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強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談到如何培養年輕干部時強調,戰國趙括“紙上談兵”、兩晉學士“虛談廢務”的歷史教訓值得汲取。
關于“紙上談兵”的典故,習近平總書記講得很明白:“歷史上有許多空談誤國的教訓,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以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此類誤國之鑒,發人深省。”
“虛談廢務”的典故,出自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說的是大禹勤勉于國事,四處奔忙致使手足長滿了老繭;周文王早晚勤政,無暇吃飯,總感到時間不夠用。現在強敵環伺,人人都應自覺為國效力,如果一味空談而不付諸實踐行動,就會荒廢正事,恐怕不合時宜。
南朝長期偏安江南一隅,致使國家分裂長達數百年之久,與當時清談之風密切相關。
王衍是西晉有名的清談家,喜好老莊學說,長得風姿綽約,舉止有風度,辯論時口若懸河、辭藻華麗,自視甚高,口氣很大,時常以孔子的弟子子貢自詡。晉武帝聽說王衍的名聲很大,問大臣王戎說,在當世誰與他可媲美?王戎吹捧說,現在沒有發現與他相當的人,應該從古人中去找尋。最終,他以清談名士進身三公,先后擔任中書令、尚書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職,借助清談沽名釣譽、身居宰相高位。
王衍作為晉朝玄學代表人物,仕途通達之后,后進之士莫不仰慕、效仿。王衍將家族人士以及追隨者選拔到朝中做官,先后任命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這些人也把王衍推崇為“一世龍門”。在王衍及其崇拜者引領下,這些風流名士聚集于洛陽,以談論玄學為能事,經時濟世被貶譏為專談俗事。他們蔑視禮法,致使世風日下。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眾臣推舉王衍為元帥,應對動蕩時局。但王衍不敢擔當,推辭說自己從小就沒有做官的欲望,朝廷逐級補選官吏,自己才到了今天這個職位,應付今日時局,怎么能用像自己這樣的人呢?始終推辭不就,并借故逃離。不久,晉軍被后趙石勒打敗,王衍成為俘虜。石勒詢問西晉潰敗的原因,王衍逐條陳述緣由并一再推說,從政之初自己就不參與政事,朝廷的計謀都不是自己出的,希望能免于處罰。為了討好石勒,王衍還勸他及時稱帝。石勒駁斥說,你天下聞名,位高權重,年輕時就入朝為官,直到如今滿頭白發,怎么能說沒有參與政事呢!國家破亡風俗敗壞,正是你的罪過。石勒覺得他言不由衷、非常反感:“吾行天下多矣,未嘗見如此人!”派人乘天黑推倒囚室墻壁,將其壓死。王衍臨死前感嘆,假使自己不崇尚浮華清談的風氣,努力匡正天下弊病,還不至于釀成今日之悲劇。只可惜悔之晚矣!
王衍的臨終反思更加證實了“虛談廢務”之弊。后來,東晉名將桓溫北伐進兵,眺望中原,感慨道:“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衍)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至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進一步提出了“清談誤國”之說,把“虛談廢務”的危害上升到事關國家安危的高度。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從這些歷史教訓中把握規律,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勇于擔當作為,立志為國家繁榮、民族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甘肅省張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