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清
(黃岡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自然觀屬于哲學范疇,中國古代哲學智慧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的樸素自然觀從運動的聯系的整體出發,展示了中國古代人們的探索和實踐,也是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反映,對今天的社會依然有其借鑒和啟示性。
自然觀屬于學術術語,是指人們對自然觀認知的總和,包括人們關于自然觀的本質、演化規律、結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從性質上區分自然觀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心主義的自然觀。任何時代的自然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反過來,它又對自然科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歷史上最先出現的是帶有虛幻的神話形態的自然觀,但后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神靈影響,從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氣、水、火、土、風等收到啟發而認識世界,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聯系的并不斷運動的整體,由此形成了樸素的自然觀,這標志著人類思想的一大進步。
古代樸素自然觀具有初步唯物主義和初步辯證法的特色。首先古代樸素自然觀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古代的先賢們從一個個具體的物質形態如火、水、土、木、風等作為世界的本原和構成,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臘等都有類似的說法,如中國有人講元氣本體,有人認為水為萬物之源,其中古希臘的德謨克里特關于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代表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其次古代樸素自然觀也含有辯證法的因素,強調整體性、運動性和思辨性。古希臘先哲認為:自然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或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中國古代講究“相輔相成”、“相克相生”。西方的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其三直觀性和猜測性。樸素的自然觀包含在當時關于自然的研究和探索的自然哲學中,尚未建立在科學的實驗與分析的基礎上,因而這種自然觀帶有直觀、猜測,用具體感性的物質說明問題,缺乏系統和抽象,也沒有以實驗實證為基礎的科學依據,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盡管有局限但還是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基礎,開始從物質的宏觀到微觀探索世界的本源,為此列寧講“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古代樸素自然觀承認自然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它在本質上是正確的,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所謂自然觀是既包含人們對自然界的解釋和理解,也包括人們從自身出發,對自然界的價值追求和實踐和認識中形成的自然觀,是當時生產力的反映,它形成于科學萌芽階段,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其自然觀也有差異,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各具特色,在自然觀上有著不同的認識。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其一地理環境。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部,地域遼闊,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大河流所處的地方自然環境及氣候比較適宜生存,尤其適合農耕。其二生產方式,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肥水美,四季分明,中國的先民們在這里以農耕立國為傳統,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因為農耕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恪守四時之勞作祈盼風調雨順,營造天時地利人和,講和平安寧。所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觀也體現了敬畏天命、天人合一,強調應時、取宜、守中、和諧,推崇自然和睦、樂天知命、合作包容。很少提到抗爭自然改造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性格也有影響,農耕與治水有關,所以農耕文明也多為君主專制體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們講究尊卑貴賤,即天尊地卑,陽在上陰在下,前者統治后者,后者服從前者,整個社會以統治者的思想意識為主,注重經驗和應用,其自然觀中突出和合順應和悟道,把主客觀看成是一個統一體。所以這些與西方有所不同,在當時的歐洲自然環境相對比較惡劣,人們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與自然界抗爭,故其自然觀以主客觀兩相分離為主,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西方人注重理性分析,偏重于理論科學,特別是到了近代對科學技術進行較多的發明和創造。
中國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等諸多因素,導致中國傳統的自然觀也即樸素自然觀在內涵及特點上有著十分突出的獨特性。從內涵上看其表現形式為:老子道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元氣學說、八卦學說、天人論等等。在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時代這些樸素的自然觀開始形成,到戰國時期這種自然觀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這些觀點分別強調“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構成世界本源;或“一陰一陽謂之道”;或元氣構成宇宙萬物;或乾坤定天地;或人道天道的關系是自然而然的等等,宗教神學卻不太突出,有著濃濃的人文主義色彩,而且其整體性、聯系性、變動性也突出。
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天人合一”,這與中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有關,天人合一的和諧性體現在樸素自然觀之中。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涉及了許多但大部分觀點都涉及到天人合一。道家的老莊,儒家的孔孟,包括后來的釋家。天人合一從大的生態環境即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宇宙是大天地,人則是小天地,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用老子的話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人們的貪婪過度索取,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所以要返璞歸真,與天合德,達到一種“萬物與我齊一”的精神境界。而儒家往往把天道德化,故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的道德原則是符合天意的,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但人受名利欲望的影響,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也忽略了天的道德原則,所以要修身養性,求其心,把人道與天道聯系起來?!兑捉洝穭t強調天地人三者統一,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之道在于成萬物。并進一步強調“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古代中國的醫學思想、建筑思想在很多地方談到天人合一。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講究的是天人之際合二為一、天人合一的整體,其互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即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欲被征服。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人要順應自然,遵循自然法則,因勢而為,不可過度的索取,大自然也會給予人類回報。
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的主要特點講天人合一的和合,旨在承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在今天有著極大的啟示。季羨林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與人的合一就是平衡有序,和而不同,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相一致。人類社會現在迫在眉睫的是生態問題,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片面的講人定勝天向大自然開戰,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氣候變得異常,不少動植物在消失,一些資源在枯竭。人類在大力建設的時候,產生了環境問題,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是建立在損害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前提和基礎之上的,近些年來環境問題逐漸尖銳突出。世界上的國家對此也都在想對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包括自然觀對今天有一定的幫助。中國的學者們很早就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德”、“毋違時”等自然生態思想。人類只有與資源自然環境相協調和睦相處,才能生存發展。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用習近平同志的話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要保護,經濟要發展,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觀,是習近平同志賦予當代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辯證法,那就是達到包括生態價值在內的經濟、生態、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要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謀求可持續發展,將青山綠水的自然主義和金山銀山的人道主義,實現融合和諧,增強人類的地球環保意識,重建人類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展示中華文明的自然觀,為人類文明作貢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體現更是了中國先哲們的生態智慧,當然作為那個時代的觀念,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還有不少的局限,如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對主觀能動性重視得不夠,講合一往往回避矛盾,也造成人們安土重遷,缺乏主動性和冒險性,缺乏對大自然深入探討的精神,習慣因循守舊,過于談整體造成籠統而忽略精細分析,尤其后來輕視科學技術,導致近代落后于西方。但總體上看,我們要用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我們傳統的自然觀,即批判繼承合理吸收發展創新,取其精華擯棄糟粕。要看到中國古代樸素自然觀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礎,是人類自然觀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