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文化育人”是在倡導立德樹人背景下提出的育人新主張,也順應當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的教育趨勢。推進文化育人、實現以文化人,正確引導大學生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及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多次強調了立德樹人以及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各個高校應積極響應號召,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前社會環境以及教育環境的變化,增強了文化育人工作實施的緊迫性[1]。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也是精神和意識的主要載體。利用文化育人,能夠有效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大學生解決人生和職業發展中的困惑,實現學校育人的最終目的。目前,高職院校的許多學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在未來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中都會有迷茫和困惑。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文明建設相較于物質文明建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滯后。這一社會現實導致人們物質觀念日益增強,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一切向著“錢”看等金錢觀和價值觀。高職院校并不是封閉的,大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也受到其影響,將“拜金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帶入到學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不足,容易導致學生思政素養出現缺失,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不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因此,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阻礙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和實施。
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7月,我國世界遺產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共計55個,其中自然遺產14處,文化遺產37處,雙重遺產4處。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也蘊含著古代人的人生智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引導作用。
但目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出現了傳承危機。傳統文化出現傳承危機,增強了文化育人的緊迫性。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心中存在著“畢業即失業”的恐懼,在校學習期間對職業生涯和人生方向感到迷茫[2]。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不感興趣或者出現學習吃力情況,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夠從事什么職業。
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需要文化育人來指引學生找到正確的職業發展道路,明確人生規劃。
儒家文化是我國教育文化的源頭,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內容之一。從春秋時期至今,儒家文化幾經發展和變革,依然對我們的精神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記。在儒家傳統文化中,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理念,都是值得學生們學習的。傳統文化育人猶如春風化雨,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儒家傳統文化也貫穿了學生的學習生涯,從小學習的《論語》對學生為人處事準則,對學生性格及品格培養,對人生規劃的指導等都有著重要影響。
家風家訓等家庭文化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依托,家風家訓是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化。在古代,幾乎所有的名門大族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例如《朱子家訓》,其中既承載著長輩對后輩子孫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家風家訓中的許多道德要求,也逐步成為社會公共道德的組成部分。
家庭就是國家的“細胞”,是國家的主要組成部分,一個個家庭組成了穩定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文化育人需要重視家庭文化的影響力,構建良好的家風家訓,幫助學生實現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
網絡文化屬于新興文化,帶有極其強烈的時代色彩,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中具有“雙面性”。網絡文化中的正面信息能夠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相應的負面信息也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利用網絡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凈化網絡文化環境,發揮其文化育人的正向引導作用,也是我們文化育人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關系到學生一生的發展。人生需要有規劃、職業生涯需要規劃,我們在教學中也一直倡導學生要制定相應的計劃,分階段完成學習任務。為有效提高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競爭力,提高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學校設置了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和招生就業部門。
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一味地說教或者是機械地制定計劃,容易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脫離、缺乏可行性。因此,學生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需要,讓學生學會自己來做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
高職院校在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時,要重視文化育人的作用,構建完善的文化育人機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也是實施文化育人的措施之一[3]。學??梢酝ㄟ^建設校史室、在校園內張貼文化普及海報以及舉辦職業指導講座等活動,在學校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校史室建設,讓學生們通過了解學校發展歷史以及學校培養出的杰出人物,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有所啟示;通過在校園中張貼文化普及海報,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舉辦職業指導講座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聆聽專家的良言警句,通過現場提問和對話等方式解決自身在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過程中的困惑。
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程度地迎合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習慣,提升學生文化學習的自主性,還能夠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當中自覺接受文化的熏陶。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人生啟發,拉近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文化走進生活、融入學習中,幫助學生逐漸擺脫迷茫與困惑。長久堅持,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思政修養[4]。
家庭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文化育人效果。在以文化人過程中,家長要重視對家庭文化的建設以及家風家訓的傳承,在與學生溝通和交流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建議。例如,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閱讀《朱子家訓》以及《傅雷家書》等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悟父母的殷切期盼。與此同時,家長還要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范,發揮榜樣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重視家庭文化建設以及家風家訓傳承工作,能夠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以為畢業之后會從事月薪高且輕松自在的工作,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既要讓學生認清現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平等觀,腳踏實地地開展工作,不要好高騖遠,又不要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
傳統文化遺產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依托。以文化人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開展歷史講座及世界文化遺產研學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象牙塔”外的生活。通過以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為依托的文化育人工作,讓學生看到歷史名人的人生軌跡,增強自身抗挫能力。例如,孫臏的人生經歷,司馬遷的人生經歷等,這些文化內容能夠在高校學生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其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能夠面對現實、不斷進取。
網絡文化育人需要充分發掘其中的優秀文化內容,通過組織相關的網絡知識培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其在網絡瀏覽過程中能夠自覺甄別不良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以減少不良信息對學生價值觀以及思想的影響。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網絡文化中的創新思想、前衛文化等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在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中勇敢“拓荒”,主動發掘生活中的創新點和價值[5]。
綜上所述,文化育人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工作開展的重要手段。當代大學生面對變化迅速的社會環境,容易對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產生迷茫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文化育人,就是要以文化人,利用文化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能夠利用辯證思維看待各種問題。傳統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以及網絡文化都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形勢要求高校重視文化育人工作,加強文化育人機制建設,協同家庭文化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立足校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傳承,提升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抗挫能力,重視網絡環境建設和管理,發揮網絡文化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