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南?魏忠?王祥?葛凌藍?朱思與
摘 要:筆者于2018年初將“虛擬展示技術”課程列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藝術與科技(展示設計方向)專業的教學計劃表中,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傳統展示空間設計、展陳設計之外更深入地了解現代展示技術,以及以虛擬展示手段為主的多媒體展項設計方法。希望借此讓學生更了解現代展示技術,拓寬其知識面,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因此,對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就顯得尤其有意義,課程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教學模式探索;虛擬展示;開發流程
1 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在藝術與科技專業(后簡稱展示設計專業)課程中加入“虛擬展示技術”這一全新課程,其原因在于現代展示空間設計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單純地擁有展示空間設計、展陳設計技巧的畢業生,越來越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展示空間設計市場需求。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包含大量虛擬展示手段,多以多媒體互動裝置的形式體現出來,以增強展廳的參與性、互動性、多元性。這就要求設計師熟悉多媒體互動裝置的屬性、體量、成本等要素,以適應未來展示設計項目中的施工流程以及多媒體開發流程,這也是課程的目的所在。
“虛擬展示技術”課程也應以協同創新理念統領校企合作,能夠為校企雙方提供全新的戰略視角。將協同創新理念引入校企合作中,從理論支撐框架、合作模式框架、實踐教學架構、科研協同創新架構等方面,結合我校藝術與科技專業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協同創新理念下專業課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與內容。而課程主要從中觀、微觀兩個層面入手,由課程層面向學校層面挖掘運行機制,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新形勢下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2 校企合作模式
合作機制:在“虛擬展示技術”課程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時,應注意立足教育本質,為完善和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做好輔助工作。這就要求企業在介入學校教學時,充分尊重學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對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深入解讀,在此基礎之上以項目導入的方式介入教學,給出在技術實現上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作為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受制于自身財政制度、運行機制、辦學實力各種因素,面臨著來自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壓力,校企合作通常是浮于表面的短期行為,很難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所以校企合作的小規模化就顯得尤為重要,[1]應先著眼于課程的合作,再謀求更大的發展,做到校方與企業人力物力的最小化輸出。
3 課程教學模式
3.1 項目導入式教學
“虛擬展示技術”課程教學模式以企業商業項目導入課程的方式進行,以此種方式介入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接觸真實的項目中的大部分重要環節,并真實地遇到設計、開發、施工中的難點,而在此之上進行的設計創新和難點克服正是實踐的意義所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經歷真實的項目啟動會議,得到相應的需求和任務書,并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完成項目設計,期間穿插的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授課只作為對學生方法、手段、技能的補充。項目導入課程教學的課程成果輸出則應成為企業項目的階段性設計方案或儲備方案,在企業作為合作方為設計實現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的同時,課程將主要分為立項階段、調研階段、概念設計階段、深化設計階段、成果輸出階段5個主要階段。
(1)立項階段。立項階段原為設計項目進行的第一階段,甲方在此階段提出項目涉及的內容、經費、周期等內容,同時將已有的資料提供給乙方。乙方在立項會議中應認真了解給出的需求和條件,做到認真全面地了解即將進行的設計。此階段在課程中應至少占用2課時的時間,立項方式在課程中的表現應注意以下幾點轉變:
第一,由企業向學生提供已經過企業內部深化后形成的需求文案內容,注意深化后的文案應保證不影響原需求文案的意思。
第二,設計的經費要求方面,企業應在對己方利潤充分考慮的基礎上提出,也應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以免影響學生創意的發揮。
第三,關于立項階段給出的設計周期,由于課程時間較短造成的無法進行完整設計的項目,企業應合理給出設計周期,對于無法在課程內完成的設計稿,可作為階段性方案或儲備方案在日后深化使用。
(2)調研階段。在調研階段中,學生與老師在結合需求進行充分的討論后開始進行調研。在此之前,教師應安排好學生的分組,根據項目的不同難度決定小組的人數,也應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分配相應的設計工作。在調研階段中,學生針對第一階段提出的需求進行調研和調研分析,在現有展示空間的基礎上調研適合其展示空間風格的展項類型、展項造型風格、體驗方式等。最后經過對調研資料的分析形成初步的設計思路。該階段應輸出圖片資料、文案資料、視頻資料等調研結果。
(3)概念設計階段。在此階段,學生將調研整理的內容以及以第一階段立項會議中得到的需求進行整合,盡可能地建立出概念模型。學生、企業人員和教師將一同介入,采用教師先講解,教授設計方法,而企業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建議,如遇到方案的主題偏離等問題,企業人員也應給予及時的提醒。總體上以教師教授設計方法,學生進行創意、設計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為主要的合作模式。學生在階段性地學習完概念設計的主要方法后,應在結合調研資料的前提下多以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形式,盡可能多地搜集和產生創意,期間企業人員將針對概念方案的落地性給予一定的指導。概念設計階段應至少持續4課時,前一周的課余時間,學生應利用好課余時間做好概念設計匯報PPT。
(4)深化設計階段。第四階段為深化設計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需輸出更具體的設計方案,展項的外觀設計、內容設計、硬軟件設計等。展項的外觀設計更多地由教師和企業中展示設計人員進行指導,展項的設備使用部分應由專業的硬件開發人員的進行指導。虛擬展項中大多存在多媒體展示,屏幕呈現的內容框架和界面風格應由企業的軟件工程師、UI設計師以及學院相關專業老師進行協同指導,在這一階段的工作內容可與其他專業同學合作完成。學生的輸出物為效果圖、立面圖、平面圖、平面分析、立面分析、材質分析、顏色分析、設備使用分析、UI界面設計圖。教師與企業相關人員應確保學生設計的作品切實可行。
(5)成果輸出階段。成果輸出環節直接影響學生、老師的成就感獲得以及企業對方案的采納程度。作為展示設計專業課程,本課程的成果輸出環節包括結課匯報和課程展覽兩個重要部分。
在結課匯報環節中,學生應將完整的設計過程整理為PPT內容,并且能夠清晰展示設計的全部過程。以此種方式匯報實際既保留了企業方案匯報的直接與精準,又將設計課程方案匯報時強調“設計過程”這一要點突出出來。
而在課程展覽環節中,學生需要將以上匯報內容進行排版整理,制作成展板。在理想情況下,展項的模型方案也應被制作出來,并具備一定的互動性。所有學生展板與作品的一同展示最終形成完整的課程展示空間,達到成果展示的目的。企業相關人員在成果輸出階段需要對學生的作品做出點評,提出合理的建議,并選取合適的成果作為項目的備選方案。
3.2 課程重點
課程的難點主要在于授課人對項目中展項設計可實現性的嚴格控制。“虛擬展示技術”課程對于展示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應更注重空間中展項的外觀、互動方式、展項內容等方面。其中,互動方式的設計應涉及展項工程開發要點的講解,對硬件編程、軟件編程、機電一體化等步驟也應有選擇地進行講解。其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參與真實的開發,而是提高學生對互動展向開發實現上的認識,學生通過學習亦可以做到打破設計的瓶頸,把控設計成本。
3.3 課程難點
對于非機電專業的學生來說,硬軟件編程無疑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關。首先,思維定式一旦形成,新知識的融入將顯得格外困難。無法放開手,做出理想的展項互動方式意味著不斷地向技術妥協,因此將展項的內容、技術、外觀有機地融合并且能夠做到技術實現將是最大的難點。其次,技術實現的指導如果在后期再介入,容易影響展項設計的初衷和使用體驗,而前期的技術介入必定會阻礙學生的設計創新。
參考文獻:
[1] 劉君.“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