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執政憂患。改革發展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如何應對“四大考驗”,化解“四大危險”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因此,執政憂患呼喚和催生著黨的執政新常態。要破解執政憂患、布局執政新常態,黨必須做到內外兼修優化執政環境、虛實并舉夯實執政根基,標本兼治提升執政形象。
【關鍵詞】憂患意識? 新常態? 路徑
【基金項目】2014年燕山大學青年教師自主研究計劃課題《基于憂患意識下的執政新常態研究》(項目編號:14SKB010)終期成果。
【中圖分類號】D26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16-02
十八大以來黨面臨前所未有的執政憂患。黨面對的改革發展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經濟發展三期疊加瀕臨“中等收入陷阱”威脅、大國崛起遭遇“修昔底德陷阱”質疑,大國治理面臨系統性的重重危機、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遭遇嚴重危機、生態環境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健康,黨的腐敗問題消解著執政合法性。如何應對“四大考驗”,化解“四大危險”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因此,執政憂患呼喚和催生著黨的執政新常態。
一、內外兼修優化執政環境
(一)科學辯證地應對經濟新常態,打造健康平穩的市場經濟環境。
面對世界經濟局勢的風云變化,習近平對中國的經濟狀況進行了科學概況。2012年,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講話上,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他堅持認識上的“兩點論”,強調“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1]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的概念。他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目前處于一個特殊的戰略機遇期,具有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這一階段將是長期存在的,所以全國全黨必須調整戰略政策、做好防范各種風險的應對措施。2014年7月,習近平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首次全面闡釋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論斷。習近平一年中多次點明新常態,體現了中國決策層對經濟發展狀態科學務實的認識思路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理解、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對于中國的社會整體發展,實現戰略布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積極堅定地營造政治新常態,創造民主法治的政治生態環境。
政治生態反映了國家政治發展的現實狀況與政治環境表現。從反腐倡廉到從嚴治黨、從更加注重科學決策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共產黨堅定地踏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以民為本、敬畏人民必須成為黨政干部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指導。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黨的最大危險則是脫離人民群眾。黨員干部既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凌駕于人民之上,也不能搞形式主義忽悠人民群眾。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的黨風建設活動和重大人事震動也表明了黨以民管黨、以法治黨,再造和重振官場秩序的決心。
(三)自信清醒地建設文化新常態,構筑充實強大的民族精神家園。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人們只有“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才能找到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經濟GDP與民眾的精神家園逐漸失衡。作為執政黨,中共必須探索出實現兩者之間平衡的解決方法。黨風影響民風,黨員的精神追求必然感染和帶動著普通民眾的價值追求。因而,全黨應該重塑自身精神品格,以此引領和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品質。
(四)和平布局對外戰略新常態,創造和諧的國際外部環境。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可避免地面臨巨大的國際挑戰。我們國家要處理好大國關系、化解與鄰國的領土糾紛、增強國際話語權等。習近平的外交理念就是以正確義利觀為新旗幟、以“一帶一路”為突破口,跨越大國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這不僅為中國的發展崛起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也體現了把黨的建設放在世界視野中的全局性特點。近年來,我國發起建立亞投行、舉辦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首屆進博會等,贏得了各國對中國方案的廣泛認同。
二、虛實并舉夯實執政根基
(一)構建民生新常態,保障人民的根本生存利益。
古往今來,民生問題都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問題。一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的教育體系不僅僅要增強知識,更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育公平方面,既要避免教育過分產業化,又要避免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二要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國家要打破利益的藩籬,通過調節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從而實現財富的正常合理分配。本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社會發展理念,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十八洞村第一次正式提出“精準扶貧”的政策。我們要關注底層困難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三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群眾“住房難、看病難”的壓力。黨一再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讓人民百姓能夠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
(二)構建社會治理體制新常態,實現人民的社會安全要求。
十八大以前,黨的文件中基本使用“管理”一詞。十八大以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入“新常態”。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黨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十九大上,黨又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體現了黨的社會治理思維方式的變化。2018年以來,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屬于中上收入國家水平,社會主要矛盾也隨著發生了顯著變化,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生活發展更加關注,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需求更加凸顯,對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黨和政府必須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改進執政理念和工作方式。
三、標本兼治提升黨的執政形象
全面從嚴治黨,表明黨建的戰略目標更為明確,戰略使命更為清晰,戰略布局更為系統。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講話中首提“全面推進從嚴治黨”。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發表一系列講話,將全面從嚴治黨列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之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2015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指出,我們黨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自我凈化、自我革新。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將全面從嚴治黨列為專題研究,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信心和決心。2017年,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報告中7次出現“全面從嚴治黨”,提出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明確表示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回顧十八大以來,中紀委加快打虎節奏,一批高官落馬、一批蒼蠅被拍。“天網恢恢,雖遠必追”,即便逃亡國外的腐敗分子也被獵狐歸來。這一系列反腐舉措,深得民心民意。
參考文獻:
[1]《征求對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網-人民日報》2012年12月07日.
作者簡介:
顏世曄(1977-),女,漢族,碩士,山東臨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黨史與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