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新

82歲的鄭大伯是浙江臨安人,家住山腳下,幾乎每天都要上山下山。兩年前,他的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走路變得一瘸一拐的,起初不能爬山,后來連走出家門都困難。經檢查,他的左膝關節軟骨幾乎磨損殆盡,右膝關節軟骨也所剩無幾。隨后,鄭大伯接受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24小時就可以下床走路了。他開心地說:“沒想到手術后這么快就能走路,我真想明天就爬到山上去看看!”
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也是最大的承重關節,在人類的直立行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堪稱“勞模”。人在走路時,膝關節的兩個軟骨(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在“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之間起到類似“軟墊”的作用。年輕時,軟骨面很光滑,關節腔內滑液很充足,膝關節活動很自如。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退化不可避免。如今,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越來越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60歲以上者占六成。
膝關節骨關節炎以關節軟骨退變和軟骨下骨增生為特征。隨著上述病理改變的進展,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積液、腫脹、僵硬、畸形等癥狀會逐漸加重,出現行走和上、下樓梯困難,影響正常生活。
中老年人發生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一是膝關節受過傷,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后交叉韌帶損傷或斷裂,內側半月板、外側半月板損傷,但沒有及時處理,加速骨關節炎的發生;二是存在基礎性疾病,如痛風或關節炎等,加快關節退變;三是經常爬山、帶傷負重勞動等,導致膝關節磨損加劇。
軟骨在X線片上不顯影,X線片上股骨和脛骨之間約4毫米的“間隙”就是膝關節軟骨的位置。軟骨不可再生,應注意保護,出現問題應及早治療。很多人等到這個間隙幾乎消失不見了才就診,就太晚了。
值得提醒的是,絕經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全身免疫代謝功能降低,膝關節的劇烈運動會加劇膝關節退化。特別是爬樓梯時,膝、髖、踝關節處于不同平面,膝關節承受的重量高達人體重量的3~5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絕經后女性要盡量避免負重爬山或爬樓梯。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發展大多延續5~10年。病情嚴重的患者往往行走困難,走路一瘸一拐。長此以往會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出現腿細、膝關節增大的現象,甚至畸形的X形腿、O形腿,只能采取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我國已開展30年,技術比較成熟,患者術中出血僅50~200毫升,術后1日便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術后1周可獨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