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凱

肌電圖檢查是臨床常用的一項評價周圍神經和肌肉功能是否完好的檢查手段。它的基本原理是用特殊電極記錄肌肉和神經傳導產生的電信號,并將電信號通過儀器加工處理后形成圖像、聲音和數據等信息,最終由醫生對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周圍神經系統(包括運動神經元、周圍神經、神經肌肉連接處和肌肉)有無病變及病變所在的部位。
通常,當患者出現肢體麻木(包括感覺減退、針刺和螞蟻爬等感覺)、疼痛、無力,肌肉萎縮或肌肉酸痛、僵硬等癥狀,懷疑可能是由于周圍神經(而非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時,應接受肌電圖檢查。在進行肌電圖檢查前,患者須了解肌電圖檢查的相關注意事項,如遵醫囑暫時停服某些藥物(尤其是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療重癥肌無力的患者)。
肌電圖檢查通常包括“肌肉肌電圖檢查”和“神經肌電圖檢查”(也稱神經傳導檢查)兩部分。對大多數患者而言,肌肉和神經的檢查需要同時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外,肌電圖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項目,如用于檢查神經肌肉接頭處功能的重復神經電刺激檢查、用于評價肌膜興奮性變化的運動試驗等,臨床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

與心電圖或腦電圖不同,肌電圖檢查會引起不適感,患者在檢查前應做好心理準備,但無須過分恐懼而造成思想負擔。
肌電圖檢查一般從無創的神經傳導檢查開始。神經傳導檢查時,須給予一個電刺激“激活”神經,使其產生一個可以被表面電極記錄到的電反應。檢查者會從低電量開始逐步調高刺激量,直到刺激強度達到檢查要求。剛開始接受電刺激時,患者會有“觸電”樣的感覺,隨著電量逐步提高,可漸漸適應。
“肌肉肌電圖”是一項有創檢查,檢查時須將一種特殊的電極針插入患者的肌肉中并記錄肌肉電活動。電極針插入后,檢查人員會囑咐患者完全放松肌肉,以觀察有沒有異常的自發活動,隨后讓患者輕輕收縮被檢肌,檢查肌肉自主收縮時產生的電信號有無異常。患者可能會略感酸痛,但每一塊肌肉的檢查時間較短,大多數患者可以承受。
一聽到“電刺激”,患者常會露出驚恐的表情,還有不少人擔心肌電圖檢查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放棄檢查,其實大可不必。肌電圖檢查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肌肉酸痛、扎針處少量淤血和肌酶暫時輕度升高,幾天后便可恢復正常,一般不會對神經和肌肉造成損害。
肌電圖雖然安全可靠、風險低,但也并非人人適用。例如:存在出血傾向的患者,應由醫生仔細權衡檢查的必要性和風險后再做決定;體內有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或留置心導管的患者,應先向心臟專科醫生咨詢。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和磁共振檢查在神經肌肉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傳統肌電圖檢查相比,影像學檢查具有無創和無痛的優點,于是不少患者希望用影像學檢查來代替肌電圖檢查。答案是,目前還不行。這是因為,超聲和磁共振檢查主要用于觀察神經肌肉的解剖及結構方面的異常,而肌電圖則主要用于評判神經肌肉的功能是否正常。影像學與肌電圖并不能相互替代,只有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診斷疾病。比如,肌電圖檢查可將尺神經損害定位在肘部,卻無法得知其受損的原因;若配合超聲檢查,可能發現局部卡壓等異常。此外,對于全身性的神經或肌肉病變而言,肌電圖檢查的優勢更明顯。
與其他檢查不同,個體化是肌電圖檢查的特點。肌電圖醫生在檢查前會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和體征等制定檢查方案,在檢查中會根據發現的問題調整檢查內容。肌電圖檢查的時間長短因人、因病而異,短的可能只需十分鐘,長的甚至需要一個多小時。
有些患者在檢查時,希望檢查部位能少則少。有的患者不理解為什么健康的一側也要做檢查,懷疑是否存在過度醫療之嫌。事實并非如此,很多情況下雙側檢查非常必要。首先,檢查結果正常與否除了要和正常值進行比較以外,還要與患者的健側(即沒有癥狀的一側)進行比較,從而提高檢查的敏感性,減少漏診。其次,有些病變可雙側同時發生,若一側病變較重,會導致患者誤以為只有一側不適。如常見的腕管綜合征,患者往往只稱一側手麻,而肌電圖卻常發現其另一側也存在病變,只是程度略輕而已。此外,有的患者只有上肢不適癥狀,但醫生會依據疾病診斷思路,對其下肢進行檢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更為廣泛的神經、肌肉損害。
有逃避檢查的患者,同樣也有主動要求醫生“能多做就多做”“四肢都查一遍”的患者。這種做法大可不必。肌電圖有其精準的診斷標準,標準之外的多余檢查只會給患者造成更多痛苦而不會對診斷有更多幫助,患者只需相信醫生判斷,積極配合檢查便可。
值得注意的是,肌電圖檢查報告顯示正常或未見明顯異常,并不一定代表患者沒有患病。首先,肌電圖不適用于檢測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若患者感到麻木無力,肌電圖檢查卻并無異常,只能說明患者的周圍神經可能沒有問題,并不能排除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此外,即使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系統或肌肉病變,但因電生理檢查本身的局限性和疾病的復雜性,肌電圖檢查結果也有可能正常,如早期或輕微的周圍神經病、代謝性肌病、單純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等。對此,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綜合判斷,囑患者間隔—段時間后再行肌電圖檢查,以追蹤疾病進展及療效。
肌電圖檢查報告一般在檢查后的第二個工作日便可拿到。檢查報告包括各項數據、結果描述及診斷意見等。其中,診斷意見常以病變部位的提示為主而非疾病的原因,主治醫生會以此為依據進行后續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