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建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202-01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處處皆數學。《課標》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教學,為學生精心創設用數學的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多年來,我們一直嘗試數學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在具體設計和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筆者總結了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幾點拙見,與同仁探討。
一、盡力捕捉生活情境中的數學。
數學教育內容應具有生活性,這是指數學教育活動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這些內容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也是時時、處處都存在著的。現行的教材中大多數內容都與生活經驗有聯系,只要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如三年級教材中介紹有關年、月、日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由于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主要選取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首先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有意義的日子引入,如植樹節、國慶節等,讓學生初步認識年、月、日,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然后利用年歷和月歷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每個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紹了拳頭點數法和記大月的歌訣。24時計時法在郵電、交通、廣播等部門廣泛采用著,讓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教材中還介紹了一些簡單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并滲透著時間和時刻不同含義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書中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系的體驗,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數學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中,任何物體、任何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在于教師如何捕捉生活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課堂情境教學中體現數學“生活化”。
每個人都是在一天天的活動中了解周圍世界,而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契機,引導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比如:排隊是我們學生天天都在經歷的生活事例,通過這個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為自主地了解基數和序數的知識。如在“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設計中,我出示了以下情景: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芳芳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24元,兒童票半價。他們一家購門票需要花多少錢?根據這一問題有的學生列出了24+24+12,而有的則列出了12+2×24的式子,而通過第二個式子的運算順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就可以總結出四則混合運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減”的基本規律,這章節難點迎刃而解。《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我創設模擬的商場,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買賣活動,在自主活動中學生不僅認識了人民幣,而且也學會了簡單的兌換,同時還鞏固了連加連減、退位減等知識,這樣學中做,做中學,學習更現自主性。孩子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切實感受數學與自己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
三、“生活化”,讓學生體味數學實用性。
在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從而實現數學教育活動的目的。如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特別是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
實踐證明,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逐步形成數學素養,進而轉化成為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才是最成功的“數學之道”。作為教師,我們要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不斷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