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情緒障礙屬于大學生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的。情緒障礙亦稱“情感障礙”或“心境障礙”。是指正常情感反應的夸張、混亂和減退。斷定情感反應是否正常或病態,需根據以下三個條件,即情感反應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的久暫和是否與所處的環境相符。情緒障礙誘發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近些年高校因情緒障礙自殺的人群逐年上升,目前高校也將情緒障礙的預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教育中。
本文將從情緒障礙特征、形成原因進行探析,并據此討論其有效干預策略。
通常而言,情緒障礙主要表現為焦慮、易怒、恐懼、抑郁等消極情緒。情緒障礙患者敏感、易怒、情緒波動起伏大、易產生敵對心理、不易相信他人、與人交流發生障礙,漸漸的病理性開始產生,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就容易發展成嚴重心理問題,對自身和他人造成極大的影響和威脅。
焦慮情緒表現在對于壓力以及困難過度擔憂害怕,大學生出現焦慮情緒往往會伴隨失眠多慮,長期失眠會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焦慮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焦慮,生理性焦慮理論上是一種預感事物來臨的正常情緒反應,當焦慮較為嚴重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時,就容易演變成病理性焦慮,符合相關醫學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癥。該癥狀如不能積極化解或干預不及時就會陷入深度焦慮狀態,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甚至演變成抑郁或者精神障礙。
易怒是一種較為沖動迅速的情緒反應,該癥狀通常是情緒不穩定,容易產生煩燥焦慮情緒,心慌、愛發脾氣、易緊張且恐懼害怕、敏感多疑、委屈易哭、悲觀失望無愉快感,比較容易壓抑苦惱。對事物表達不滿是一種常人的生理反應,但出現情緒障礙的人易怒反應更加突出明顯,甚至會出手傷人,對于他人的好意多是不信任的態度,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極其不利的,同時也對其他同學構成威脅,嚴重影響教學管理。
恐懼是一種個體因受到某種威脅而產生并伴隨著逃離愿望的情緒反應。人大多數恐懼情緒是后天的,恐懼時常見的生理反應有心跳猛烈、口渴、出汗和神經質發抖等,如果威脅繼續存在,可發展為難以控制的驚慌狀態,嚴重者出現激動不安、哭、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制。消除恐懼心理是需要學生自身以及環境的共同作用,學生的支持網絡是恐懼情緒是否會發生嚴重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良好心理支持網絡的學生,一旦出現恐怖情緒,就很容易發展成更多的心理問題。
抑郁通常表現為情緒上容易低落,思維變得遲緩,個體缺乏主動能動性,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自責情緒增加,并影響到飲食、睡眠,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自殺行為。近年來,因抑郁癥而自殺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抑郁癥一度成為大眾的關注點。抑郁情緒是一種比較可怕的情緒,出現這種癥狀的學生不太容易從短時間內的外在表現觀察出來。抑郁情緒是一種最具有破壞性的情緒體驗,對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極具威脅,也是最難干預的癥狀,通常是伴隨藥物治療和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
誘發大學生情緒障礙的誘因涉及到學業困難、生活窘迫、情感變化、人際交往、心理受挫以及其他隨機性的問題。形成原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2.1.1 學習模式和方法的差異和轉變,環境變量增大。大學學習最主要是要靠主動性,很多學生無法從高中的被動學習中抽離出來,一時無法適應大學的主動學習模式,同時,也因為課程的減少而對學習有所疏忽,導致考試到來或者需要用到知識時,產生焦慮和壓力較大的現象,處理不好便容易陷入更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中。在人際關系、團體角色定位、自信心等方面,使大學生在環境適應中難度加大,不合理的認知以及適應力不足導致環境變量成為主要誘因。
2.1.2 就業期待和就業現實的落差。最難就業季的提法自2013年起,至今仍在延續。大學生個人、家庭、社會卻對就業抱較高的期待。而大學期間的知識和能力和社會需求脫節,社會認可度降低也是就業的現實問題。就業壓力是近年來不斷被提起的大學生綜合征之一,因為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社會競爭壓力不斷上升,而就業崗位稀缺,使得很多大學生長期處于就業的焦慮之中,在情緒上形成一種自我矛盾、焦慮的狀態。
職業生涯規劃在進入大學以前幾乎從未涉及,大學之前通常是以高考、學習為主線,對自身的性格發展以及興趣愛好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具體的認知。進入大學后,雖然大部分高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對目標迷茫或缺失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對于自身的潛能以及自我的認知是缺乏的。自卑以及焦慮的情緒體驗會比較明顯,如果接觸到了一些不好的例子,很多學生會失去辨別能力,從而迷失自我。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環境中自然免不了要和他人打交道,而大學課程比較分散,自由程度高,人際關系的相處基本上是以寢室或團體為起點的,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成為難題之一。人際關系處理的順利與否直接關系到個體的情感情緒體驗,很多學生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是寢室矛盾、同學分歧、情侶問題或者師生之間溝通不暢等,導致雙方關系發生破裂,影響到雙方的情感體驗,無法正確處理的學生就很容易出現心境障礙,從而出現心理問題。
對于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大學的學費、生活費是一筆大的支出,甚至有些家庭無力承擔,基本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其他的情感需求也會或多或少有所缺失。另外,家庭經濟之間的差距,在大學生之間是非常明顯的,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可能會因為經濟狀況、穿戴方面等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同時也存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貧困家庭孩子急需用錢的心理,通過網站等進行電信詐騙,丟失錢財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無法調節就很容易陷進自責、恐懼以及抑郁的情緒障礙中。
大學生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潛在因素,還有內外雙因素作用,而絕大部分是受雙重因素影響,所以從危機干預的角度來講,除了關注學生心理方面,還要注重周圍環境的影響。
對于個別學生的情緒動態變化,有時教師和輔導員沒法及時了解,而在情緒障礙出現之前,最重要的是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是最快速且有效的,尤其是在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的問題上,同學之間是更能夠互相理解和及時幫助的,因此,要建立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的體系,發揮同輩群體的力量,改善外部環境。
對于情緒障礙的學生在初期很難被發覺,容易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如果學生不主動尋求幫助的話,消極的情緒體驗就無法得到有效消除。一旦有所發現,可通過小組社會工作、團體輔導、個別咨詢等方式綜合應用,針對不同類別的情緒障礙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若出現情況嚴重者,簡單的語言干預已經沒有作用和效果,還需及時轉接專業部門和專門人士進行治療。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大力開展心理教育宣傳,幫助學生了解挫折和困難以及應對之策,要用正確的態度和眼光去看待。同時也要開展溝通與交流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也能渲染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引導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處理人際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今后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形成家庭、學校雙向合作模式,從源頭上消除情緒障礙的產生。在出現問題時,父母要積極配合,幫助學生脫離消極情緒的影響。呼吁社會和家庭要對孩子的學習環境進行單純化,在關注升學率、就業率的同時,也要關注到孩子的身心發展,避免施加過多的壓力。
情緒障礙分為輕度情緒障礙和重度情緒障礙,對于輕度情緒障礙的學生可采用上述辦法進行干預,而重度情緒障礙就需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治療一般適用于不可抑制的精神情緒障礙反應而采用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通常是醫院使用,而對于藥物治療,學生及家長一般是排斥的態度,但對于一些危害行為較為嚴重的情緒障礙學生,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干預手段。但藥物治療只是緩和之計,還需心理治療的有效干預,學生接受藥物治療后會暫時性出現正常的情緒反應,此時學校、家庭、心理輔導人員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及時擺脫情緒障礙。
高校大學生情緒障礙問題的有效干預一直是每個高校學生管理環節的難題,社會各界也都在積極研究和尋找更多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但歸根結底,個人情緒障礙問題是屬于個案問題,關乎著個人的心理動態發展,所以個人的自我調節是最重要的也是突破點,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和人生觀以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貫徹落實是每個高校管理人員應當注重的環節,同時也要反思教育環境以及教學方式的模式是否符合現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聯合各方面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