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蓉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我國學界對于魔幻電影的專題研究,肇始于21世紀初期。西方三部極具代表性的魔幻電影《指環王》《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在全球范圍內熱映,引發了國內對于魔幻電影的一些探討。隨著國內魔幻電影出品數量日增,有關魔幻電影的專題研究自2008年以后逐漸增多,相關成果不斷涌現,由于學者身份的不同,魔幻電影的研究視角也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但魔幻電影作為國內市場新興的類型片,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過十年,國內對其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期刊論文成果最多,鮮有專著問世。其中對于魔幻電影人物造型的關注與研究更為薄弱,從收集的資料來看,魔幻電影人物造型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部分,一般散落于期刊論文的枝節論述中,數量有限,即便獨立成文,在論述上也較為單薄、不成系統。
本文系統地梳理近20年來中國魔幻電影領域研究的現狀,以此為背景繼而集中整理近10年魔幻電影人物造型的研究成果,針對這一研究領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為學界提供一個清晰的學術脈絡和可行路徑。
魔幻電影這一詞,起源于對魔幻現實主義的探討。所謂魔幻現實主義,就是把現實魔幻化,把魔幻(神話、傳說、夢境、幻覺、潛意識等)現實化,兩者交融以反映現實①。
早在2003年,學界出現了對魔幻現實主義與電影間關系的探討,在《當代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②中,作者將魔幻現實主義的現實性與荒誕性結合實際影片加以論證,試圖闡述魔幻現實主義與神話、喜劇間的聯系與差別。
2004-2005年期間,學界對于魔幻電影的研究相對低迷,僅有幾篇對西方近年來熱映魔幻影片的相關評述論文。值得一提的是《〈魔戒〉之魅與本土魔幻電影對策》③一文,雖然同樣是對國外熱映魔幻影片的分析,卻針對我國魔幻電影的荒漠狀態,梳理了本民族的神魔文化根源,結合當下國內魔幻電影缺失的原因等方面內容作出了具體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是國內第一篇較為全面的有關魔幻電影發展策略研究的學術論文。
2006年,隨著陳凱歌導演的《無極》上映,國內對魔幻電影的理論研究逐漸增多,這一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魔幻電影的繁榮發展對我國魔幻電影所帶來的啟示,以及少部分關于題材、技術方面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世紀西方魔幻電影出現空前繁榮的原因初探——兼談對我國電影業的啟示》④,分別以“生產”“受眾”“文本”和“語境”為切入口討論西方魔幻電影在新世紀初出現空前繁榮的原因同時指出了新世紀初中國電影的一些缺憾,提出了中國電影工作者應該樹立必要的“劇本意識”、明確的“市場觀”和正確的“文化觀”這三點建議。《魔幻如斯美麗——“神話思維”與當代魔幻電影》⑤與《現實、奇幻、愛的母題——關于當代魔幻童話電影創作一些共通規律的思考》⑥都是對魔幻電影的文本研究。前者提出了魔幻電影是以魔幻、志怪、神話故事為原型改編的具有強烈善惡沖突的電影;后者首次對當前論述中較少涉及的“家”和“愛”的母體,結合兒童受眾心理進行了探討,從不同的切入點對魔幻電影文本進行了審視。
2007年相關研究基本是在2006年主要關注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分析,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當代西方魔幻電影與歐洲文化語境》⑦,是第一篇將魔幻電影放入文化語境去思考的獨立文章。此外還有《從“魔幻電影”看當代“新神話主義現象”》和《論“中國史詩性大片”和魔幻電影的創作——以〈無極〉為例》⑧等。
2008年,又被稱作國內魔幻電影的元年,《畫皮1》一舉成功,激發了國內學者的研究熱情,這一年我國學界對魔幻電影的討論聲不斷。如《流行元素下的魔幻法?——〈畫皮〉的非主流判斷》⑨和《中國魔幻電影奇觀感的缺失》⑩。從兩篇文章的標題我們可以看出,2008年魔幻電影在國內還是以“非主流”電影的形式出現,且國內觀眾普遍認為與國外魔幻電影相比,國內魔幻電影視覺特效的奇觀化有所欠缺,這也是“奇觀化”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魔幻電影的討論中。同年,另一篇文章《魔幻電影:新類型片的誕生——為魔幻電影正名》?首次試圖對魔幻電影這個名詞進行定義,并闡釋了魔幻電影在創作和觀賞上的三大特征;《魔幻電影類型與美學特征探究》?通過對魔幻電影表層魔幻元素和深層敘事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揭示出該類電影的本質,歸納出它的類型和美學特征,對我國魔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范式。
2009年,學術界對于魔幻電影的探討范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傳播學方面的研究:《西方魔幻電影的傳播特性研究》;發展啟示方面的研究:《中國“神魔幻想片”:發展與缺失》;美術場景方面的研究:《魔幻電影場景中分形全息技術的影響》;心理方面的研究:《“魔幻”電影受眾的跨文化心理解讀》?等等多個視角的研究,從多元視角對魔幻電影這一藝術形態加以理論探討。
自2010年至2018年,魔幻電影的拍攝在國內呈現井噴之勢,中國魔幻電影市場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有關魔幻電影的研究視角更趨多元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將近十年來的學術成果悉加整理,可以發現研究視角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1.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此類論文主要探討中國魔幻電影存在的價值、現實的發展狀況,并參照一些案例,探討中國魔幻電影的發展前景及策略。相比前十年相關主題研究,這類論文從更豐富的視角來審視當下中國魔幻電影的發展現狀,主要問題落腳點多集中在劇本、商業化、影視特效三方面,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更加具體化。
如《中國魔幻電影繁榮背后的隱憂——兼論“魔幻”二字的名實關系》?著重從名實關系理清中西魔幻片存在的差異,指出我國魔幻電影必須在內容、形式、精神三個層面都達到“魔幻”的實質,才能實現長遠發展;《國產魔幻電影的發展之惑》?提出了國內魔幻電影的高科技之惑、類型之惑、價值觀之惑,細致地分析了我國魔幻電影現存在的技術問題;《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奇幻電影發展研究》?是一篇研究角度較為全面的碩士論文,在發展現狀和策略的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當下奇幻電影的產業價值,并將奇幻電影類型片價值上升到國家形象傳播的高度進行理論闡述。
其余同視角論文眾多,如《中國魔幻電影發展現狀及其價值探析》和《從電影〈白蛇傳奇〉看中國魔幻電影的未來》?等,都對我國魔幻電影的類型和發展方向等作了思考和論述,但缺少新的觀念與認知的提升,多屬于對前人觀念的總結。
2.敘事模式以及傳播屬性的研究
這類文章主要針對我國魔幻電影的主體敘事方面進行研究與探討。敘事文本的支撐魔幻電影的一大要素,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之一。魔幻電影作為外來傳入的概念,不論是前十年還是當下的研究,有一個較明顯的學術理念,即將中國的魔幻電影與西方魔幻電影歸結為相近卻不相同的關系,認為東方魔幻電影應有不等同于西方的獨立的敘事原則。
如《解析中國魔幻電影的敘事模式》?從《畫皮》和《畫壁》這兩部成功的電影中探析中國魔幻電影的題材選擇、愛情線索以及沖突表現等,進一步挖掘中國魔幻電影的敘事模式,認為中國魔幻電影有著它自身的特殊形態,但這種獨有特質如何進行“跨文化”傳播,建立成熟的敘事模式,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試論中國新魔幻電影的敘事特點——戲劇影視敘事學系列研究之一》?提出了老一輩的香港電影人所拍攝的神怪電影值得我們去借鑒,“新東方魔幻電影”要緊抓中國傳統故事,同時結合現代的敘事視角,打造符合當下觀眾口味的類型片,該類型的論文還包括:《解讀二十一世紀的神話——類型影片之魔幻電影研究》和《淺談中國魔幻電影的敘事短板——以〈畫皮2〉為例》等。在前十年較少涉及的中國魔幻電影的傳播與接受程度方面,也有論文做出了相關論述,如《大眾心理與魔幻電影剖析》?從大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出發,探究大眾心理需求與魔幻電影的關系。此外還有《魔幻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和《電影〈捉妖記〉如何贏得市場和口碑的——從傳播學角度分析》等。
3.魔幻電影的定義及命名界定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探討魔幻電影的特性以及命名爭議的問題。“魔幻片”“玄幻片”“奇幻片”“科幻片”的界定一直是學界熱議的問題之一,在前十年的研究中,這一類型問題大部分位于文章開篇,學者對其觀念進行簡要闡述。
近年,隨著國內魔幻電影拍攝數量的增加,“東方魔幻電影”模式也逐漸成形,學者對于該類影片的定義有了初步的認定,出現了一些專門以此為研究方向的文章。如《架空世界與魔法思維——論魔幻電影的本性》?提出架空世界是魔幻電影成立的基石;《奇幻電影起源發展及命名合理性》?認為不管是科幻電影、魔幻電影、還是奇幻電影,它們之間命名有許多相同之處,其命名概念也可以被包容或局部被反包容,但奇幻電影概念對所有相關亞類型電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淺析科幻電影在中國的模糊界定和發展瓶頸》?的作者通過《新華字典》和“百度百科”以及英文翻譯對“科幻片、奇幻片、玄幻片、魔幻片”進行總結,提出在漢語中紛繁復雜的“奇幻、玄幻、魔幻”在英文釋義中僅僅由“Fantasy”一詞以概之。
也許在日后的發展中,我國會形成獨立的“玄幻”或“魔幻”電影,但在當前階段還應按國際慣例將其統一歸結為“魔幻電影”。
4.東西方魔幻電影的異同研究
這一類文章主要從西方魔幻電影入手審視中國魔幻電影,將二者進行對比研究。前十年的比較研究多為對西方魔幻電影成功經驗的總結,近十年學者則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對中西魔幻電影不同文化屬性的本質研究。
如《新千年以來好萊塢魔幻與中國武俠神怪類型比較研究》和《中西魔幻電影在角色造型語言上的差異化表達》等文章,從多角度、多方向對中西魔幻電影進行了比較研究。另外,由劉思佳所著,中國電影出版社在2013年9月出版的《魔幻電影》?一書,系統地對西方魔幻電影進行了深度的剖析,也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魔幻電影的發展做了相關論述,但由于成書早,只分析到2011年之前的中國魔幻電影,尚沒有對其整體的美學風格進行梳理。
5.個案新論
由于魔幻類型影片在電影市場贏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不少研究者將目光集中在時下熱映的個案分析上。在主流文獻搜索引擎中輸入《捉妖記》《大圣歸來》《西游記降魔篇》《倩女幽魂》《畫皮》《畫壁》《白蛇傳奇》《妖貓傳》等影片名,搜索結果數量驚人,文章質量雖高低不齊,但關注的熱度頗高。
在2018年上半年,針對2017年熱映影片《妖貓傳》的論文數量就占據了當時有關“魔幻電影”論文發表總數的近一半,有《詩歌·美女·少年郎:電影〈妖貓傳〉的盛唐意向與符號表達》?和《〈妖貓傳〉:從妖怪文化到盛唐想象》?等數十篇文章。同樣,在知網主題搜索《捉妖記》《畫壁》,相關學術期刊論文也有近100余篇,對影片創作的美術布景、敘事策略探析、奇觀造型、女性形象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論述分析。
在魔幻電影的專題研究中,“奇觀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論題。此類論文主要論述中國魔幻電影視覺奇觀方面的問題,人物造型作為魔幻電影的顯在視覺要素,人物造型的“奇觀化”現象就成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008年“奇觀化”一詞在學界首度提出。到2012年,有關魔幻電影“奇觀化”的期刊論文數量激增,人們的普遍態度從開始的認為國產魔幻電影缺少“奇觀化”轉變為更深入地研究如何做到對奇觀的“量”的把控,以及如何營造中國特色的奇觀化特效。如《淺談敘事化電影向視覺奇幻電影的轉變——以近年國產魔幻片看中國式的視覺奇觀》?中闡述了《畫壁》人物造型中具有東方視覺審美的奇幻性;《西方魔幻熱潮下的新千年華語電影奇觀》?對華語魔幻電影中志怪形象的具體表現方式以及呈現出的樣態進行分析,試圖解答魔幻電影中志怪形象的文化身份構建問題,思考如何從傳統志怪形象出發塑造東方魔幻人物造型;《電影〈妖貓傳〉的奇觀造型藝術》進一步分析了電影《妖貓傳》在人物形象和場景環境上的奇觀化美學創作,認為《妖貓傳》中呈現的視覺景觀,不僅做到了“量”的把控,同時也做到了敘事的功能和對內容的補充。
除專門論述“奇觀化”的學術期刊論文外,在魔幻電影人物造型“奇觀化”的問題上,不可避免地要探討當代數字技術和特效技術的發展應用。《華語魔幻片的新視覺—與許安、肖進〈畫皮2〉的數字特效和特效化妝》?從人物造型設計到拍攝過程、拍攝方法,再到對于特效經驗的思考,總結出我國電影應該從東方美學出發,努力呈現獨特的東方魔幻造型形象;《從數字影像到符號經濟——論數字技術對傳統電影美學的沖擊》對目前數字技術運用的正負面雙向效應進行了分析;《數字特效應用條件下中國魔幻電影審美特征研究》嘗試從受眾的審美體驗角度對中國魔幻電影做案例分析,分析數字特效條件下中國魔幻電影產生的新審美特征,更加明確地推論出數字特效技術應用條件下中國魔幻電影創作所具備的優勢;《國產電影特效技術的邁進與蛻變——捉妖記導演許誠毅及特效團隊訪談》?《藝術欣賞和視覺效果的融合——電影〈畫皮2〉中的中國式魔幻效果賞析》?從人物的形象塑造及畫面設計上對影片進行賞析;《〈捉妖記〉:CG與現實融合的突破與升級》?對《捉妖記》拍攝階段特效制作所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的過程進行了相應描述,解析其制作亮點與技術細節,揭示在制作周期中,影片如何實現角色動畫、數字場景與合成等方面的問題。
學界對魔幻電影服裝造型方面的研究論述尚顯不足。近十年來《從〈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解讀唐代女性服飾》?是第一篇從服裝角度探討魔幻電影的論文,文章將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服飾與大唐開放平等的時代風貌緊密聯系,分析了劇中服飾與唐代傳統服飾的關聯;《中國當代魔幻武俠電影服裝造型特點及意蘊闡釋》?選取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典型魔幻武俠電影《倩女幽魂》《墅山傳》《白蛇傳奇》作為研究樣本,探究時代變遷與技術演變對人物造型的影響,在對比中總結該類影片中人物服飾造型的特點與發展規律,是第一篇較為全面地從服裝角度分析魔幻電影的學術論文;《論科幻電影中的服飾人物設計》?從《指環王》《饑餓游戲》《第五元素》三部電影中探究西方魔幻電影服裝風格的變化;《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中服裝造型研究》?通過解讀電影《加勒比海盜》中不同類型人物服裝造型的特點,探析歐洲17-18世紀時期的著裝形制和文化背景,并且以藝術創作的視角闡述服裝造型對于人物塑造、劇情渲染的重要性,最后通過文章的分析總結為本土同類型魔幻題材電影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中國“架空”古風影視服裝設計探究》?在魔幻文學興盛的背景下,通過大量文字、圖片、影片資料整理分析中國“架空”古裝影視服裝的設計特點規律、典型設計方法、常見風格傾向和發展趨勢等;《中國魔幻電影視覺影像本土化問題研究》?從形象主體、特效場景、服裝道具三部分入手,對近年來中國魔幻電影中的視覺影像方面出現的本土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其中包含大量對人物造型視覺影像的研究。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學界還鮮少涉及有關魔幻電影服裝的研究,研究成果缺少系統化的論證。筆者認為,該領域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深度上需要我們不斷豐富與充實,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專業學者的重視,形成系統的魔幻電影服裝理論指導范式。
縱觀近20年來學界對魔幻電影的研究現狀,研究的領域和深度都得到了擴展,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特征。但在魔幻電影人物造型領域仍有許多的空白有待學者去填補。筆者經過這次對文獻資料系統的梳理,針對目前魔幻電影中人物造型研究領域存在的空白點,以及已有成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以下歸納總結:
“奇觀化”作為魔幻電影的研究熱點,是魔幻電影的一大特征,同時也是存在極大爭議性的一個問題。目前的研究大多一味抨擊魔幻電影的“奇觀化”,并未對其出現原因、存在合理性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奇觀化”這個名詞從何而來?為何在論述中從敘事到演員到造型都會用這個詞去形容?“奇觀化”是電影具有的普遍特性還是魔幻電影的專有特性?為何在國產魔幻電影剛問世時有人認為國產魔幻電影不夠“奇觀”,到后來卻一邊倒的批判魔幻電影的“奇觀化”?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過答案,或者說沒有清晰明確的答案。許多關于“奇觀化”的學術期刊論文并未在前人的論述基礎上做到補充與拔高。所以筆者認為,這部分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跳出前人的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魔幻電影“奇觀化”的問題。
魔幻電影雖為架空世界的故事,但其有時卻會有年代的限制,例如《妖貓傳》故事發生的背景為唐代,《四大名捕》故事發生在北宋徽宗時代,這些故事的講述大多會依托一個具體的時代背景。在目前所見的學術期刊論文中,大部分對服裝造型的研究僅就影片本身服裝的形制、色彩、材質、紋樣中的某一樣進行研究,注重細節創新處理的研究,并沒有立足影片時代背景從文化層面對服裝的形、色、質、紋加以展開論證。影視服裝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社會符號學意義,重視魔幻電影服裝造型基于“根文化”的研究與創作,有利于使影視創作者的創作重心回歸東方美學,為東方觀眾營造一個更易接受的文化環境。不能僅就影片本身的服裝分析,忽略了中國傳統服飾觀念對于魔幻電影服裝造型的思想指導。筆者認為在今后對有關魔幻電影服裝專題進行分析論證時,有必要結合中國傳統服飾史,從具體朝代深入分析形制、色彩、材質、紋樣,以歷史之“真”為根基,為影視服裝設計者提供更深層次的指導價值。
對魔幻電影的服飾研究不等同于普通服飾的研究,魔幻電影多展示的是神仙、妖怪和人這三者之間的故事。神仙和妖怪作為虛構出來的人物,其服裝造型通常具有寫意性、夸張性的特征,所以在進行設計時,如何在現實服裝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使服裝造型即符合其形象定位的浪漫化與個性化,又不會過分夸張是設計者所要關注的重點。人類角色的服裝造型通常具有寫實性的特征,所以在設計制作時就要針對特定的時代背景來做細致研究,突出其所代表的時代服飾特征。針對目前研究中多籠統地將魔幻電影服裝一并分析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根據仙、妖、人三種角色的差異,進行分類研究,這樣更容易總結歸納影片人物造型的不同特點和未來的創作方向。
服裝是民族觀念的載體,文化的表征。由于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地域條件等諸多因素,中西方在服裝的穿著觀念、審美情趣方面也各有不同,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服裝結構特色。
西方世界作為魔幻電影量產大國,其生產發行的影片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審美影響和視覺沖擊,但中西魔幻電影在根本上又存在巨大的差異。在魔幻電影領域,如何做到差異與借鑒、交融與獨立,思考差異所產生的原因和所帶來造型語言上的不同表現,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比較來了解對方,了解自身,只有認清本質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才能使中國的魔幻電影散發其獨特魅力與風格。就目前所整理的文獻內容來看,有關服裝跨文化比較的研究少之又少,僅有筆者和導師之前發表的一篇《中西魔幻電影在角色造型語言上的差異化表達》,但這篇文章也僅是根據中西文化語境的不同簡單思考了服裝造型設計上的差異,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與拓展。
人物服飾造型的文化傳播價值還有待挖掘。電影是文化傳播與輸出的載體,往往帶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電影傳播學的研究領域中,學者強調了電影對于東方文化的傳播價值,但有關電影中服飾傳播的重要意義卻未有涉及。西方魔幻電影以強大的特技為支撐,呈現一種夸耀外放的“奇觀化”服飾結構,影響著中國魔幻電影人物造型的發展,也影響著世界潮流服飾的走向。若我們足夠重視魔幻電影服飾文化的傳播價值,那么魔幻電影勢必成為一種有效的文化傳播媒介,可以推廣與輸出特有的東方美學思想,引領一種迥異于西方審美意趣的新型流行文化。
本文以時間為脈絡,著重梳理了近20年來我國魔幻電影及人物造型專題研究的學術成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對未來研究發展方向的初步建議。如今,在成果總結和研究走向上還有很多問題仍需我們解決,如魔幻電影概念的界定問題,魔幻電影中數字技術的應用怎樣打破傳統的服化道人員組成結構等等。
筆者希望有更多的專業學者加入魔幻電影人物造型專題的研究中,不斷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讓魔幻電影人物造型的學術研究如同繽紛異彩的東方魔幻電影一樣,有更深層次的發展。
【注釋】
①戴驄:《魔幻現實主義及其代表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北京:語文學習,1983年,第3期。
②賈建京:《當代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北京:
現代傳播,2003年,第4期。
③陸云達:《〈魔戒〉之魅與本土魔幻電影對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屆碩士學位論文。
④朱鵬:《〈魔戒〉之魅與本土魔幻電影對策》,北京:電影評介,2006年,第20期。
⑤湯頔穎:《魔幻如斯美麗——“神話思維”與當代魔幻電影》,北京:電影藝術,2006年,第2期。
⑥葛聰敏:《現實、奇幻、愛的母題——關于當代魔幻童話電影創作一些共通規律的思考》,北京:當代電影,2006年,第6期。
⑦白蓮:《當代西方魔幻電影與歐洲文化語境》,北京:藝術百家,2017年,第5期。
⑧楊曉林、柴秋霞:《論“中國史詩性大片”和魔幻電影的創作——以〈無極〉為例》,貴州:電影評介,2007年,第11期。
⑨段海峰:《流行元素下的魔幻法?——〈畫皮〉的非主流判斷》,吉林:電影文學,2008年,第23期。
?陳坤、古宇薇:《魔幻電影:新類型片的誕生——為魔幻電影正名》,吉林:電影文學,2018年,第6期。
?康嫻:《魔幻電影類型與美學特征探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屆碩士學位論文。
?劉穎:《“魔幻”電影受眾的跨文化心理解讀》,北京:外語教育,2009年,第9期。
?潘樺、李艷:《中國魔幻電影繁榮背后的隱憂—兼論“魔幻”二字的名實關系》,北京:現代傳播,2015年,第10期。
?李欣:《國產魔幻電影的發展之惑》,北京:電影新作,2015年,第4期。
?周郁:《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奇幻電影發展研究》,江蘇:江蘇大學,2016碩士學位論文。
?成喬明:《從電影〈白蛇傳奇〉看中國魔幻電影的未來》,北京:電影評介,2012年,第15期。
?葉楚瑩:《解析中國魔幻電影的敘事模式》,吉林:電影文學,2012年,第17期。
?王祺:《試論中國新魔幻電影的敘事特點——戲劇影視敘事學系列研究之一》,重慶:西南大學,2013碩士學位論文。
?陳牧甜:《大眾心理與魔幻電影剖析》,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碩士學位論文。
?劉思佳:《架空世界與魔法思維——論魔幻電影的本性》,浙江: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倪祥保:《奇幻電影起源發展及命名合理性》,江蘇: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
?張鑫:《淺析科幻電影在中國的模糊界定和發展瓶頸》,北京:大眾文藝,2018年,第12期。
?劉思佳:《魔幻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年08月。
?陳紅梅:《詩歌·美女·少年郎:電影〈妖貓傳〉的盛唐意向與符號表達》,安徽: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年,第7期。
?李彬:《〈妖貓傳〉:從妖怪文化到盛唐想象》,北京:藝術評論,2018年,第4期。
?喬慧:《淺談敘事化電影向視覺奇幻電影的轉變——以近年國產魔幻片看中國式的視覺奇觀》,甘肅:新一代(下半月),2012年,第8期。
?林世超:《西方魔幻熱潮下的新千年華語電影奇觀》,上海:電影新作,2017年,第2期。
?魏俊宏、馮妍:《華語魔幻片的新視覺—與許安、肖進〈畫皮2〉的數字特效和特效化妝》,北京:電影藝術,2012年,第5期。
?陸俊志:《國產電影特效技術的邁進與蛻變——捉妖記導演許誠毅及特效團隊訪談》,北京:電影藝術,2015年,第5期。
? 王澤娟:《藝術欣賞和視覺效果的融合——電影〈畫皮2〉中的中國式魔幻效果賞析》,貴州:電影評介,2015年,第14期。
?周雯:《〈捉妖記〉:CG與現實融合的突破與升級》,北京:電影藝術,2018年,第2期。
?張安鳳:《從〈狄仁杰之通天帝國〉解讀唐代女性服飾》,吉林:電影文學,2011年,第2期。
?李韻:《中國當代魔幻武俠電影服裝造型特點及意蘊闡釋》,山東:阜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金思含:《論科幻電影中的服飾人物設計》,山東:山東紡織經濟,2015年,第4期。
?陳歡、齊志家:《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中服裝造型研究》,北京:服飾導刊,2018年,第7期。
?高雅:《中國“架空”古風影視服裝設計探究》,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 王偉:《中國魔幻電影視覺影像本土化問題研究》,遼寧:遼寧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