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郁蔥 羅小紅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 北海536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教育主張既要珍重傳統的精神資源,又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性、職業性、應用性的基本特征,是與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機構,其文化建設應在正確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展開,兼容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特征,以專業設置、地域文化和企業行業文化等多維度平臺助力,突出職教特色,形成獨立品格。
全面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大課題。我們所講的“傳統”,首先是一種精神,就是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它總是保留著特有的活力、步調、節奏和趣味。因此,弘揚傳統文化并非完全復古,也不是機械仿古,而是要把當代精神與傳統精神、古典趣味相融,要在情感、智慧、知識、思想和價值觀上找到古今相通的契合點。
從我們的古典課程設置看出,古代的教育重視的是德性所知的教學。但近代工業革命之后,人們開始注重知性知識尤其是科學技術知識,減少了對哲學和人文知識的關注。
孔子之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他把“德”放在首位,以德攝行。孔子所謂的文學,既包括各種典籍和歷史文獻,也囊括生活技能和行為規范的“六藝”,儒家的教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把科學原則、倫理理想、道德目標與生活需求有機聯系起來。正因為儒學提供社會凝聚力和思想理論基礎,包括對禮儀、誠實、正直、忠誠、恩惠、仁愛、社會責任感等個人品格修養的強調,才使得中國豐富的文化傳承至今。而道家學說作為對孔子學說的補充,正好滿足了人們情感和理智上的“回歸大自然”的需求。
“敬業樂群”四個字,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敬業”,就是要好好做學問、好好做一個人,要先學習人文,養成人格,再學習謀生技術;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要有誠懇、敬重之心,不可以馬馬虎虎。“樂群”就是要培養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的各種能力,維護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環境的健康與和諧。我們中國幾千年前教育的目的,是教給我們怎樣做一個人。不管怎樣,傳統文化所講的價值維度和人格修養,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1]。
隨著全社會文化意識的回歸,人文教育在高校備受關注。在現代化多元社會和傳統文化復蘇的雙重環境下,高職教育面臨著時尚與傳統共建的重要問題,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應該受到重視。
對時尚的判斷是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根據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眼光的變化而變化的。相對于時尚,某些傳統的表現形式顯得不合時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因為與時尚的不同,也可以體現出一種創新。高職學生是對新鮮事物很敏感的一個群體,他們對時尚的追求往往以休閑娛樂為重點,比如:網絡游戲、動感街舞、視頻制作、美食制作等。
北海職業學院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學院黨委宣傳部、工會、學生會、團委、圖書館等部門,提供宣傳平臺,利用校園網絡、廣播電臺、宣傳欄等平臺刊載信息,收發推文;定期舉辦講座和讀書會,將著名作家和學者請進校園,將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帶進校園,讓傳統文化引導校園,構筑優雅大氣的精神家園、育人環境;文傳系每個學期的作品設計展覽,教育系的課本劇排演和琴棋書畫比賽,學院的三月三美食節、文藝匯演等,為繁榮校園文化貢獻了才智和力量;為突出地域特色,學院還將粵劇表演團請進學院禮堂,給學生帶來了一場古色古香的文化盛宴,激起他們對學院和學院所在地的感情。
其實,傳統和時尚并不天然對立,只要找到正確的入口,經典的傳統文化藝術不僅會成為年輕一代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被新的時代語境重新賦能,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就是一個明證。受專業知識和審美趣味門檻的限制,普通受眾對傳統戲曲總抱有一種“高攀不上”的態度,若一味強調原汁原味,更會加深此種隔閡。將各種藝術符號簡單拼貼,會與傳統文化的精髓相去甚遠,雖然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卻也加劇了對傳統文化的誤讀。
不但地方戲劇如此,就是我們歷來作為傳統文化教育主打劇目的古典詩文,效果也是收效甚微。中文確實是一種很美的語言,它的發音方式獨特、氣息連貫、悠揚婉轉,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但“好讀”和“美感”僅是經典詩文的一個特征,它字里行間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才是漢語最精華的部分。無論是《論語》《道德經》,還是《紅樓夢》,用心閱讀體會,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思想都能與現實對照。我們當下所追求的創造、獨立思考、溝通等各種能力,都能在傳統經典中找到對應的部分。時代不斷進步,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固守原有的思維模式、思考習慣和做事方法,只有對知識進行迭代更新,與當代價值觀兼容,才能促使學生跟上時代的步伐。總之,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帶著人文主義的價值和理想,促進人的自由發展[2]。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對于物質充滿欲望,但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又很粗淺,很容易被功利主義思想驅使。而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僅關系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關系精神世界的變遷。科技使生活千變萬化,在這個時代,秉持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意識,留存個體的異質性,堅守某種永恒的價值判斷,也是當代人最寶貴的能力。
所謂工匠精神,是要求工匠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還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3]。
北海職業學院前身為創辦于1977年的北海市師范學校,學院立足北部灣經濟區,依托區域優勢產業,以海洋特色創品牌,以校企融合育人才,規劃建成專業結構合理、海洋文化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區域領先的應用型高校,目前已進入內涵發展階段。與一般從相對獨立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專學校不同,它的辦學歷程短,職業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都還不成熟,如何建設形成體系完整、規范、系統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社會聲譽度,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此,北海職業學院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同時注重,努力探索社會實踐育人新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雙贏”。近年來,學校和多家有影響、有實力的企業雙方,圍繞專業共建、師資培養及認證、實訓中心建設、就業實習渠道搭建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和合作,為北海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等企業為學院實訓教學提供幫助,合作企業對零件制造、工藝應用、材料選擇、規格要求以及成品檢驗等環節進行的詳盡敘述和介紹,為學生展示了源自工匠精神的職業態度和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職業情操和道德品質,而這正是職業行為延續和傳承的根本,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要找準青年學生的需求,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為學生提供開拓視野、鍛煉能力的平臺,使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地方特色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因而具有獨特性。北海三面環海,既是聞名遐邇的“南珠之鄉”,又是廣西、云南等西南省市與海外交流的重要交通渠道。這里曾經聚集了大量的商品,是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場所,同時也成為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歷史上,人們曾這樣贊譽它為“南珠古郡”“海角名區”。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北海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北海境內保存的歷史古跡和文物甚多,全市范圍內現在有一百多處被保護地區,其中包括四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八處自治區級別的文物保護區,另外還有兩百多處文物古跡。近些年來,北海政府堅持保護文物古跡、尊重歷史文化的原則,深入搜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并以此為契機,努力打造全新的北海文化。因此,對于北海高校來說,韻味深厚、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就是其取之不盡的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資源。教師應積極參與北海本地文化的研究,通過研究和闡釋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依托地方資源,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設各種有助于專業教學的校本課程。通過研究本地文化,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訓教程,使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充分感受到本地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擴大北海的城市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
高等教育要面向未來,放眼世界;未來是什么樣子,取決于我們當下“學習什么”和“如何學習”。學習在窗外,生活即教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扎根于傳統又不能止步于傳統。傳統文化進高職校園,不應該流于穿漢服、喝普洱、焚香、跪拜老師等形式化的東西,甚至不應該是死記硬背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事情。必須崇尚科學精神,要在追求真知、崇尚科學氛圍中顯示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