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權勝
(中共肥東縣委辦公室 安徽 合肥 231600)
鄉賢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是傳統道德積淀的深厚土壤。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面臨著嚴峻挑戰,這是強化新時期基層德治的現實形勢,也是構建新鄉賢文化的實踐所向。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鄉村基層“熟人社會”瓦解、社會心態失衡等問題,使得法治、德治和自治遇到很大挑戰。許威在研究中指出:加強基層德治,要堅持黨的領導,注重道德先行和依法行政,健全公眾參與機制[1]。因此,分析鄉村基層德治的困境、為當前鄉村治理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就目前而言,現有鄉村治理體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基層德治面臨著比較大的困境,這對鄉村治理有著不利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帶動著農村與城市同步共振,鄉村地區處于“三農”體系深刻變革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的趨利性,使得農民的日常生產活動更加市場化、商品化;商品交易規則致使人際關系和道德責任的異化,傳統的“熟人社會”逐漸走向“利益人社會”。部分農民的價值取向產生偏離,利益觀念和功利意識逐漸加強,個人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上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顯現,產生了唯利是圖等不良價值取向。
在社會道德領域,人倫常理作為一種長期穩定的價值觀念而存在,尤其是傳統的中國農村有著濃厚的血親血緣觀念,農民具備強烈的倫理意識,這讓“倫理本位”的鄉村狀態保持已久。但伴隨著城鎮化大背景以及打工潮大趨勢的出現,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流動,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及“三留守”家庭,數千年形成的傳統文化根基逐漸削弱[2]。與其同步,形成明顯的代際割裂,成員間的維系把控出現“真空”,良好的倫理道德得不到“無縫”傳承,家庭自律、民風傳承和鄉風培育逐漸弱化。
在解構主義盛行的文化背景下,農村的傳統價值觀念同新時期的價值理念相互碰撞。象征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工業化和互聯網時代,重構了長期以來的農耕文明,改變了鄉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聯結方式,從而使傳統鄉村社會體系消融解體,帶動了其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變化。身處其中的農民不自覺地產生認同危機,這同時也影響了農民心態與人格形成。與之相伴,各種思維觀念、道德評價“名目繁多”,農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在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原本的道德規則向邊緣化和碎片化方向發展。
在推動鄉村治理體系中基層德治過程中,基層政府需要發揮引導作用,統籌監管,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激發鄉村發展的潛力和活力,豐富村民業余生活,創造良好、和諧的生活環境[3]。
在基層,宣傳教育和思想文化工作,需要有平臺、陣地作支撐,才能規避“空對空”現象和“懸浮”狀態,充分發揮新鄉賢文化對基層德治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政府投入、社會籌資、群眾募捐等資金來源,整合既有房屋、盤活閑置資源,通過修繕、改造和提升,建成功能多、設施全、輻射廣的文化陣地,如農村“鄉賢館”;要把鄉賢文化陣地建設作為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民生工程,建設一批以新鄉賢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建筑,廣泛宣傳法律法規、好人好事、家風家訓;要結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閱讀空間、道德講堂、黨員活動室、鄉村少年宮等建設,把多個功能相似、成效互促的陣地納入一個大平臺,統籌使用、協同運行,最終實現“一村一平臺”。
陣地建設是基礎,長效運行是關鍵。在實際工作中,要按照“找出來、請回來、展出來、傳開來、禮起來”的要求,全面建立起鄉賢文化研究機制、鄉賢聯誼機制、鄉賢參事機制、鄉賢服務機制、鄉賢禮遇機制;要深度挖掘、廣泛選取新時代的“新鄉賢”,結合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評選,定期更新、補充、完善,把“人物庫”建成“精英名錄”“好人榜單”;特別是要在管理運用中,依托鄉賢館,組建鄉賢會,匯聚本鄉本土的榜樣、精英,發揮其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中的作用,逐漸形成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村委自治為基礎、鄉賢會為補充、村民廣泛參與的現代鄉村治理新局面。同時,要具體實踐中堅持“黨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4]。
要探索建立決策建議“智囊團”、創業致富“導師團”、糾紛處理“調解員”、鄉風文明“督導組”、慈善公益“志愿隊”等,統籌組織開展各類活動,為其發揮作用提供平臺和載體;要把鄉賢會、鄉賢館納入鄉村道德建設工程中,開列德育活動清單,完善基層德治模式,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要有組織地開展身邊好人的事跡宣講,播放道德模范的視頻短片,編排樂善好施的德育節目,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圍繞增強鄉村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能力,鄉賢會提供決策咨詢、民情反饋、監督評議,以及開展幫扶互助、推行村規民約、調解矛盾糾紛等等,全力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
總之,鄉賢是本鄉本土的榜樣、精英,其親緣、人緣、地緣優勢顯著,自身的引擎力和凝聚力不得小覷。在新時代內涵下形成的新鄉賢文化,實現鄉賢“先進先行”、群眾“緊跟緊隨”,有利于創新基層德治、培育鄉風文明,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肥東縣的探索實踐和取得的成效來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是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的具體實踐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落細、落小、落實,不斷催生其在鄉村治理中獨特的人文道德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進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