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蓉 鄧躍毅
藥物相關間質性腎炎可由單一藥物或多種藥物混合應用所致。根據起病急緩,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目前,文獻報道的致病藥物已達數百種,隨著新藥不斷上市,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可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的常見藥物包括以下幾類。
1.抗生素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磺胺類、抗結核類、抗病毒類、抗真菌類等。
2.非甾體抗炎藥和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舒林酸、安乃近、柳氨磺胺嘧啶等。
3.抑制胃酸藥物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4.其他藥物包括降壓藥(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甲基多巴、地爾硫革等)、利尿劑(氨苯蝶啶、呋塞米、氫氯噻嗪、吲達帕胺等)、抗癲癇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地西泮、佐匹克隆、苯巴比妥等),以及環孢素A、別嘌呤醇、華法林、非諾貝特,等等。
5.相關中藥和中成藥包括含馬兜鈴酸類(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天仙藤、細辛等)、礦物類(砒霜、朱砂、雄黃等),以及雷公藤、秋水仙、斑蝥,等等。
可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的常見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和解熱鎮痛藥、含馬兜鈴酸類中草藥、親免素結合劑(環孢素A、他克莫司)以及鋰制劑。
急性藥物相關間質性腎炎的臨床表現為:①發病前數日或數周有可疑用藥史。②全身過敏反應,如發熱、全身皮膚紅疹等;部分患者可有輕微關節痛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血清IgE升高。③尿檢異常,包括無菌性白細胞尿、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輕度蛋白尿。④短期內出現進行性腎功能減退,血肌酐上升、腎性糖尿、低比重尿、尿酶或尿低分子蛋白明顯升高、腎小管酸中毒,B超示雙腎大小正常或輕度增大。
治療上,首先應去除病因,盡可能停用所有可疑藥物。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迅速緩解過敏癥狀,加快腎功能恢復,改善預后。符合透析指征的患者應進行透析治療。此類患者日后應避免再次使用可疑致病藥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患者即使原先對某種藥物耐受,再次使用該藥物依然可發生急性間質性腎炎。
慢性藥物相關間質性腎炎的臨床表現常不具備特異性,一般有長期或間斷反復濫用解熱鎮痛藥等用藥史。25%~40%的患者可伴突發血尿、腎絞痛或尿中發現脫落的壞死組織(提示伴有腎乳頭壞死)。B超可見腎臟體積縮小,CT掃描可見腎臟形狀凹凸不平及腎乳頭鈣化影。
本病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確診并立即停服所有可疑藥物。患者一旦出現原因不明的腎功能損傷,如果有可疑用藥史,應考慮到慢性藥物相關間質性腎炎,可進行腎活檢明確診斷。
①避免私自、長期不合理用藥。特別是抗生素、解熱鎮痛類等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②中草藥、中成藥應在正規醫院和藥房購買;養成保留中草藥處方、中成藥包裝數周或數月的習慣,以便發生不適后及時找出原因。③避免從旅游地、網絡,推銷人員處購買和服用來歷不明的保健品、中草藥、中成藥及其他不明成分的藥物:不在野外、路邊盲目采摘野菜和中草藥服用。④積極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避免或減少其所致的腎損傷。⑤定期體檢,檢測腎功能、尿常規等,了解腎臟情況。—旦出現原因不明的腎功能下降、尿檢異常,應盡快前往腎內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