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濟寧市農業農村局 孫德強 林秀秀 胡曉曼

近年來,濟寧市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辦證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努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深層次矛盾,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為推動全市鄉村振興探索了新路子、注入了新動能。
1.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出臺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市直有關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并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建了多個工作組,全力推進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2.落實工作經費,強化工作保障。為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市縣兩級共安排專項經費1200余萬元;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度、通報,認真研判存在的問題,及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確保了工作的順利推進。
3.加強骨干培訓,確保工作質量。在工作推進中,市縣鄉共舉辦產改培訓班259期,培訓縣鄉村參與改革人員4.3萬余人次。總結了一批改革中的典型,并編印成冊,下發到縣鄉村。
4.規范工作流程,細化工作步驟。工作中,嚴格落實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程序嚴格、易于操作”的原則,及時總結提煉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流程和經驗做法,并通過現場會、培訓會等多種形式在全市推廣。
濟寧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績,2018年全省考核位列第四,改革的經驗做法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進行了典型報道,今年6月底全省工作進展情況通報,該市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位列首位。
1.摸清了集體家底,明晰了集體產權關系。村集體通過清產核資,全面摸清了集體家底,厘清了權屬關系,消除了群眾的疑慮與誤解,實現了從“混著過”到“明算賬”。通過界定成員身份和量化股權,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抵押、擔保和繼承等權利,密切了成員與集體的利益聯結關系,使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2.釋放了改革紅利,實現了集體和成員雙增收。通過改革激活了村集體沉睡的資產資源,提升了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水平,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升了凝聚力和號召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股份分紅,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增強了對集體經濟管理參與和監督的積極性。
3.完善了鄉村治理機制,增強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通過改革,厘清了村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責邊界,逐步形成了村黨支部領導,村民委員會負責村務管理,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集體資產運營的新型農村治理模式,讓村級治理的組織架構更加科學合理,有力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缺位的深層次問題,實現了由“管理村莊”向“經營村莊”轉變,形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內生動力。
4.搭建了產權交易服務平臺,規范有序引導了農村產權交易。為鞏固改革成果,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的民主管理,實現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公平、公開、公正,市政府批準成立了齊魯產權流轉交易中心濟寧公司,全市11個縣市區掛牌成立了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146個涉農鄉鎮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立起了規范完善的農村集體資產流轉交易新機制。
5.開展了股權質押試點,拓寬了農村融資渠道。為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放大改革效應,鄒城市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目前,質押貸款成交75筆,金額1719萬元,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取得顯著成效。
1.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在對前期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清查摸底,全面梳理農村集體資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清產核資結果,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權屬,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以發展農業現代化為重點,用農村集體資產不斷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合理整合農村各種資源,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2.拓展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積極探索股權質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評級守信范圍,對信用較好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減少貸款環節,給予貸款期限、利率優惠。同時,完善貸款運行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貸款投放力度。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盤活農村資源和資產,促進村集體經濟融資增量擴面,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3.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促進資產有效運營。有效利用市鎮村三級服務平臺,把全市農村資產、資源納入平臺管理,做好農村集體資產動態管理、在線監管,促進農村集體資產規范化管理。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抵押登記、資產處置和金融服務等平臺建設,促進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有序流轉,提升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效率。
4.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全面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的使用,保證農村集體資產的科學、合理使用、管理與經營。同時,增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緊迫感,防止資產流失、促進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