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雯琦 劉芳
54歲的金老伯患2型糖尿病8年,最近3個月出現了難以忍受的下肢疼痛,呈刀割、燒灼、針刺樣,晚上尤其明顯。他還發現自己雙腿變細了許多,兩只腳好像有螞蟻在爬一樣,麻麻的,刺刺的,走起路來又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使不上力。這些癥狀嚴重影響了他的睡眠和日常生活,體重由原來的90千克快速下降至70千克。體格檢查發現,他的雙下肢壓力覺、溫度覺、振動覺減退,痛覺過敏,下肢皮膚有觸痛、壓痛,肌肉萎縮,肌力狨退;血液檢查顯示糖化血紅蛋白高達8.4%,肌電圖檢查顯示多支神經感覺性和運動性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醫生告訴金老伯,他出現了糖屎病并發癥,并給他開了幾種藥,讓他幾周后復診。
金老伯看著病歷本上“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診斷,腦海中滿是疑惑:這是什么病?能治好嗎?再翻翻手里提著的一大包藥物,發現除止痛藥外,還有一種抗抑郁藥,感到更加不解:內分泌科醫生為什么給我開抗抑郁藥?難道懷疑我心理有問題?這些藥需要終身服用嗎?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癥狀性診斷。30%~8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周圍神經并發癥,其中16%~26%伴有疼痛癥狀,這種由糖尿病引起的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稱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它以自發性疼痛及痛覺過敏為主要特點,是目前臨床上最復雜、最難治的糖尿病并發癥之一。現有研究證實,與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的危險因素包括:空腹血糖變異系數和糖化血紅蛋白(HbAlc)升高,腹部肥胖和高甘油三酯,以及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涉及神經系統各個方面,病因復雜。患者的疼痛通常出現在四肢末端,下肢較上肢多見,遠端重于近端,往往于夜間加重。臨床癥狀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感覺異常如肢端麻木感,蟻行感,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觸電樣、鉆鑿樣疼痛,踩棉花感,等等。
·感覺減退輕者有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重者對冷、熱、痛的刺激毫無知覺。患者因缺乏下意識的自我保護反應,故很容易受傷。
·感覺過敏與感覺減退相反,這類患者受到輕微的冷、熱、觸、碰等外來刺激,就會特別敏感。如蓋被子、穿衣服時,患者會覺得皮膚十分疼痛,難以忍受。
·自發性疼痛有的患者表現為靜息痛,夜間疼痛尤為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質量,還容易引起情緒異常,嚴重者可致抑郁、焦慮,甚至有自殺傾向。
糖尿病神經病變所致的疼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慢性疼痛多見于糖尿病病程達數年之久的患者,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夜間疼痛更為嚴重。上述案例中的金老伯就屬于這一類。患者對于鎮痛劑的反應較差,后期常發生鎮痛劑依賴或耐受,需早發現、早干預,以免影響生活質量。
急性疼痛多繼發于血糖水平突變(包括突然改善或惡化)的患者,表現為重度疼痛,但神經系統檢查常無明顯異常發現,電生理檢查也大多正常或只有輕微異常。急性神經痛相對較少見,預后較好,有自限性,病程多短于6個月,往往在1年內可達完全緩解。
過去,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約40%的患者未能得到有效診治。近年來,隨著對該病認識的加深,新技術、新藥物的出現,治療有了多種新手段。
藥物治療
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
·治本治本藥物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神經修復、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等,目前常用的包括抗氧化劑(a-硫辛酸)、前列腺素制劑(前列腺素E1、貝前列腺素鈉)、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神經修復劑(維生素B12、甲鈷胺)等。
·治標治標藥物著力于減輕疼痛癥狀,主要有抗抑郁藥、抗驚厥藥、阿片類藥物。它們通過恢復抑制性神經遞質y-氨基丁酸、阻斷外周神經敏感性、阻斷中樞神經敏感性、調節鈣通道等發揮作用。鎮痛藥的療效和耐受性存在明顯個體差異,需要個體化用藥,而且通常需要聯用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物理治療、外科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經皮神經電磁刺激或脊髓植入電刺激電極、激光療法、針灸、穴位注射、高壓氧治療等。局部外用0.025%的辣椒素軟膏或5%左右的辣椒素膏貼也有一定療效。
·外科治療如周圍神經減壓術,通過切開肌纖維或韌帶組織,松解受壓神經,改善神經纖維血液供應,可有效緩解麻木、疼痛的癥狀。
基礎治療
控制血糖、血脂和體重,戒煙限酒,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是治療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基礎。
·穩控血糖高血糖的內環境是神經病變的始作俑者。糖尿病患者應養成定期監測血糖的習慣,盡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并定期(每年至少2次,病程較長者每3~4個月1次)檢測糖化血紅蛋白。
·減重降脂肥胖與糖尿病神經病變息息相關,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都是減體重、降血脂的有效手段。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減輕5%~10%,便可大大降低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對已經出現足部神經痛的患者來說,減輕體重還可減少足底所受的壓力。此外,每年應至少檢查—次血脂,服用調脂藥的患者須增加檢查次數,并注意肝腎功能變化。
·戒煙限酒吸煙不僅是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是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之一,吸煙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戒煙。酒精可影響血糖水平,還會升高甘油三酯,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限制飲酒。
絕大部分患者經規范治療后,疼痛癥狀都能得到顯著緩解,但神經痛難以“根治”。治療過程中,患者應注意以下兩點。
·藥物起效慢,需要耐心鎮痛藥物常需數周才能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疼痛癥狀往往需要治療1~2周后才開始減輕,因此4~8周是基本療程,患者不要急于求成,頻繁換藥。
·關注止痛藥的副作用患者要注意自己用藥后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出現明顯消化道、精神、血壓等方面的副作用時,應及時告知醫生,在醫生指導下停藥或換藥。阿片類藥物極有可能產生依賴性,不宜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