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被稱為“新聞攝影之父”,其攝影思想對于攝影界影響深遠。本文從布列松攝影器材、攝影作品風格、攝影思想三個角度分析布列松的攝影成就,解讀“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決定性瞬間;布列松;攝影思想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認為是“報道攝影”的領軍人物、“新聞攝影之父”。他擁有超強的捕捉記錄瞬間的能力。他不但參與建立了偉大的“瑪格南圖片社”,還影響了直至今日的許多新聞攝影師。他運用最簡單便攜的相機,拍攝出無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攝影作品,使得藝術攝影能夠與新聞攝影相結合,相互促進。
1 布列松攝影成就概況
布列松是法國人,出生在一個從事紡織行業的富有家庭,是家中的長子,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的脾氣較為倔強叛逆,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希望他可以繼承家族事業,但是他并沒有按照家人的意思辦。他從喜愛文學開始,了解整個世界,即使那些書都是教會學校不允許閱讀的。14歲進入中學,但也由于種種原因輟學,然后他進入了立體派畫家魯德門下學習繪畫。他從小便熱愛繪畫,家中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繪畫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繪畫的學習讓他對畫面的控制構圖可以做得有秩序感,也是因為繪畫的學習練就了他日后拍攝的那一雙犀利的眼睛,只不過他最終沒有選擇繪畫,而是選擇攝影去表達和記錄。布勒松人生中的每一步在書中都顯得那么戲劇化,似乎他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將他向一個攝影大師推進了一步。他27歲的時候前往美國向攝影家保羅·史川德學習電影,28歲的時候又跟隨法國著名電影大師讓·雷諾阿學習電影,這些與影像相關的學習也為他日后的拍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布列松的攝影思想
2.1 眼鏡的延伸:布列松的攝影器材
要了解布列松的攝影思想,先要理解他的攝影作品。要理解他的攝影作品,首先可能就要說到他的135徠卡照相機。這只徠卡相機及一只50mm的鏡頭一直是布列松的好伙伴。他堅持只使用50mm鏡頭的原因是他認為50mm鏡頭拍攝出的照片最接近人眼的視覺效果,變成了眼睛的延伸。他把相機放在隨身的口袋里,從未離開。
他認為攝影是需要依靠攝影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來維系的。如果被拍攝的人察覺到了拍攝者的存在并表示出那種陌生的感覺的時候,被拍攝者會進入一種不自在的狀態,拍攝者就無法拍到被攝者處于最自然和有個人特征的時候。所以,布列松在拍照時總是在不被拍攝者注意的情況下。他甚至會把相機相對突出的部分用黑色的膠布貼上,或是有的時候把相機放在口袋里拍攝。他每天慢慢地在街上尋找自己的目標,和一個普通的路人一樣,隨時隨地準備抓拍精彩的瞬間。他不去刻意安排拍攝對象,不改變環境中的任何對象,只是按照他個人的意思來記錄一切。他同樣尊重現場的光線,即使在光線不佳的情況下,他也不去使用閃光燈。因為他覺得閃光燈破壞了整個場景原有的氣氛,同樣也是在干擾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行為。他的照片拍攝完成后也不進行裁剪,在暗房里也不對照片本身作任何調整,他認為照片的好壞在按下快門之后就已經決定了。
布列松堅持用這種方法拍攝。留下了許多偉大的作品,他游歷世界,也記錄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他認為這樣是通過鏡頭在認識一個國家,而在他拍攝的眾多國家中,有關中國的照片更是特別能夠引發筆者的興趣。他曾兩次來到中國。特別是在1948年到1949年,布列松在中國拍攝長達一年時間,而且這次的拍攝是橫跨了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他的鏡頭客觀地記錄了變革中的中國,畫面樸素且極具感染力。1949年他拍攝了上海搶購黃金的風潮。通貨膨脹導致嚴重的貨幣貶值,照片中的人們擠在銀行門口,企圖換一點保值的黃金。他也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和北京城的歷史性畫面。他在1958年應中國政府的邀請訪華3個月。他在此期間的拍攝在西方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科技館中,一群觀眾好奇地看著電視的表情和十年前人們換金子的面容截然不同,形成鮮明的反差,其通過攝影的方式講述了十年以來的變化。
2.2 忘卻自己:布列松的作品風格
布列松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似乎一眼就能感覺到這是布列松的作品,他的作品似乎還透露出一種輕松幽默的感覺。他自己也強調,拍攝出的照片必須具有個人特點,這反映出拍攝者的觀看方法和判斷等方面。在他的攝影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個人的興趣和自發的動作是最為重要的,而把相機作為記錄下這一切的工具。他同時也強調,拍攝者的興奮點和激情也決定了攝影作品的好壞。如果作者本人都沒有感觸的話,那么拍出來的照片觀眾也不會有什么感觸。另外,他同樣主張在拍攝的時候,攝影師要忘掉自己,去尊重被拍攝對象的客觀事實,把事物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布列松認為,在拍攝的過程中,攝影者不可避免地要對所見的事物作出評價,而這也就是表現攝影者個人風格的關鍵。
另外,布列松還認為,在拍攝的那一瞬間,攝影者既要認識到事件的意義,也要通過判斷來決定用什么樣的表現形式。好的照片內容加上對的形式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夠準確地表達攝影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情感。所以,攝影師應該具備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拍攝者準確地將有意義的瞬間鎖定下來,通過構圖來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這兩點缺一不可。他認為內容與形式是不能分離的,不存在沒有內容的形式。并且他講究畫面形式的相對對稱。他總是在尋找視覺上的幾何形構圖,認為沒有幾何形,照片就會既沒有形式也沒有生命。筆者認為布列松的這種想法在他進入洛特藝術學院學習時期就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筆者認為他的這種思考方式對現在的拍攝紀實或是報道類攝影依然具有非常強的指導作用。
2.3 決定性瞬間:布列松的攝影思想
布列松的攝影思想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決定性瞬間”。他在自己的攝影集序言中說:“攝影作品是腦、眼和心聯動的結果。聯動的目的,就是展示事情的發展過程,并傳達相應的印象。但這之中沒有固定的程式。”因此,什么是決定性瞬間,如何抓住這決定性瞬間,就成為布列松攝影思想的核心。
首先,我們需要探究布列松攝影思想的產生過程。其中有一本書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44年6月,布列松的朋友送給他一本名為《射箭的禪意》的書,這是一本關于日本禪宗射箭的哲學書籍。射箭在日本禪宗里是一種藝術。“弓道”有一句格言“無論是第一千支箭還是第一萬支箭,每一支都應該是一次全新的發射”,換句話說,每一次的發射都是全新的探索與嘗試,這與布列松的攝影思想不謀而合,從禪意的角度來看,攝影比“弓道”更接近禪的境界。
《射箭的禪意》對布列松最終提出“決定性瞬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布列松透過對禪宗射箭的理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攝影哲學。他的“決定性瞬間”理念與禪學有著直接的關系。透過禪學,布列松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攝影之道。而領悟此道的要點首先是畫面的幾何構圖方法,其次是攝影師對當時場面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就好似每次射的箭,頓悟是布列松的箭,直覺是布列松的弓。
布列松通過捕捉平凡但并不易被我們察覺的瞬間,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把握事物的表象和內涵。似乎布列松更關心的是他的瞬間是否擁有完美的秩序感,來完成一種創造和重構。這個決定性的瞬間并不代表現實世界的每一個瞬間都可以作為攝影的對象。
對布列松產生很大影響的慕卡西的作品《三個奔向大海的黑人小孩》,我們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似乎不足為奇,但在攝影語言與技術匱乏的年代,也許就是這樣打開了布列松的創作之門。攝影可以這樣,將現實中幾個平凡無奇的身影升華成對生命的仰望。在當時,大海、孩子等元素似乎都是很普通的,但是被攝影師定格下的那一瞬間的圖像是獨立于真實世界以外且極具感染力的。這種瞬間的記錄是需要攝影師從技術到判斷力到運氣的各方面配合來完成的。就好比布列松的代表作《圣-拉扎爾火車站》,假若布列松那天沒有來到這個火車站,又或是他正好拍完了手中的膠卷等原因,我們就無法看到跳躍的人在水中形成了倒影,以及遠處與此形象相似的海報。這件事情必須通過布列松來記錄表現,并被我們大家所熟知。所以在這里,攝影師也不僅僅起到一個記錄的作用。
3 結語
布列松一生很少留下影像,他不喜歡別人給他拍照。他在65歲那年又放下攝影工作開始創作繪畫,他說繪畫是他的追求,而攝影是他的興趣。他就是這么一個奇怪且有趣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布列松在他的那個時代樹立了一個標桿。他通過思考完成的拍攝,那些樸素而經典的圖像會一直被留在攝影史上,讓我們去學習和研究。雖然歷史在發展,不論是觀點還是技術都已經和他的那個年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筆者還是認為通過認真的了解和思考布列松的拍攝方法,依然對我們現在的實踐拍攝有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奕賢.布列松和他的“決定性瞬間”[J].藝海,2013(05):96-98.
[2] 朱新亞.從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的攝影理論中探析紀實影像的特性[J].大眾文藝,2012(10):127-128.
[3] 鮑旖婧.布列松紀實攝影“決定性瞬間”的美學解讀[J].視聽,2016(06):94-95.
[4] 傅為新.究竟是藝術還是哲學——淺讀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J].新聞實踐,2010(05):76-78.
[5] 鄧天佑.布列松新聞攝影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2.
作者簡介:吳波宏(1988—),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南京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