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桓
(廣西柳州市汽車運輸技工學校 廣西 柳州 545000)
近年來,無人汽車、無人超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事物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圖書館也將會逐步走向人工智能化、“大數據”化,科技集成程度會更高。這將大大推進高校圖書館現代化建設,為讀者提供更先進、更方便的文化服務。
隨著網絡化、智能化、智慧化在我們生活中普及,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3D打印也不再只是存在于實驗室里。高校圖書館也將引進這類設備,讓讀者能足不出校就能制作自己喜歡的3D作品。特別是機械類、汽車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書本上學習機械設計。由于書上的圖是平面的,雖然有三維視圖但直觀性不是很強,要是按照書本上的知識用3D打印設備打印出一件成品,不僅會讓學生對整個零部件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更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成就感。
VR(虛擬現實技術)也逐步進入設計、娛樂的領域,讀者可以通過VR眼鏡探索書本上的知識,真正做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利用手機的虛擬現實技術(VR),將書本上“死”的圖文變成“活”的動畫,讓讀者和書本的互動更加密切,讓小讀者在玩耍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也讓小讀者更加喜愛上閱讀[1]。
我國在2017年11月4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有力推進公共圖書館現代化,為大眾提供更先進、更方便的文化服務。
現在有些圖書館或是圖書室,也都有無人借書機或是無人看守圖書室。隨著國民的素質不斷上升,無人圖書室將會覆蓋全國,優秀的圖書資源將會傳遞到全國每一個角落。在無人圖書館,讀者只需刷卡或是刷身份證,就能借到自己喜歡的圖書。
現在大部分人都有手機,安卓、蘋果應用商店上也有很多閱讀軟件、聽書軟件,比如說喜馬拉雅FM、當當云閱讀等。眾多聽書軟件層出不窮,人們可以在家邊做家務邊聽書,或是在上班、上學的路上,戴著耳機聽著自己喜歡的書。
近年來,網絡文學、掌上電子書、手機閱讀等新閱讀方式不斷出現。據中國圖書商報和讀吧網發布的“2007中國電子圖書發展趨勢報告”統計,互聯網的閱讀率從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6年中增長了6.5倍。有關專家認為,這一調查結果顯示了當今國人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但無論是報紙、雜志,還是網絡閱讀,多為淺閱讀、片段閱讀,與圖書閱讀有著很大區別。
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可以說圖書館是集成自動化最集中的一個部門了,包括自助借還機、檢索機、電子書架架標等。
電子書架架標相對于現在常用的紙質書架架標來說更加實用。現在圖書館實用的都是紙質書架架標,這樣的架標費紙張而且在倒架或是新書上架時會導致架標和書籍對不上。讀者在書庫或是閱覽室查找書籍時,按照紙質書架架標上的指示的索書號就會找不到對應的書籍,這就給讀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電子架標應運而生。目前高校圖書館的書籍,每一本里面都會貼有一條防盜磁條,但是圖書內的磁條僅僅用于防盜就太單一了。
圖書館的采編部門在新書回來后,在將該書的信息編入系統內,然后打上電子磁條,但是采編部門事先不知道這本書會在指定的書庫或閱覽室的哪一個書架上。這時就要靠電子磁條的反饋信息了。閱覽室和書庫里的書架的書板面上都會有磁條感應器,當這本新書錄入采編系統后,工作人員會將新書拉到指定的書庫上架。這時,圖書管理員只要把這本新書上到指定的地方后,書架面板上的磁條感應器就會感應到這本新書里的磁條,并掃描該書信息,然后將信息傳導至書架的架標上,同時還會將磁條信息更新至采編系統中,顯示該書目前所在的庫室和位置。只要書庫或閱覽室要倒架或是改藏,這本書的信息就會在倒架或是改藏后自動進行更正目前所在位置并傳入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中做更新,并且自動尋書卡和“圖書館虛擬館員”也會同步更新。
這樣一來,無論怎么倒架或是改藏甚至下架封存,這本書的信息都會實時更新到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自動尋書卡和“圖書館虛擬館員”這三個地方,讓讀者不再為找書而煩惱。
有時我們去書店買書,買回來后看這本的次數并不多,或是臨時需要作為參考資料使用,這樣就造成了圖書資源的浪費。開展圖書館同城借閱,能為讀者節省開支,避免圖書資源的浪費[2]。
圖書館與電商平臺對接,在網上開設網絡借閱平臺,將優質圖書資源共享給社會,讀者只要在該圖書館辦理借閱證就能在網上借閱該館的書籍,讀者像在淘寶上一樣選擇自己想看的書籍、查看圖書狀態、點擊“借閱”,在彈出的讀者信息對話框中讀者填寫自己的信息并選擇同城電商平臺,隨后提交。之后,圖書館收到讀者的借閱申請后,將書籍從書庫找出并打包好填寫好信息后,由同城快遞將書籍快遞至讀者手中,圖書館館員則可以在電腦上追蹤該書的目前狀態,讀者收到書后簽收表示該書已收到,借書時間系統會從讀者簽收時開始計算。在圖書借閱時間臨近到期時,系統會自動將到期提醒短信發送給讀者,提醒讀者按時還書。
在圖書借閱到期后,再由快遞員上門將書籍打包歸還給圖書館,圖書館館員在檢查該書完好后在系統上將該書的狀態標注為“在館”狀態即可。
圖書館、博物館作為文化事業性服務機構,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承載著歷史傳承的重任,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圖書館收藏的是珍本、善本、孤本等這類的特藏文獻,而博物館則重在收藏實物資源,但這些資源中也有很多是文獻類資源,如手稿、善本、舊照片、各類圖樣等,圖書館與博物館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早在1876年,波士頓圖書館被稱為美國唯一一家將博物館與圖書館聯系在一起的機構[3]。而在中國上海的劉海粟美術館就與長寧圖書館合并,整合雙方資源,共同輻射長三角地區。
如今,無論是圖書館還是博物館,都不能單靠一己之力獨立存在,而要適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強合作、整合資源、互聯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