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彬
(運城博物館 山西 運城 044000)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博物館因其資源稟賦和獨特魅力,成為各類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館不只是人們學習歷史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培養人們愛國主義思想、塑造優秀人格、培養學習思考習慣和完善生活質量的場所,是人人都需要的終身課堂,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這也是目前世界博物館界都在努力的方向[1]。
近幾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幾次強調要重視中小學生的研學活動,使博物館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研學活動中去。提倡研學活動不僅可以延伸學生的課本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從小樹立愛國主義情懷,不忘來路,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好。例如廣東省博物館南粵古驛道研學活動,他們“驛路同游”綜合實踐課的設計概念是:打破圍墻,在自然和生活中去感受歷史。在資源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不斷創新形式,在研學過程中對歷史進行深度學習,在行進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遼闊和富饒,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目的。
他們的研學課程框架有:
1.研學行前課,主要由專家及研學導師,針對研學相關內容與核心概念進行鋪墊學習,掌握背景知識、激發探索熱情,明確研學任務與探索問題;
2.研學行中課,在實地研學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研學行后課,通過實地探究,結合資料與頭腦風暴,運用多媒體、戲劇展示、文創產品設計、方案策劃、探究報告等方式,分組制作與展示創意成果。研學優秀者將獲得由廣東省博物館頒發的結營證書[2]。
研學課程是要讓孩子們用腳步丈量古道,用眼睛觀察自然,用心體會文脈傳承,用頭腦規劃未來。比如其中有一站就是讓學生們到郁南磨刀山古人類遺址,在現場近距離感受歷史,讓學生們了解古人使用的石器,并讓學生用石器去體驗古人如何用它們砸堅果等;在古驛道上會碰到一些植物,老師就會針對這些植物為學生們講解。
廣東省博物館比較成熟的研學案例證明,博物館教育工作不只在館內和展品上,要將博物館的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出來。研學活動是多學科團隊工作,需要教育策劃,課程設計,館校結合。廣東省的研學活動是館內多個部門聯合,邀請來自歷史、戲劇、自然、建筑、創新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導師共同完成,每一堂課都是一次腦力激蕩。這是研學和旅游最大的區別,也是研學受到歡迎和熱捧的原因。
對于文物大省陜西省來說,其可利用資源更豐富,各個博物館全面啟動,研學活動的設計和普及狀況更具優勢。不僅在館內舉行各種研學活動,還與學校合作,讓博物館知識走進了課堂。例如西安市曲江二小已經開設了博物館課程,各班每周一節。此外,從2010年開始,在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中,博物館教育所占權重越來越高,在定量評估指標體系中教育與展覽占到45%,在定性評估指標體系中陳列展覽與社會教育占到35%。這都充分說明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各個博物館重視研學活動的原因之一。
當然,目前做研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由于缺乏監管,博物館研學市場比較混亂。一些不規范的研學旅行存在收費過高、學習效果差等問題,也未發揮出研學活動應用的教育作用[3]。此外,博物館自身的教育項目也有很多問題,比如沒有自身特色,中小博物館教育項目同質化嚴重,很難激起學生參與或者體驗的興趣。教育項目“低幼化”嚴重,體驗性和探索性不強,研學安全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博物館的手腳,博物館無法向前邁步,無法大刀闊斧地開展相關教育活動。
針對上述問題,博物館一方面要加強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要確保服務質量。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方面的投入,不能完全依靠市場介入。博物館研學的課程設計,要體現自身特色,做強做實教學內容,豐富研學形式,讓學生愿意來參與。
博物館對外宣教,不能只注重對文物的表面解說,更要注重文物背后的文化背景;不能僅限于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文化普及,更要發掘文物特有的故事和意義。博物館不僅僅只是保管歷史文物的單位,還需要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真正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例如南京博物院“回家過春節”特展,展覽品有糧票、瓷缸、老沙發、黑白電視機等,從20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通過場景、實物、影像等反映家庭生活狀態的變遷,把過去的年味兒“搬到”今天,讓大家找到了“回家”的感覺。展覽的展品全部都是從民間收集來的,并不是很值錢,但是依然辦了一個很成功的展覽,很受市民的歡迎。這種可觸摸、可把玩、可落座的浸入式展覽,縮短了觀眾和展品的距離,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展覽中找到自己家的影子。
作為文化傳播機構,博物館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博物館逐漸從注重實物珍藏保管,發展成為以大眾教育為中心、承擔起對全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公民素質的責任,成為啟迪少年兒童求知欲的場所和成年人接受終身教育的大學校。直至今日,“教育”依然是博物館的最終職能之一,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不再遙遠,讓大眾親近博物館。博物館研學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要想做好研學,我們還需要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