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宇
(武昌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工作是政府為幫助家庭確有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國高職院校現階段實行的是 “先認定、再評選”的資助方式,即首先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篩查,選入貧困生數據庫,再根據名額分配,進行民主評議及材料審查,最終確定資助評級(特別困難、困難、一般困難)。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認定和資助工作的高效率及公平性,但不得不提,這種單線的直接資助,將資助工作局限在表面的接受申報—受理審核—發(fā)放資助這些環(huán)節(jié)上,忽視了對于受助學生的心理建設和積極引導,制約了資助育人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在“擺渡人計劃”(即經濟資助、精神資助和學業(yè)資助)的框架指引下,對于如何強化資助育人進行了一些摸索和嘗試。
正如上文所述,現階段的資助工作的重心是放在資助前期的,即政府的資助金向學生流入的過程,而忽視了資助后的學生的跟蹤和幫扶工作。為了弄清學生對于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看法,我們特地對我校2016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共有1565名學生提交了有效問卷。在針對 “資助工作可改進的方向”子項的多項選擇中,在36.4%的學生勾選了學校應該把“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并向精神扶貧”深入;35.9%的學生認為學校需要改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程序;32.1%的學生認為需要加強受助學生的誠信教育。由此可見,普通學生對于貧困生認定后的跟蹤和育人效用還是所期待的,學生們也普遍認為,僅僅注重經濟層面的幫扶是不夠的,精神扶貧、品德教育同樣重要。由此可見,在實踐中,我們絕不能僅在完成了貧困生助學金發(fā)放后就認為完成了本輪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受助學生的心理建設、品德教育、價值觀形成等重要育人環(huán)節(jié)也應并入到整個貧困生資助工作機制中。
為了達成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對于受助學生后期的跟進與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方面,筆者主要從“精神資助”和“學業(yè)資助”兩個維度,來設置項目與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擁有健康積極心理、感恩互助之心、積極向上態(tài)度。
精神資助(Psychological Assistance,亦稱心理資助)即是從心理層面,對于受助學生進行積極心理相關的幫助。涉及兩個方面,救助與提升。救助,即通過心理訪談的形式對于受助學生的心理缺陷進行排查。部分貧困生在脫離原來農村的血緣社群、地緣社群后,心理問題逐漸凸顯,對于此類學生,應重點關注一些極端或自我評價低的心理問題(如自卑、仇視、厭學、挫敗、抑郁等)。針對這類學生,應由班導師或輔導員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做好記錄和追蹤,必要時可以上報學校心理咨詢處,由專業(yè)人士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值得注意的是,訪談過程應注重學生的隱私保護,不能在公共場合談論學生的家庭情況、收入等敏感話題,避免對于受助學生的二次傷害。
提升,即對于受助學生的品德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提升。強化學生的服務意識,學會感恩與回饋。這一部分主要對學生進行品德的塑造和再教育。這一塊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從實踐的效果上來說,應以受助學生的內在需要和發(fā)展目標為依據來設置相關活動,注重學生的體驗性和情感性。由于品德教育具有普適性,所以此塊設置中,我并未區(qū)分已認定學生和普通學生,而是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見縫插針”,提升學生的總體道德水平。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德育作業(yè);主題班會;德育系列活動。
2.1.1 德育作業(yè)
這種方式發(fā)揮了教學在德育中的作用,既鍛煉了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實現雙贏。比如在教授英文感謝信的書寫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對于曾幫助過你的朋友和親戚寫一封感謝信”的作業(yè),并將信件翻譯成中文發(fā)給相關對象。不少學生都表示,很久沒有對父母和好朋友說出過感謝了,雖很難為情,但覺得這么做非常有必要。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情感層面的引導,讓學生知道了感恩對于人際關系的融洽所起到的作用。
2.1.2 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將意識形態(tài)落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設置感恩、誠信守信、抵制非法校園貸等貼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問題的相關主題。在設置班會的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讓他們能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避免整個班會流程的程序化和空泛化。這方面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組織者的自我剖析,在鼓勵無果的情況下,組織者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講講自己的或者身邊的例子,這樣“身先士卒”會極大的鼓舞學生,沖破心理障礙,積極挖掘內心的需要,說出心里的故事。
2.1.3 德育系列活動
德育系列活動是一系列小的,在時間上形成承接的活動的統(tǒng)稱。強調對于學生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的多次引導和道德規(guī)范。這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形成有效的行為模式,屬于非常靈活的一種德育方式。可以開展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根據各種節(jié)日開展的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活動;日行一善、愛心記憶卡整理、志愿者服務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活動的開展應著重強調受助學生的服務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互助互幫精神,且在活動開展后一定要有反饋和總結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強化活動的意義。此外,對于受助學生也可以開展專門的品德教育活動,可以讓受助學生搜集身邊的好人好事、勵志故事、奮斗青年等素材進行分享和評價。
學業(yè)資助(Academic Aid)即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學好知識反哺社會”的正確觀念。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經濟社會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政府設置貧困助學金的初衷也是為了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助力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從這個方面上來說,貧困生資助應該助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養(yǎng)成。
筆者采用的方式是讓受助學生根據SMART原則(即Specific 具體;Measurable 可衡量的;Attainable 可實現的;Result-based 重視結果導向;Time-based 有時間性)來制定學習目標,讓目標變成可以量化考核的項目,方便后期的核查與調整,并在學期末進行反饋,循環(huán)往復。這樣做,能督促受助學生將學習目標細分化。在我所帶班級,受助學生設置了諸如“本學期不無故曠課”“完成課外閱讀書籍2本”“堅持每周記憶50個單詞”“戒掉游戲”等小目標,實施情況較好,大部分受助學生都能在多次制定和調整計劃后保證課堂的到課情況、課外閱讀的數量、健康作息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等。
除了“目標-反饋”的方式外,優(yōu)秀學生經驗交流會也是很不錯的學業(yè)資助手段。在勵志獎學金評定后,我在班級上組織了一場勵志獎學金獲得者的經驗交流會。獲獎學生簡要介紹了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家庭情況,并對于大學期間獲得的榮譽以及參與的兼職等情況的心得體會進行了生動的講述,會后,學生還針對具體的學習技巧和學時分配進行了交流,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還可組織其他類型的經驗交流會,討論如何豐富課余生活、如何通過英語四級、如何平衡兼職與學業(yè)的時間分配等,發(fā)掘學生中優(yōu)秀的典范,對于貧困的受助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另外,高職院校實習實訓課程的安排也能作為對于受助學生學業(yè)資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除了完成常規(guī)的參觀實習心得整理外,可以另外安排一場專屬于受助學生的座談會,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自信,對以后進入社會,服務大眾做好鋪墊和準備。
本文從精神資助和學業(yè)資助兩個維度,對于貧困生資助長效機制的后期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在精神資助的方面,主要是從救助和提升的兩個方向進行,并輔以德育作業(yè)、主題班會、系列活動的組織開展來提升受助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構建;學業(yè)資助則是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典范和明確職業(yè)發(fā)展目標方面著手。值得一提的是,可供開展的活動并不局限于本文中提到的這些活動,只要是既能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能對學生良好心理構建和未來就業(yè)有所幫助的系列活動都可以并入到這兩個維度中去。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應是如何平衡經濟資助、精神資助和學業(yè)資助三者之間的關系。經濟資助形式必須要有所調整才能更好服務于貧困生資助的育人功能。此外,精神資助和學業(yè)資助中各項目的考核方式的制定也直接關系到這種貧困生資助長效機制能否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