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碧鳳
作文素材的積累是高三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現階段,高三學生時間緊,往往會漠視對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以致出現學生在考試時,要找論據進行論證時,往往處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運用的老是“中國的李白、杜甫和外國的喬布斯、愛迪生”等老套例子,怎么幫助高三學生找到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見縫插針”地高效積累素材的途徑呢,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談談幾種應急招數。
首要的前提是要求每生必備《素材專用本》,隨身攜帶,隨時記錄積累備忘。
充分挖掘課本素材,一向是高中老師指導學生積累素材論據的常用常新的辦法。高二下學期的暑期就要布置學生任務,利用網絡渠道,收集課本素材,網絡上關于高中課本素材,分類分主題,資料詳盡清楚,我們為什么不借鑒使用呢?學生畢竟學過這些課文,對這些素材的識記自然也快。所以,引導學生運用論據的時候,可啟發學生,向學過的課本文章尋找相類似的人或事件等,只要我們引用適當,也往往能讓教材里的事例或事理煥發新的活力,派上新用場。
許多高考真題、模擬題的各種題型,都可以作為學生的素材積累的二次利用的資源,其中論述類文本其內容大都涉及到政治、經濟、教育、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實用類文本閱讀題涉及到新聞、調查報告、人物傳記、訪談、科普論文等,這些文本很多都選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刊物,如“中興事件”“區塊鏈”“大學生擇業”等相關主題的文章出現在現代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等欄目中,內容貼近現實,時代感強,其豐富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但很多學生都只是“為做題而做題”,往往忽視其內容的“利用價值”。
到高三,我們都會推薦歷年來的全國卷、各省高考優秀作文給學生閱讀,這些優秀作文對高中生來說,不管是在構思還是語言等方面都很有借鑒價值,而其中優秀議論文的論據,則是我們積累素材的一個很好的渠道。這些論據,有的是詳例,有的是簡例,有的是名人名言,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對其進行整理,為了節省學生時間,要求學生就在優秀作文上批注式勾畫圈點,旁邊備注適用主題,這樣一本優秀作文,其實也是一本可以隨時二次運用的素材。
高三階段,大大小小考試、平時課堂、課后作業等過程中,都會產生很多學生寫的優秀作文,我們教師往往都會推薦加以展示,在班級的宣傳學習欄中張貼出來,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借鑒這些優秀佳作中的論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因為學習的文章有可能就是你旁邊朝夕相處的同桌的,所以倍感親切,也可以進行心理暗示,他都可以寫得這么好,你也可以,達到互相激勵的效果;另一方面,自己的佳作被學習的同學也會對作文的信心倍增,更喜歡寫作,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大部分高三學生忙于學業,基本上都遠離手機和網絡,對時代素材的積累薄弱,教師要善于以各種渠道積累素材,為學生及時提供時代的最新素材。
下面是素材積累的應急招數在課堂上的具體實踐運用。
2016年江蘇卷作文題: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這篇材料的最佳立意:面對現實中的尖銳問題或者敏感問題,很多人都選擇做“沉默中的大多數”,但總有“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的人的存在,這就是一群有“個性”、有勇氣、有膽識的人,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稀缺的,所提倡的。
以此立意,學生“招數在手”,就能胸有成竹。
曾經學過的課本素材: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就可以選用的人物如《記念劉和珍君》的作者魯迅,魯迅的“個性”體現在:別人都選擇沉默,而他,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小狗包弟》作者巴金,在那鬧劇迭出的荒謬年代,在人都不能成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運的時候,在很多人選擇對荒唐社會的無奈,保持沉默時,巴金卻以文學家的良心發起對荒唐社會含淚的控訴。
已做過的試卷習題中素材:高考模擬仿真卷中論述類文本人物傳記《潮打空城寂寞回—朱偰的人生和石頭城》中的朱偰的事例,也符合此立意。
歷年高考優秀范文中素材:2015年福建高考滿分樣卷《巉巖何足懼》中的原句:“……康有為公車上書,吹響變法的號角;北京學生揮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傳遍中國。在歐洲,有伏爾泰為卡拉冤案奔波勞碌,有左拉為德雷福斯案憤怒控訴……面對體制與社會的懸崖峭壁,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懼,而是勇敢地呼號控訴……”。
這些優秀作文里的論據可以為我所用,指導學生結合觀點,對論據重新整合,改頭換面,重新包裝。
最新時事素材:教師每周提供的素材,如前不久發生的娛樂圈的范冰冰的“陰陽合同”逃稅的轟動事件,崔永元“實話實說”敢于發聲,就非常適合這個立意。
總之,平時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多在這幾方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多一雙慧眼挖掘,多一份心思積累,見縫插針,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因積累的相關素材多,選用論據的機會多,寫起文章自然能“下筆如有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