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福建經貿學校,福建泉州 362000)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在中職德育方面的重要性和貢獻作用,也因而對中職校園文化的建設更加重視,特別是對屬地的特色文化進校園方面,更是以傳承、包容和開放的姿態進行吸收和引進,通過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的閃光點,以各種方式和渠道滲透到校園的建設、管理和發展中,以發揮地域特色文化對中職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啟發和引導作用。身處閩南地域的眾多中職學校,以各種方式探索閩南地域特色文化與德育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地域特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閩南地域特色文化(俗稱“閩南文化”)指的是由閩南民系 ( 當地人民) 在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閩南人崇尚務實、開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倡導“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追求,具有冒險開拓、團結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的優良傳統。閩南文化的內涵即為“無畏的開拓精神、努力敢闖的打拼精神、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閩南地區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閩南地區,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具有很強的閩南區域文化特性。因此,在實踐中挖掘和利用閩南文化中的正能量,將其融入到中職學生的品德教育中,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融入閩南社會,也有利于提升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修養。
閩南文化不僅是閩南人對社會認識的積累也是閩南人對閩南文化不斷繼承和發揚的成果,閩南豐富的文化積淀為中職教育尤其是德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文教育資源,對培養適應當地社會的基礎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眾多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處處浸透著民族文化的精神,一句方言、一座建筑、一個民間傳說、一曲民謠、一部地方戲劇、一件民間工藝品等等,無不顯示著優秀的民族文化,洋溢著生動的民族活力。閩南文化的育人功能并非在教條式或機械式的活動中實現的,而是在將文化資源系統化后,通過某種方式和渠道的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在不斷認識豐厚的地方文化過程中,自覺地吸收和吸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自然而然地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染,從而擔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文化的教育功能具體表現為對人的行為規范方面的啟迪功能、塑造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閩南文化也不例外。閩南文化的知識體系構成了閩南傳統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在該區域的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維系著閩南主流文化價值體系和傳統的生活方式,擔負著使當地社會生活合法化的重要任務,對本地群體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啟迪、塑造、導向、凝聚和激勵等的教化作用。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達到越來越和諧,而是歸屬感日趨緊張和缺乏,因此激發人們對于社會歸屬和認同感的需要越發強烈。但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語言、社會習俗、思維模式、價值觀在社會群體內部往往會自發產生一種內聚力,形成對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閩南文化當然也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它對生活在其地域內人群的影響主要通過相同的語言、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思維模式、相同的價值觀念和相同的道德規范產生互相認同的凝聚力,由此深深地影響在每個人的身上,影響著當地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態度和思想觀念,也是形成本地社會聚合力的精神源頭。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凝聚著閩南以及相關地區人民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閩南以及相關地區人民賴以形成、生存、發展的內在依據和巨大動力。加強閩南文化在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滲透關系,不僅有利于拓寬閩南文化的傳承渠道,豐富德育內容;還有利于建設富有閩南地域文化色彩的學科及優化育人的人文環境,增強德育效果。
中職學生的成長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影響下,通過親歷的實踐活動而逐步實現的。中職學校在打造和創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通過優化校園文化環境,融合地方特色的文化關系來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基本素養,以激勵思想,催人奮進,助學生成長成才。
中職學校的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校園的教學區、生活區、實訓區,不光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還是在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融入閩南地域特色文化環境的打造,對于提升閩南文化環境的氛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在融入富含閩南文化特色元素的建筑群和人文景觀的建設時,以“紅磚白石雙坡曲, 出磚入石燕尾脊”為校園建筑的主體風格,把辦公樓、教學樓、公寓樓、食堂、圖書館等功能區建筑建設成為“騎樓式”建筑群;在生活、休閑區則建立一些樓臺亭閣,融合惠女形象、鄭成功雕塑等石雕群像;在長廊、墻壁上懸掛一些閩南的民俗活動及藝術門類等,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閩南文化的魅力和閩南人拼搏進取的奮斗精神,大大提升校園區域特色文化的氛圍,還可以積極引導中職生良好的個人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中職學校對校園文化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要加大對閩南文化在校內文化建設中的宣傳力度,提高閩南文化的輿論氛圍。應善于利用校園廣播、校報、電視、網站及德育墻、講座、班會等宣傳媒介傳播宣傳閩南文化,擴大德育效果。并且,利用節假日、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等契機,開展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和主題班團日教育活動;利用中職生活潑開放的性格特征與時代感強烈的特點,在校園中廣泛開展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融文娛性與教育性為一體的文化娛樂活動和體育運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加強中職生對閩南文化的認識,提升閩南文化的活動氛圍,增強中職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開展豐富多彩的閩南特色文化活動過程中,要以“鄉土文化進校園”、“閩南文化進校園”為活動目標,以學校的社團、班級為載體,充分利用豐富的鄉土文化和閩南文化資源開展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書畫展覽、文藝演出、學習心得交流會等活動;在清明、端午、中秋、立冬、冬至及臘八等傳統的民俗節日時開展具有閩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應時應景實踐活動。借助暑假社會實踐開展與閩南文化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蟳埔蠔殼厝、聚寶街、清源山,參觀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海交博物館以了解閩臺文化、海交文化,參觀閩南建筑博物館、錦繡莊民間工藝園以了解閩南建筑營造技藝、閩南民間工藝文化等。這些經典的閩南文化景致不僅彰顯了閩南文化的魅力,業已成為所在地市的城市名片。同時,在課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多聽南音,觀南拳、看南戲含木偶戲和高甲戲等,讓學生現場體驗閩南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家鄉醇厚文化底蘊的自豪感。
職業教育中,教師是職業教育的主導者,在倡導地域特色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垂范,將“愛拼敢贏”之閩南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1)倡導“愛拼會贏”的閩南精神。勤學善行,求實創新,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形勢,用獨特的校園文化去影響師生,鑄造師生認同的校園價值觀,建設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2)重視閩南特色文化的熏陶作用。將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寢室文化、長廊文化、教室文化、學部文化,通過閩南文化豐富的內容的熏陶來培養學生“愛拼會贏”的精神和拼搏的意識。
3)挖掘優秀的鄉土德育資源。閩南地區文化積淀濃厚,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中職教育應重視把閩南獨特的茶藝、石雕、陶瓷、南音、木偶等鄉土文化元素納入德育的教育資源,深入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充分利用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創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和校本德育課程。
總之,閩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閩南地區的中職學校應秉承“愛拼敢贏”的閩南文化精神,挖掘閩南文化的德育資源,打造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著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拼搏奉獻的職業精神,以“勵志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愛拼敢贏”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人文素養、企業文化素養等,發揮閩南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突出功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