化的光彩,魅力和價值的敏感性,缺乏學習中國優秀文化的熱情。 這些都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高校中,一定要看到當前大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從多方面入手,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探尋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3.1 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本土文化的現實價值。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傳統并非陳舊,自古流傳至今的文化,并非僵死不變的文化,而是一種活的不斷變化的文化。在新時代,會隨著現實的進步不斷發展變化,在新時代會煥發出新的光輝,會顯示出其當代價值。我們學習、傳承傳統文化,不是照搬過去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實,發揮主體。還要讓大學生知道,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并不是膚淺的、缺乏根基的,也不是“土老冒”、拿不出手的土貨。這種本土的文化,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才是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不必“言必稱希臘”,不必惟西方為尊,惟外國為大。越是本土的文化,越是能反映現實生活,越是能折射民族文化的根源和歷史積淀,越是有現實價值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這樣有本土性質的傳統文化,其歷史傳承的悠長、深刻,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難以相比的,我們必須引以為自豪,從而產生文化自信!
3.2 要營造文化自信氛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為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營養和基礎。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微妙的,對不同年齡的人的影響程度和方式也不同。高校應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滿足和引導他們的知識欲望,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各個方面。高校是大學生“營養”的主要平臺。同時,他們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因此,有必要創新各種形式和方法,以深化大學生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概念。在生活和學習中,創造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加強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豐富了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知識。除了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理論和實踐外,教師還必須具備傳統文化知識的知識和培養。更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大學生。高校要把傳統文化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形成氛圍,用顯性、隱性的方式進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導和培育。
3.3 要拓展實踐渠道,踐行文化自信。高校要下大氣力,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創新文化傳播的方式。要科學設置課程,改革思政理論課,健全體制機制,避免課程內容空泛單一,結合學校實際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全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將文化自信的培養落實到大學生實際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不能紙上談兵,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參與相關的文化活動,在廣闊天地中去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這樣才能最有效的增加文化自信。所以,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要落實到社會實踐中,真正產生和提升文化自信。
3.4 要不斷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傳承意識。高校應不斷引導和教育新時期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崇高的人生觀,辯證唯物主義。在意識形態方面,我們運用傳統文化來促進自我修養,增強文化自信心。不要盲目崇拜外國人,遵循生活中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向上的態度。在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充分認識文化的內在價值,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吸引和引導。在各種形式下,大學生必須深刻認識到社會的現實生活充滿了各種文化。有必要學會吸收人類文化的所有本質和進步思想的營養。不要孤單,或不僅僅是外國文化。高校要開展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對文化的辨識能力。要幫助學生抵制不良文化的誘惑,堅定文化自信。同時,要激發大學生對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因素的各種藝術形式產生濃厚興趣,不斷提高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總之,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接受,內化為自身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