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帥
(啟東市文化館 江蘇 啟東 226200)
現代旅游活動側重以文化要素為主的旅游活動,即品味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感受景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韻味,體驗景點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開展相應的文化消費。目前,文化旅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開始逐步成為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要素,文旅融合的特征逐漸顯現[1]。
有調查表明,逾七成的旅游消費者帶有明顯的主動涉入旅游各類文化活動的意識,成為文化旅游的切身體驗者。從文旅融合背景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借助文化旅游這一載體來進行保護與傳承,而文化旅游同樣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支撐,豐富文化旅游的內涵。
以江蘇啟東市為例,啟東具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區位優勢,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容了江海文化、沙地文化、漁港文化、墾牧文化等多種文化特色,其豐富性對于啟東全域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但現階段,非遺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缺少全民參與度、關注度。實施文旅融合,有利于啟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現代旅游產業結構,助推啟東文化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與演變的成果,很多情況下沒有相對固化的傳承模式。相關旅游項目在開展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保證項目的關鍵特點與核心內容得到保存,尊重其完整性。同時在尊重其完整性的前提下,加強對符合新時代發展特色、具有正能量精神內核的項目內容進行宣傳,避免單純地傳承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忽略深層次的文化要素。
作為移民城市的啟東,許多非遺項目是在和其他地域文化相互碰撞中定型的,甚至有些項目是從其他地方“流淌”而來,然后發揚光大的。比如,“評彈北調”,就是蘇州評彈和啟海方言相互融合的成果;“十番鑼鼓”的源頭是明末清初,任禮部右侍郎的崔桐帶回呂四的宮廷雅樂。我們不能因為“評彈北調”帶有蘇州評彈的元素,就在宣傳過程中忽視其“北調”的特色。地域性特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與發展的根源所在,浸潤著豐富的區域化、歷史化文化要素,在保護與傳承實踐中,要重視和尊重其地域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在和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應得到創新,應融入更多的時代要素,采用數字化保護模式和最新的為大眾所熟悉的傳播渠道。將啟東的非遺項目融入啟東全域旅游的吃、穿、住、行、玩的方方面面,融合的形式、方法需要創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文化建立起新的共生關系,借助旅游產業的發展,開發相關的文創品牌,對于實現非遺傳承的良性發展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強化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扶持與引導作用,有利于從政策層面形成可靠保障,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際效果。啟東文化旅游的發展,要立足于區域客觀實際,堅持政府部門的主導權和決定權,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權威性,以及實施過程的嚴謹性,確立近期、中期、遠期的不同目標,根據區域特色進行空間布局。將啟東非遺中的江海文化特色部分融入圓陀角旅游度假區創建中;將漁港文化部分融入背部呂四漁港建設;將沙地文化融入中部休閑農業旅游創建中。政府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列支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引導非遺項目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要始終強化傳承人的主觀責任意識與歸屬感。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搭建自由發揮、創新樣式的平臺,授予其更多的自主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牢固樹立傳承意識與責任,努力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2]。
根據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結合文化旅游消費新需求、新趨勢,分析文化旅游的優勢和短版,明確功能定位,規劃打造具備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為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提供便利條件。針對啟東文化旅游發展實際,要適度延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挖掘產業鏈條上下游潛力與價值,全面整合與文化旅游相關的購物娛樂、餐飲住宿、影視欣賞等環節,推出迎合大眾文化旅游需求的精品服務。要注重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亮點工程,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逐步將啟東打造成為大都市依托型的江海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滬啟一體化發展下的北翼大花園。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勢頭極為迅猛,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及行為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樣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提高保護與傳承的實效性。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經歷的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展現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背景,用更生動、更靈活、更直觀的形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比如,可采用現代化信息設備采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經過精細加工與整理,形成專題宣傳材料,在網絡、電視、手機APP等各大平臺載體上播放展示,并借助集體性文化旅游活動予以宣揚。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當作一項長遠事業來對待,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兼顧短期及長期效益,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未來長遠效益,重視啟東非遺項目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其社會地位與社會認可度,堅決杜絕低俗、庸俗,防止出現粗制濫造的作品[3]。
綜上所述,受經濟發展水平、主觀意識、措施方法等要素的影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實踐中,依舊存在著問題與不足,制約著文化和旅游事業的穩步發展。我們應該從文旅融合的客觀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本規律和地方特色,從思想意識、信息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面著手,切實提高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整體效果,為促進文化和旅游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