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葉哲偉

痛風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高尿酸血癥是病理基礎。人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及軟組織,以第一跖趾關節(腳大拇趾和腳掌連接處)為多見,其他受累關節有踝、膝、腕、指和肘等,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此以往,尿酸鹽結晶越積越多,就會在局部形成痛風石(又稱痛風結節),使受累關節被破壞,發生畸形。
痛風石雖然不是腫瘤,但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在外力摩擦、溫度變化及壓力作用下,病變局部皮膚極易破損,并發生感染,嚴重時致膿毒血癥,危及患者生命。
如果痛風石引起如神經壓迫、機械性損傷、嚴重畸形或感染等,應選擇手術治療。如果痛風石不大、不影響臟器功能,則不必手術治療,以對因治療為主。
1.科學飲食
不合理飲食是誘發痛風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整飲食結構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尿酸的生成。具體要求如下:
·限制高瞟呤食物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菌菇類蔬菜等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生成,故應盡量少吃或不吃;豬、牛、羊等畜禽肉要適量吃;新鮮蔬菜、牛奶等可適量多吃。
·多喝水多飲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的排泄。痛風患者每天飲水量應在2000毫升以上。
2.合理用藥
在痛風急性發作期,應選擇具有消炎鎮痛作用的對癥治療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等);在疼痛癥狀完全緩解、過了急性期后,可服用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馬?。?。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血尿酸濃度已降至目標范圍,患者也不可擅自停藥,應將藥物逐漸減至可將血尿酸維持在目標范圍的最小有效劑量,并堅持長期服用,以使血尿酸長期穩定在目標范圍內,避免病情反復。同時,患者應避免服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青霉素類、喹諾酮類、噻嚷類利尿劑及呋塞米、吡嚷酰胺和乙胺丁醇、大劑量阿司匹林(每天大于2克)等,這些藥物可影響尿酸排泄,使血尿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