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優芳
(中共運城市鹽湖區委黨校 山西 臨汾 044000)
關羽(?-220),字云長,別稱“關公”,河東解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五虎上將”之一,封漢壽亭侯,謚號“壯繆侯”。千百年來,海內外華人尊崇關公的熱情不減,關公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也一路攀升,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地區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追求的人們將他奉為神明[1]。
由此可見,關公文化屬于整個民族、屬于整個人類。隨著社會現代化腳步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呼喚以“忠”為核心的關公文化。弘揚關公“忠”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類進步的一種自覺擔當。
關公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內核是“忠”。忠誠無私、盡心竭力,即對真理、信仰、國家、他人及職守等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地完成分內義務的美德。對于忠勇、忠貞、忠誠、忠廉的關公,自古朝野官民、三教九流全民敬奉,無不特別著眼于“忠”。據統計,我國歷代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公諭旨加封,而“忠”字貫穿始終。宋代即封關公“忠惠公”;明代追封關公“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并詔令全國所有關廟改稱“忠武廟”;清順治入關,即封關公“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清光緒追封關公的“頒獎詞”最長達26字,而首字正是“忠”[2]。
可見,關公“忠”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它的核心內涵可概括為“行忠義、秉忠誠、尚忠勇、守忠廉”。
一是行忠義。關公一輩子以忠義為脾性。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手不釋卷,把“扶漢興劉”作為畢生追求。他與劉備、張飛“桃園三聚義”,“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他們盟誓:“上報國家,下安庶民”,“救黎民于涂炭之中,解天子倒懸之急”,匡扶漢室,復興漢業,共輔漢朝之基業。
二是秉忠誠。關公對劉備忠心耿耿,堅定維護“兄長”權威,一生“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安劉興漢。他身在曹營雖受厚恩,然“常懷去心”。風雨交加的夜里,更加地思念兄弟,歸心似箭,鋪展紙筆畫《風雨竹》以明志,彰顯其不背原主、赤膽忠心的剛正氣節。他不背不棄、不負重任、不辱使命,令精明的曹操感慨萬分。當得知“皇兄”下落立即辭曹歸劉,《又致曹書》中袒露心聲:“竊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內。日在天之上普照萬方,心在人之內以表丹誠。”在解白馬之圍后,毅然決然離曹而去,五關六將也難以阻擋,令曹操由衷贊嘆“事君不忘其本”。
三是尚忠勇。面對華雄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殺之時,關公主動請纓,“溫酒斬華雄”,從此名震諸侯。袁紹進攻東郡,形勢危急,他臨陣請戰,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離開曹營尋找劉備途中,由于沒有得到曹操手諭,一路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他憑借一己之力,“過五關,斬六將”,血染戰袍回到劉備身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勇”的深刻含義。
四是守忠廉。關公為人忠義知禮,曹操為能留住關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宴請,并表奏朝廷封他為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又賜金銀財寶、錦袍美女。但關公一心歸劉,金銀財寶、美女俸祿均不能移其志,絲毫不為之所動。當打聽到劉備的消息,掛印封金,光明磊落,將所賜金銀財寶留放在桌上,離開了許昌。
我們傳承和弘揚關公“忠”文化,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代替和代表以往時代的優秀文化成果;也不是說照搬關公“忠”文化就可以推動我們今天的社會進步。而是要順應時代要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通,使之轉化成為“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職守”的時代精神。
一是忠于黨。弘揚關公“忠”文化就要忠于黨,聽黨話,跟黨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讓思想和行動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二是忠于祖國。弘揚關公“忠”文化就要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是忠于人民。弘揚關公“忠”文化就要牢樹宗旨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忠誠人民,服務人民,為人民謀幸福。
四是忠于職守。弘揚關公“忠”文化就要愛崗敬業,擔當奉獻,矛盾面前不逃避,困難面前不低頭,重任面前不懈怠,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勇于改革,善于創新,在各個領域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弘揚關公“忠”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頂層設計又要大膽實踐,既要著眼長遠又要立足當下,既要抓文化事業又要抓產業發展。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切實讓關公“忠”文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是搭建推廣宣傳平臺。開展以關公“忠”文化為主題的“十個一”活動:上一堂課、讀一本書、看一臺戲、進行一次參觀、經受一次體驗、寫一篇體會、參加一次演講、召開一次座談、參加一項公益活動、過一次生活會。
二是開展系列專題教育活動。弘揚關公“忠”文化基礎在于教育,要把關公忠文化與德孝文化節相融合,形成“忠孝文化”踐行和教育體系。
三是樹立一批先進典型。圍繞“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職守”,評選、培養、樹立一批現代“忠”文化典型,挖掘典型事跡,講好身邊故事,樹立基層典型,用群眾身邊事教育影響身邊人。
四是打造一套“忠”文化禮儀規制。共同開發、制定、規范流程,做精環節,豐富內涵,讓參與群眾通過體驗,真正達到凈化心靈、激勵人心、向上向善的教化效果。
五是建立關公文化學院。建立一所以關公命名的學院,聘請客座教授、專家,通過講座、論壇等形式,傳授關公文化、傳統文化,創新學習手段,寓教于樂,弘揚關公“忠”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根據關公的生平事跡,聘請高端策劃團隊,打造一部高水平的關公“忠”文化實景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