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彥芳
音樂欣賞既是一種審美過程,也是音樂實踐過程,在整個義務教育音樂學科內容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創設課堂情境、推動課堂發展、啟發與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任何學科都非常重視有效提問的價值和作用,因此,筆者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有效提問的必要性及相關問題[1]。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將義務教育階段細分成三個學段,即1-2年級、3-6年級、7-9年級,也明確了每個學段應當要注意的問題和具體的教學指導建議,尤其是把培養、提高、鞏固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作為進一步實施與深化音樂教育的基礎。在任何一個階段的音樂欣賞課中,都要以學習興趣為基本點,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課堂有效提問就顯得十分重要。其具體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
按照音樂欣賞課的要求,單一化地以某個元素的教學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在對作品的講解過程中,問題的設置尤為突出。筆者認為,對于音樂欣賞需要從導入部分開始設置。在欣賞新作品時,讓學生在一定的“問題壓力”下去欣賞作品,往往會增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對于無標題的器樂作品而言,在問題情境中聆聽作品,效果會顯著提高。進而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把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出來,使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粘合”在一起,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更加的完整[2]。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同樣,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提出問題和學生解決問題,都需要創造力的發揮,尤其是從音樂的本質看,其非語義性的特質決定了音樂形象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正好相得益彰。教師通過不同問題的設置,開啟學生腦海思維中的未知領域,從非具象性的音響中探索新知,從不同的音樂中尋找與心靈共鳴的情感,從而起到啟迪智慧、開發智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樂課程對于學生的人文修養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我國傳統音樂的豐富性和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都凸顯出音樂的人文性特征。在音樂欣賞中,通過對不同音樂的聆聽,在教學中以提問的方式,使這些人文知識雜糅到問題中,通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到音樂內部和與之相關的人文知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修養、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中小學音樂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要做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即在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音樂教學實踐的四個領域中,無論是感受與聆聽,還是表現、創造、音樂及相關文化認識,都是建立在審美基礎或者以審美為核心的。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培養審美,進而有利于其他領域的實踐。因此,在音樂欣賞中通過問題的設置,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感受、發現和體驗音樂美的能力,從而為音樂的整體實踐打好基礎。
音樂欣賞課在整個音樂課程中處于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地位,有效提問則是實現音樂欣賞價值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音樂教師要善于在欣賞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有效提問來實現音樂欣賞課的價值。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于音樂要素的學習采用了梯度漸進的設計,即1-2年級要注重對聲音、(音色)力度、速度的聽辨;3-6年級要熟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節奏律動感;7-9年要增加對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調式、和聲的認識。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年級和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如在1-2年級的音樂欣賞中,需要給學生構建起速度上的快慢、力度上的強弱等概念。如在人音版一年級上冊欣賞曲目《火車波爾卡》的教學中,對于“汽笛聲”的講解和描繪,教師的教學設計需要結合相應的圖畫和動畫,展現出機車緩緩啟動,速度由慢漸快、力度由弱漸強的特點。其問題可以設置成兩個:
(1)請同學們描繪火車是如何啟動、慢跑和加速的,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
(2)請學生們描繪火車是如何表現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請用聲音表現出來。
以上兩個問題皆是從速度和力度的角度來設計的。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通過肢體語言和聲音來表現,突出音樂實踐的過程,其中又包含著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的體現[3]。
在音樂教學中,更為關鍵的是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滲透相應的音樂文化和人文知識。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內涵的三大板塊中,最為突出就是要使學生形成文化基礎。在音樂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和建構起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
對于在音樂欣賞課中如何對人文性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采用對比的方法。如人音版五年級下冊欣賞曲目《北京喜訊傳邊寨》,在教材中問題是這樣設置的:(1)哼唱第四段主題,說一說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2)結尾音樂與哪一段音樂相似,在速度和情緒上有什么樣的變化(3)想象各段的情景音樂,選擇相應的舞蹈畫面。
除了以上問題的設置,筆者在教學中還涉及了兩個問題:(1)聆聽不同演奏版本的《北京喜訊傳邊寨》,感受中西樂隊不同的音色特點。(2)通過對比民族管弦樂《豐收鑼鼓》,體會漢族與少數民族在音樂文化上的共性和個性特點。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就能夠明顯看出通過對比的手法來增加學生對音樂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
由于音樂的非語義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需要通過具象性的引導來設置問題,逐漸引入到探究性的問題上;二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探究性問題的設置要相對多一些、深入一些,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無論是低年級還是中、高年級學生,都需要培養和樹立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以聆聽為單一手段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要重視提問的價值和有效性。在問題的設計上,應根據《音樂課程標準》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分別從音樂本體要素、音樂的人文性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出發,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