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詠梅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楊伯峻《論語譯注》譯為“文化落后國家雖然有個君主,還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哩”[1](24)。 楊樹達《論語疏證》:“孔子生當昭定哀之世,楚莊之事,所聞也。闔廬夫差之事,所親見也。安得不有夷狄有君諸夏亡君之嘆哉! ”[2](67)句義是夷狄有賢明之君,不像中原諸國卻沒有。對于這一章的解釋,不外乎這兩種結論。大多數學者圍繞孔子的禮樂觀探討孔子是否是“賤夷狄,貴中華”,從而從義理方面對解釋“不如”之義。也有人從語法方面進行解釋。例如,李建平認為語法考察更具有說服力,他考察了“諸”字,認為“諸”用于指人名詞前,又“夏”本義為“中國之人也”,所以“諸夏”取“中國之人”義為佳。因此解釋為“夷狄之人有君,不如中國之人無君”[3](8),但是他最后的解釋仍然落到對孔子的禮樂觀的解釋。楊柳岸從語言內部出發,探討《論語》一書中所有“不如”出現的句法結構,加之與先秦時期其他文獻的例證對比,歸納分析,從而得出“不如”在這里釋作“不及”“比不上”。楊柳岸先生的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啟示,不過在句法結構上還可以繼續探討,現在再進一步對該句的句法結構進行考察。
《論語》一書中“不如”出現14次。按其出現的句法類型可分為四類:
(1)不如+VP①
①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2)(NP+)不如+NP或NP+之+不如+NP
②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
③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論語·子路》)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⑤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論語·堯曰》)
⑥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3)VP+不如+NP
⑦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
(4)不如+NP+之+VP
⑨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⑩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
(5)不如+NP+之+NP+VP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論語·子路》)
各家對(1)(2)(3)(5)四種結構中“不如”的解釋較為一致,認為“不如”作“不及”“比不上”講。而對第(4)類句型中的“不如”的解釋則有“不及”和“不像”兩說。第⑨例譯文前文已談。第⑩例“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楊伯峻釋為“一定有像我這樣又忠心又信實的人,只是趕不上我的喜歡學問罷了”[1](52)。 楊逢彬、 孫欽善譯為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例?“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楊伯峻釋為“商紂的壞,不像現在傳說的這么厲害”[1](201)。 楊逢彬、孫欽善也譯作“不像”。為何第四種句型結構會產生理解上的不同?
楊柳岸《“嚴夷夏大防”抑或“重君臣大義”?——〈論語〉“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解》[4](58-63)一文,從句法結構入手解決問題,選取一個共時平面考察,將《論語》和《左傳》中“不如”出現的句子選出來進行比較研究。歸納出三種結構類型:NP+不如+NP,不如+VP,NP+不如+NP+之+VP②。楊文第三種類型舉例如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楊譯:“……只是趕不上我的喜歡學問罷了。”③)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楊譯:“商紂的壞,不像現在傳說的這么厲害。”)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
(沈譯:“我不如趙衰那樣有文采。”)
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沈譯:“我們可不像大國的人屢屢逃跑[很有經驗]。”)
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伯宗辟重,曰:“辟傳!”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④
(沈譯:“與其等我,不如走捷徑要快一點。”)
楊柳岸:“以上引《論語》的兩句為例:‘忠信如丘者’與‘不如’后的‘丘’”相比較;‘紂之不善’與‘不如’后的代詞‘是’相比較。余仿此。即,‘不如’前后所對等的成分是不包括‘之+VP’的。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卻并非如此。‘夷狄之有君’與‘諸夏之亡(君)’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夷狄’對應‘諸夏’,‘有君’對應‘亡(君)’;因而‘夷狄之有君’對應的是整個‘諸夏之亡(君)’而非‘諸夏’。 ”[4](62-63)從這里可以看出第(4)類出現不同理解主要是因為對“不如”前后的對比項理解不同。但這一說法尚有可商之處。
一般我們認為古漢語中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即“之”用在主語(一般是名詞)和謂語(一般是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王力《古代漢語》:“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 ”[5](461)整個主謂結構內嵌“之”后變成一個短語。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中“是”為代詞,“甚”為形容詞。可以理解為“主語+謂語”,中間嵌入“之”字,所以這句話解釋為“紂王的不好比不上傳說的這樣厲害”也可以。事實上“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比不上大國的人屢次逃跑”。“待我,不如捷之速也”,“捷”在這里是動詞。實際上這里“捷之速”的句法結構是“VP+之+VP”。這個“之”不是用于主謂之間,而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的標志。所以這個例子實際上與其他句子的結構并不一致。可是 “丘之好學”“衰之文”“大國之數奔”應該理解為取獨結構,它們是名詞加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中間介詞“之”嵌入。那么我們認為第(4)類的句法結構“不如+NP+之+VP”中“NP+之+VP”是一個整體,不能從句法結構上理解為“不如”的對比項包括或不包括“之+VP”在內。
先秦各種文獻中“不如”的使用頻率很高,若詳細調查“不如”出現的各種語境,會發現相同句法結構中“不如”的含義各有不同。詳見下文第三部分的論述。而為了更好地解釋“不如諸夏之亡”的句義,這里僅調查與“不如諸夏之亡也”(不如+NP+之+VP)句法結構相同的例子: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孟子·公孫丑上》)
?規矩者,方圜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圜也。(《管子·法法》)
?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墨子·魯問》)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子·外儲說》)
“曾子之守約”“拙規矩之正方圜”“匠之為車轄”“己之自為”是很明顯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插入介詞“之”,整個結構變成一個短語作“不如”的賓語。因此從句法結構上,不能確定對比項包不包括“之+VP”。雖然“孟施舍之守氣”與“曾子之守約”,“子之為鵲”與“匠之為車轄”,“人之為己者”與“己之自為”在句型平面上是相對應的,但不能就此說在這種情況下,前后的對比項是一個整體。《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可以認為是“不如+NP+之+VP+VP”,其中“NP+之+VP”是主謂取獨結構,整體作第二個VP的主語。不能理解為“仁言”與“仁聲”相對,“仁言”是與“仁聲之入人”相對,可以理解為“仁言之入人”與“仁聲之入人”相比較。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雖與前句表面結構不同,但是“善教之得民”應該是一個整體而不應該認為“善政”與“善教”相對比。從文意上認為“善政”與“善教”相對比可通,但是從句法結構上不可取。
綜上所述,“不如+NP+之+VP”結構中“NP(名詞性主語)+之+VP(謂詞或謂詞性短語做謂語)”是一個整體,于語法上不能分開解釋。而在譯成我們現在的話來理解句義時,則可以有所區分。但是這一結構,出現在表示對比的語境中“不如”都解釋為“不及”“比不上”。
上文討論了“不如+NP+之+VP”結構中的“不如”,現在來看一下“不如”在先秦時期的含義。《說文·女部》:“如,從隨也。”段注:“從隨即隨從也,隨從必以口……引申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從隨之引申也。”“如”文獻中有“順從”“去,往”“像”“相當”“應當”等含義。 當它前加否定副詞“不”時,我們認為主要有兩種含義“比不上”或“不像”。“不如(比不上)”從比較來看,強調一方比另一方差。“不如”在這里是一個詞內部具有不可拆分性,即“不如”已經詞匯化。“不如”我們不認為是“不相當”“不比得上”這種將兩者意義相加而得的意義。“不如”實際上是“比不上”的意思,其內部意義整合而更具有凝固性。“如+X”表示“比得上+X”目前沒有發現例證。另外在《漢語大字典》等字典詞典的訓釋中,解釋“如”有“比得上”的意義時,其例證都為“不如”“弗如”或“莫如”。又“若”和“如”經常通用,用于否定句及反問句中的“若”多為“比得上”義,所以“不如”也多為“比不上”義。 “不像”也帶有比較意味,強調跟所對比的事物不一樣,不相符。但是“不”和“如”在這里分開講更合適。“如+X”表示“像+X”的用法很多。所以“不如”在這個層面上理解為是一個短語更妥帖。
楊伯峻先生在 《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寫作年代的一個實例——〈列子〉著述年代考》⑤一文中認為在上古漢語里‘如’字若作為動詞單獨使用當‘像’字講;如果‘如’字之上有否定副詞‘不’‘弗’,只當‘及’字講。他舉《論語》及《左傳》中的例子說明,認為《論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和《左傳》“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中的“不如”,解作“不像”雖可通,解作“不及”更為恰當。又提出一個反例,《孟子·公孫丑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焉。”楊伯峻認為這里的“不如”應該解作“不像”,但只能用在偏正復句的偏句中,不能與其他例子并論[6](341-366)。
馬達提出不同于楊伯峻的看法,他認為先秦漢語里“不如”可以當“不及”講,也可以當“不像”講[7](413)。 《孟子·公孫丑下》:“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馬達認為“不如是”中的“是”指“尊德樂道”,這個“不如”決不能當“不及”講。按,這里兩位先生引例斷句有所不同,在這里于文義并無影響。這個語境下并不是比較高低,而是說“不按照這個標準,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如果直譯作“不像這樣,不值得跟他有所作為”雖可通,但還是譯作“不依照這樣(來做),不值得跟他有所作為”更為恰當。所以在這里我們認為“不如”在這里是一個短語,“不如是”應該理解為是“不 /如是”,即“不 /按照(像)這樣”。
馬達又引 《左傳·僖公九年》:“荀叔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言而愛身乎?雖無益也,將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7](414)他認為這一段話,把“誰不如我”解作“誰趕不上我”,稍覺生硬,不如解作“誰不像我一樣”自然得體,并引沈玉成《左傳譯文》來證⑥。我們認為這里的“誰不如我”從句法結構上來分析也是“誰/不/如我”,即“誰/不 /像我(一樣)”。
馬達還舉了《詩經》中的例子說明,《詩·大雅·召旻》:“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7](414)引高亨、陳子展、程俊英譯文,認為這些大家雖解釋不同,在此處都把“不如”當“不像”講,提出早在周幽王時“不如”就有“不像”之義。同理,我們從句法結構上分析也是 “不/如時”,“不/像現代那樣”;“不 /如茲”,“不/像這些”。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不如”在先秦某些文獻中確實可譯為“不像”,但這時“不”和“如”結合的緊密度小,是一個可拆分理解的短語。而譯作“不及”“比不上”的“不如”已經很凝固,是一個詞。所以我們認同楊伯峻提出先秦“不如”沒有“不像”的意義這種看法,不過需要附加強調條件,即在表比較的情況下,看“不如”是否凝固成詞,若是是一個不能拆開來講的詞,則取“比不上”義,若是可以內部切分來講,則取“不像”義。
通過分析《論語》一書中以及先秦其他文獻中“不如+NP+之+VP”這一句法結構,我們認為“NP+之+VP”是一個整體,從句法上不能拆開來看其對比項。這種句法結構出現的語境一般為對比,所以其中的“不如”都釋作“不及”“比不上”。又通過對“不如”是否已凝結成詞來看“不如”在先秦時期的具體含義,從而更加確定“不如+NP+之+VP”中的“不如”可以統一解釋為“比不上”。所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譯為“文化落后國家雖然有個君主,還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因此從語法上來證明句義,也為從義理上解釋孔子的禮樂觀提供了更為有利的證據。
注釋:
①“VP”指謂詞性結構,“NP”指體詞性結構。
②前兩種類型與本文第(1)第(2)種類型相同。本文第(5)類是為了更仔細地觀察內部句法結構而細分出來的,楊柳岸先生將其歸入“不如+VP”類。
③楊柳岸引用楊伯峻和沈玉成兩位先生的譯文。
④這里“待我”其實是“VP”。
⑤參見楊伯峻《列子集釋》附錄。
⑥“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左傳譯文》:“而且人們要求上進,誰不像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