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儒
從人體生長發育的周期看,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鍛煉的效果最明顯、進步最快,而老年期鍛煉基本以維持身體功能、延緩衰退為主。
從各種身體素質看,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等身體素質中,柔韌性練習進步最快,但退步也最快。一般情況下,經過一個月的瑜伽或伸展練習,坐位體前屈的測試就會有顯著變化,但是如果停止拉伸練習一周,柔韌性就會回到原點。速度素質的提高很慢,需要至少半年的系統訓I練,50米、100米等短跑成績才會略有提高。力量和耐力素質的提高,比速度素質的提高快,但比柔韌性素質的提高慢。
健身是“運動刺激→疲勞→休息→超量恢復”的平衡不斷被打破和重構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才能看到效果。以骨質疏松癥為例,運動能夠促進骨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預防骨質疏松癥的A級方案。但是,成年人“骨吸收→骨重建”的一個代謝周期是6個月左右,這就意味著,運動干預骨質疏松癥需要堅持6個月才能看到效果。
總之,運動效應以人體生理代謝規律為基礎,無論為了健美形體還是增進健康,運動效果都不是立竿見影的。運動是良醫,更是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養成習慣并堅持下去,才是科學健身之道。
別說是初學者,即使是訓練經驗豐富的資深健身愛好者,甚至職業運動員,也不可忽視超負荷運動帶來的危害。
20世紀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學家提出的“應激一適應”理論至今仍被視為運動訓練的生物學基礎理論。這一理論將人體對“應激源”的適應過程分為“報警”“抵抗”“疲憊”三個階段。訓練負荷作為“應激源”使人體進入“報警”階段,開始調動機體各項潛能,促使內分泌、神經一肌肉及心血管等系統工作強度增加。當訓練負荷進一步增加時,機體隨之進入“抵抗”階段,在與訓練刺激的對抗過程中逐漸產生功能與結構上的適應性改變,從而提升身體功能。但當機體始終處于高水平甚至持續增加的訓練負荷下,則可能進入“疲憊”階段,此時運動員極易遭受傷病侵害,甚至可能誘發“過度訓練綜合征”,出現肌力、協調能力下降,以及食欲下降、睡眠失調、焦慮等表現。這對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或基本健康狀況,都可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因此,一旦出現運動過度的表現,應及時降低訓練負荷,并積極改善飲食結構、睡眠質量,以提高身體的恢復能力。
總之,高強度訓練確實是提高運動水準的必經之路,但以“追求健康”為初衷的廣大健身愛好者,一定不能盲目攀比或競爭,應夯實基礎、循序漸進,時刻關注身體對不同訓l練負荷的反應并及時做出調整。這是健身愛好者應銘記于心的運動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