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樸羽?高矚

摘 要:鄉村公共設施建設中的地域文化體現是國內多數村莊面臨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地域文化與鄉村公共設施設計之間的關系,探求更好的鄉村公共設施與地域文化的結合方式。本文以上海市新浜鎮文華村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公共設施的現狀,繼而結合地域文化與公共設施設計之間的關系梳理進行設計實踐,推動文華村公共設施的地域文化體現。
關鍵詞:公共設施;地域文化;文華村
1 地域文化與公共設施設計的關系
公共設施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表征,也是人們對人文的寄托。在當前的公共設施設計中,風格趨于統一已成為一大趨勢。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信息的快速更迭,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本土文化與地域文化已經逐漸被取代或者消逝,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設施設計的愿望日益迫切。設計師完全可以擷取地域元素和地域文化,借用設計的邏輯思考,通過對地域文化或地域元素的轉化,進行文化設施的設計實踐。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尊重傳統和當地文化特色,將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通過設計的方式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示。通過具體的載體,表達美好生活。在公共設施設計中,地域文化與產品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在外形上。公共設施設計需要與地域文化融洽地結合。例如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幾何紋樣,經過文創產品設計師的設計,可增加很多的變化。將幾何紋與花紋結合得到的紋樣應用在公共設施的設計上,精美的紋樣可以很好地裝飾設施的外形,兼顧實用性和審美性。
其次,在材質上。公共設施設計應多考慮結合地域性強的材料。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不能簡單地拘泥于使用地域材料,還要適當地借鑒一些國外的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提升。這能夠有效促進共設施材料升級與效果優化。
最后,在工藝上。公共設施設計同樣會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多地借鑒一些特色工藝,如陰陽榫接等。
2 上海市文華村公共設施現狀分析。
2.1 安全性不強
在文華村的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了這些現象:到河邊打水的老人小心翼翼地順著河邊的土坡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仿佛一不小心就要滑落到河里;路邊的垃圾投放點雖然展示有垃圾分類宣傳牌,但宣傳牌的牌角太過尖銳,分類垃圾桶的桶蓋過于沉重、剛硬等,能夠在無意之間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公共設施設計需要滿足多個群體的需求,老弱病殘等的運用模式也需要有一定的劃分。部分群體的天性難以變化,如兒童活躍、老人動作緩慢等,針對這些特性,設計師需要設計出避免傷害的方案;在人群之外,材料、工藝以及結構等領域的設計也需要考慮安全性。
2.2 功能性不足
公共設施需要解決公眾的多方面訴求。文華村當前設施的功能較為單調,并非是參考用戶需求設計與建筑的,更類似于應付任務一般隨意擺設。比如村委會門前公共健身設施的設計,這些公共設施的擺放太過緊湊,操作空間受到約束,人們的身體無法舒展開,并不能滿足老人們強身健體的需求。同時老人有舒展、靈敏活動等需求,兒童沒有此類需求,更喜好單杠以及籃球等富有趣味的項目。因此功能性也需要基于系統的調研進行調整。
2.3 耐用性不強
對公共設施而言,耐用性是極為關鍵的指標。其需要有耐腐蝕、耐風化等功能,結構能夠滿足特定年限間的運用需求。但是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文華村建設的各類公共設施,大部分無法滿足耐用性的需求,實際的運用壽命極為短暫,最終的設計質量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在未到達預期壽命的情況下就變為“廢品”。較為多見的現象,即還沒到規定年限村莊里很多導視牌的字跡就已不清楚,并且長期得不到解決,最后成了失敗的擺設。
因此,文華村現有的公共設施依然具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文化結合方面存在地域文化并沒有很好地得到展現的問題,人性化方面存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不足的問題,環保方面存在耐用性問題以及廢物處理問題,這些問題都應在設計中考慮進去。圖1是文華村垃圾收集點新置設施。
3 上海市文華村公共設施設計
3.1 文化體現方面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待公共設施設計,融入各地域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不僅可以充分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質,還能設計出更加符合各地傳統特色的公共設施,進一步宣揚當地特色文化。
上海市新浜鎮文華村是坐落在上海市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落,早年間是由多個自然村共同占有。之后由文華村、涇圩村撤并組建成立現在的文華村村民委員會。實地調研發現,正是由于文華村這種多村合并的特質,所以村莊文化元素參差不齊,即便如此,合并之前的村仍然具有共同的文化底蘊。文華村三面環水,適合蓮花生長,有悠久的種蓮歷史,這一秀麗的自然環境和特性為當地的民俗民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僅是蓮本身的特質,也在長年累月的熏陶中逐漸成為文華村村民的信念。因此,“蓮文化”作為文華村比較明顯的特色文化,在公共設施設計中應體現出來。比如提取“蓮”為村莊的特色元素,勾勒蓮的主要形態,將其抽象化為獨特的紋路,運用到公共設施的裝飾設計中,形成“蓮”系列公共設施,使村莊的公共設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色,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
3.2 人性化方面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講,設計的第一步是明確用戶群體。由于鄉村空心化這個普遍問題,文華村的現居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兒童。根據這一現象,公共設施設計需要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比如可以在河邊建造“防滑打水碼頭”,方便年邁的老人打水;可以在閑置的小廣場建造籃球場,供孩子們強身健體。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建造何種公共設施,都要考慮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便居民更好地使用。
3.3 低碳方面
太陽能的利用一直以來都是推動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實踐表明,利用太陽能可以減輕空氣的污染及全球暖化等諸多問題,而中國恰恰擁有較為成熟的太陽能技術,各種利用太陽能的產品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經濟價值,也給低碳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公共設施設計就是被太陽能資源逐步滲透并成功實現價值的重要形式之一。現如今,太陽能技術主要使用在城市之中,路燈、道路指示牌、公交車站等公共設施很多都已經開始利用太陽能技術,不僅大大節省了電力資源,還對基礎設施乃至整個城市的文明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將太陽能技術運用到文華村的公共設施建設中是最好的選擇。比如在文華村的路燈設計中加入太陽能技術,該路燈就不用開溝埋線,不消耗常規電能,更不受供電影響,十分有利于文華村的資源節約以及先進性的體現。
4 結語
上海市文華村的公共設施設計有很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未來的開發與制作活動中,需要綜合當前的文化資源展開深入的分析,基于系統的調研與分析形成更高層級的提煉與濃縮,隨后探尋新的依托以及表現模式,同時還需要綜合區域范圍內特色的文化資源,考慮時代變遷帶來的多樣化需求,推進更為科學的開發與設計工作。唯有通過多維度的優化與發展,公共設施才可以起到地域文化載體的作用,從而配合鄉村建設、烘托鄉村特點,達到推動文華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孟曉軍.低碳時代公共設施的設計路徑[J].包裝工程,2019(20):239-242.
[2] 付振宇.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J].包裝工程,2019(20):215-218+222.
[3] 苑軍.基于天津地域文化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06):223-228.
[4] 董璐.農村公共設施適老性改造設計研究——以浙北地區為例[J].設計,2019(17):56-59.
[5] 蒲江.公共藝術設計與城市文化價值的實現[J].包裝工程,2011,32(16):144-146.
作者簡介:史樸羽(1996—),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