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霞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莊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發生、百姓生活異常艱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莊子選擇了隱居避世,選擇了追求心靈的自由,并在追求心靈自由的境界里探求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理。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隱士”具有很大的影響,也對傳統文學藝術特別是古典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探究莊子心靈哲學思想形成的背景,可以從社會背景和思想背景兩個方面來分析。
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當時政局動蕩不安,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發生,到處是兵荒馬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秩序混亂。莊子只是做過很短時間的漆園吏,就是管理漆樹園的小官吏。他的名聲很好。
后來,楚威王聽說莊子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賢能人才,便以厚禮請他到楚國做相國。莊子委婉地回絕了,他選擇隱居避世,潛心著書,擺脫來自外部的束縛,使心靈得到慰藉,達到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他是一個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戰國時期的一個著名隱士。”[1]在政局動蕩的社會環境下,莊子選擇了隱居避世,追求自由的生活,追求心靈的淡泊寧靜。這是莊子鮮明的政治立場,同時也以他自己的態度表達對了當時社會現實的極度不滿。
再談談莊子的心靈哲學形成的思想背景。莊子處在思想文化和學術發展非常活躍的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各家的學術思想蓬勃發展。正如鄭萬耕所言:“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2]戰國時期哲學有了很大發展,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莊子在道家學派中具有開創性地歷史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將“道”的研究從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發展到更高的境界。
莊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心靈自由”的人生境界,將道家的哲學思想上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通過擺脫肉體和精神的束縛,追求精神和心靈的自由,以此來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憂慮。莊子提出的“心靈哲學”思想意義深刻,富有豐富的哲學內涵。
面對社會現實和動蕩的政治局面,莊子不想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束縛,他選擇了隱居避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心靈上的自由。可以將莊子心靈哲學思想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逍遙自由和心齋坐忘。
“逍遙”的含義是不受約束與束縛、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夏國強在《莊子》中寫道:“‘逍遙’也作‘逍搖’,在外表上,呈現出一種悠然自得、安適自在的狀態;在精神中,是一種同化自然,與之消亡長息的態度。”[3]從中可見,莊子追求精神自由和心靈自由的人生理想。
莊子關于“逍遙自由”思想的描寫如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4]莊子描寫“鯤”之大及其變化為“鵬”之奮飛,其根本目的并不是描寫自然界的動物,而是通過描寫動物自由自在的飛翔,折射出人追求自由的想法,這才是莊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莊子幻想自己的心靈自由翱翔于無限廣大且一塵不染思維精神世界里,表達了他對污濁不堪、是非混亂的現實世界的厭倦。在這樣的神游中,莊子得到了莫大的愉快,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精神超越,進入了“與道為一”“與天地萬物為一”的境界。[5]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莊子的思想內涵:他厭倦了戰國時代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希望在“逍遙自由”的境界中獲得無盡的快樂與愉快,超越現實的世界,追求一種自由的、理性的生活。
莊子描寫了“逍遙自由”的思想,寫下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6]莊子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去把握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遨游于無窮無盡的世界。“至人”能夠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神人”能夠將精神世界完全超脫于物外,心中沒有功名和事業;“圣人”的思想修養臻于圣明境界,從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在莊子那里,同世俗之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至人”“神人”“圣人”“真人”,他們實現了對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是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講獲得精神自由、實現理想人格的條件和途徑[7]。莊子主張徹底擺脫外界對自己肉體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縛,不受外界功名利祿的約束,超越一切世俗的觀念,淡泊名利,保持一種寧靜淡然的心境。他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從而達到心靈自由的精神境界。
“心齋”的含義是摒棄內心的雜念與欲望,保持內心的澄凈,恢復自己內心的寧靜。鄭萬耕先生認為:“莊子提出的‘心齋’的方法,用祭祀時的齋戒來比喻‘得道’前的特定精神狀態。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一個‘虛’字,即排除任何感覺、嗜好、情感和思慮,停止任何感官和思維活動,使心靈超然物外,保持絕對的虛靜、安寧、凝聚與和諧。”[8]可見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和諧,使心靈超脫現實的事物,便是“心齋”。
《莊子·人間世》中關于“心齋”的描述如下: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9]
在這里,莊子通過顏回和孔子的對話,詳細地闡釋“心齋”這一思想理念。精神上的“心齋”,是保持專心致志、沒有雜念;要用心去聽,切身的感受生命與自然的發展變化。夏國強先生指出:“以‘心齋’來處世,即虛己來看待外物,具有包容萬物的精神,達到‘忘我’的境界,才可以不為名利所迷障。”可見,“心齋”是消除內心的思慮和欲望,內心沒有一絲雜念,不受名利和權利的誘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精神上超脫世俗,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坐忘”的含義是徹底地忘掉一切。馮友蘭先生寫道:“《大宗師》篇講‘坐忘’的方法。它講到關于顏回的一個故事。顏回先忘了仁義,后來又忘了禮樂,最后達到‘坐忘’。”“坐忘”就是忘記一切,心如死灰,保存自我的本真。
關于“坐忘”,《莊子·大宗師》篇這樣寫道:“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就是說我們要擺脫形體對心靈的束縛,排除不良嗜好和內心的貪欲,無牽無掛,無羈無絆,忘掉周圍的一切,洗滌自己的心靈,從而達到心靈自由的精神境界。
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是對老子“道”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莊子是中國古代最早提出心靈哲學的學者,也是最早提出追求精神自由并進行詳細闡述的思想家,對人生理想、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莊子的思想是對戰國時代“隱士”思想的總結,為戰國時代的“隱士”們提供了一種以委婉的方法批判社會現實的途徑,是對“隱士”們心靈上的一種安慰,體現了強烈的個人意識,對后世影響深遠。同時,也對傳統文學藝術特別是古典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莊子思想作為當時社會生活的產物,必然有其思維角度的時代局限,也有一定的理論局限性。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含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實際上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的現實生活。經過漫長的傳承和發展,莊子心靈哲學思想中一些積極的思想內容被歷史傳承下來。
如今,我們要用批判的、理性的態度來理解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特別是在當今這個紛繁變化的社會中,在面對名利、面對各種外來誘惑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夠淡泊名利、拒絕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如何增強自身道德修養、保持內心的一種安然自在的心境,不妨潛心讀讀《莊子》、體驗先哲的智慧。
綜本文所述,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是對道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對戰國時代哲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是莊子在當時社會生活苦惱中解脫自己的一種方法。追求“逍遙自由”,保持精神上和心靈上的絕對自由;莊子通過“心齋坐忘”,摒棄一切,忘記一切,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是他在悲觀失望中提出來的安慰自己心靈的一種思想。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對當時的“隱士”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使人有一種精神寄托。
我們應對莊子的心靈哲學思想有著清醒的認識,用心體會這種超脫世俗的心態,從中汲取正能量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